高安况氏的高安况氏源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烈生基、基袭封文简公。基生镐、镒,均受爵位。镐生溥、溥生柱、柱生安、安生荣,荣生德,德生惠、忠、慈。惠生钢、纪 ,钢生世杰、世富,世杰生延寿,延寿生茂、康、禄、禧,茂生长明、长宁,长宁生显、贵、喜 ,贵生常,常生福,福生昌伯、昌黎。
庐江为况氏郡望。 所有况氏谱记载,况氏出自况烈。但是况烈是谁的后代,却有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说法:明代时期况氏谱的记载为:“虞国君之子,仕周。封于况”。在明代自江西外迁的巴蜀况氏(今重庆、四川)、湖南宝庆府况氏(今邵阳、娄底等地的况氏)、贵州等地的况氏均保留了这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到了清代,安义况氏在一栋老房子内发现宋代文人况倌的手稿,从这份手稿记载来看况氏来自荀况的孙子荀烈,以“王父字为姓”。尽管这份手稿的真实性有待验证,但是这份手稿采用的是宋代的年号,而江西的第一份完整族谱在明代时礼部况钟,依据唐末况烊主编的《况氏宗谱》而修,江西的安义况氏在四修时,认可了宋代况倌的说法,把况氏的祖源改为荀况之孙。既然是流传下来的,为何只有况倌知道,其手稿权威性存疑。
我把这两种说法都写出来,就是为了说明第二种说法是后来由于一份手稿而引起的。况氏实际上是同一源流(成姓过程的两种说法,有待族人辨识)。 有部分族人认为况氏的第十四代的况长宁是个三国时期蜀汉的名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杜撰况长宁出自《蜀志》、《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书。经我在所罗列的书籍中细细查找,均未有相关字样。说明有部分族人,为了造假,采用了假的证据。
经本人花费大量的心血与时间,证明“长宁”的字样在古代文献中只出现过三次。第一次也就是最早出现在《志林》中,这本书是东晋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间(345年一356年)所作。《志林》出现之前的《蜀志》、《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书并没有相关字样。第二次出现在《困学纪闻》,《困学纪闻》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1223—1296)的学术专著。《困学纪闻》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并称宋代考据笔记三大家。这是一本古代很权威的考据文献。在这本书中,认为《志林》的文献记载完全正确,”况“作连词使用,并不是姓氏。王应麟是宋代的考据学者,其成果得到宋代及千年之后的现代学者推崇。第三次出现在清代的《四库全书》中,直接引用了王应麟的观点,”况“意为:”何况,连词作用“。”长宁未详其人。盖蜀人也。”。说明古代确实有个人名字是长宁,但是姓氏不明,国籍不明。
《志林》文献记载:“敏临别谓祎:“君必能办贼者也。”言其明略内定,貌无忧色,况长宁以为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且蜀为蕞尔之国,而方向大敌,所规所图,唯守与战,何可矜己有余,晏然无戚?斯乃性之宽简,不防细微,卒为降人郭修所害,岂非兆见于彼而祸成于此哉?”。
但是某些族人,居然说古文错了,应该把况长宁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那我们把逗号改为句号,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逻辑不通顺,另一个问题是,古代的文章,一个人的姓名是不会连作一起写的。就像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没有一个人的姓名是全称。以现代人的习惯强行代替古人的书写习惯这肯定站不住脚。有了这两个理由,说明不是古文的标点符号错了,而是某些学术水平很低的人的错。某些人望祖成龙的心态能够理解,但是应该实事求是,否则贻笑大方。 昌伯公(约公元627年左右),隋拜谏议大夫,唐贞观中封开国县侯。赏赐邑地于洪州。昌伯公仰慕西山胜景,迁此,始纂况氏谱牒,唐太宗钦赐联“海内文章伯,水南忠孝家”。
昌伯生况修、况律,况律承袭爵位,行为不法,被夺爵位,并远贬南广。修居龙州,修生况衍,仍居水南。况衍生况珪,唐开元时期封忠孝伯。况珪生况镇(约公元800年),德宗时期封忠孝伯,况镇生况林、贞元中封忠孝伯。况林生况鼐、况鼎。况鼐(约公元846年左右受封)武宗会昌末期封水南伯。况鼐生况熺,继续居水南。 唐宣宗幸其宅,以忠孝上闻,赐“太平堂”匾,又赠门表曰:“天下诗书府,山阴将相家”。
(备注:况的读音:这里有必要普及一下,<况>的读音。现在的况>字念<kuang>。但是这个字的古音就是按古代的组音方式(切音法)最早为<虚放>切,进而为<许放>切(类似于xiang)。近代拼音出现后,普通话的音变化为<kuang>。因此现在的江西方言中<xiang>实为古音的<许放>切音。写成一个普通汉字就是“向”字的音。这也是赣方言话带有古汉语的一个小小例证。 <况>古音标注如下:
(1)古代韵书《广韵》中为:<虚放>切。
(2)《集韵》、《韵会》、《正韵》、这三种古音标注为:<许放>切。)
鼎公卜居置田宅于今况坊村所在地,后人口日繁形成大村落,得名况坊,总计约6万人的江西况氏追根溯源都是源于这个村(即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的向坊村,况在江西的方言念“xiang”调是四声,发音同“向”字)。现在的况坊村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但在古代,况坊村地处肇始汉代的梅岭古商道上,繁华了一千多年,但是世事无常,商道在晚清时逐渐废弃。到民国时期,已经地处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范围内。

水南伯鼎公生默 ,默生野、墅,野生錞(唐朝末年,谏议大夫)、鋾 ,錞生深、游, 游生森、球、越 ,森生盛,盛生吉、复、兴,兴生炳、焕、炜、烜,炳生政。 况政,名朴,宋新建西山况坊人(今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向坊行政村向坊自然村),河东节度使,紫金光禄大夫,掌国子尚书兼提调都军事。买良田于筠州药湖村(高安龙潭镇梅口行政村的药湖村),遂迁筠而家焉。卒葬于南昌城进贤门外徐孺子墓旁(今已是南昌市区),已不存。政公乃高安始。
政公是高安市、上高县及宜丰县三县市的况氏发祥祖(原瑞州府辖下的三县),血脉源绵。原瑞州府周边的袁州府(今宜春市袁州区、江西萍乡市)、吉安府(今江西吉安)、临江府(今江西丰城、樟树、新余)等地况氏亦是政公血脉后裔。瓜藤绵长、开枝散叶。江西省外况氏亦多为政公血裔,如湖南、湖北、重庆 、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 本节所列族人,生活时期跨度为自北宋中期(公元1030年左右)至明宣德年间(公元1430年左右)约400年外迁的有记载的族人。在400年中,共有12名外迁族人留下了记录。由于高安况氏迟至明宣德年间才第一次修家谱,因此外迁族人必然有遗漏。
高安况氏北宋中期至明宣德年间外迁族人简记。明清两代,外迁人数大增,统计有难度,以后有时间再统计。
高安况氏第三世(况氏36代)
本名:国才 (后改姓祝) 父名:惟 籍居地:迁宁州,后裔不详  本名:国用 父名:惟 籍居地:开基上高县东岳庙祠圣前
六世(39世)
本名:埥 父名:冶 籍居地:外出谋生,后裔不详;
本名:新、韶、翊、崇 父名:辅 籍居地:开基南昌市新建县生米镇菱塘
十一世(44世)
本名:庆九 父名:元哲 籍居地:开基江苏淮安
  十二世(45世)
本名:仁甫 父名:朝卿 籍居地:迁萍乡市莲花县升坊乡
  十五世(48世)
本名:志翁 父名:明举 籍居地:高安云岗村开基四川泸州
    十六世(49世)
本名:祥大 父名:义翁 籍居地:高安云岗村开基重庆涪陵
本名:均亮 父名:义夫 籍居地:开基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