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府为什么争抢富士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1-09
1974年,富士康在台湾白手起家。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地区建厂,并将加工、组装业务重心逐渐转入大陆,随后迅速发展壮大。1996年,富士康员工人数约为9000人,从2003年开始,富士康从深圳逐步走向东中部省份建厂,发展进一步加速。2009年,富士康员工增加至74.8万人,2010年更是达到了90余万员工,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也称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
  所谓“代工企业”,实际上,就是“加工厂”或“组装厂”。从富士康的全球布点来看,掌管研发和渠道的网点主要分布在北美和西欧,负责加工与组装的网点则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从富士康的发展足迹可以发现,它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扩张,并以职工人数的无限增长来表达它的劳动密集型及低科技含量的程度。
  从1996年至2005年的十年间,富士康营业额年年翻番。1996年,富士康营业额约为8亿元人民币,2005年便增至1996亿元人民币,十年营业额累计增长248.5倍!2008年营业额更是高达4207亿元人民币!不过,2009年营业额只有3944亿元人民币,这是富士康进入大陆20年来首次出现营业额负增长!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现在,富士康每年为深圳贡献税收超过100亿元。目前,富士康集团加工贸易出口占深圳市外贸出口总额的17%,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15%,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据测算,如果富士康产值减少1/3,将造成深圳市工业总产值减少850亿元,工业增加值减少约80亿元,拉低工业增加值增速2.2个百分点。2010年,受年初用工荒和5~6月份集中跳楼事件影响,富士康集团在全国的布局进一步加快,一旦富士康集团大规模将生产线及订单转移至外地,对深圳工业经济发展将造成重大影响。(广东经信委发布于2010年12月2日官网)
  正因如此,富士康科技集团十分醒目地在大门外一直挂着红底白字的警示招牌:“本厂区经政府批准核发设立,未经许可不得入内,违者送警法办!”这是富士康的大户人家气势,更是有政府撑腰而表现出来的底气十足!
  2008年,处于鼎盛时期的富士康在深圳厂区拥有员工40万人。来自世界各地数量惊人的加工订单,不断压向厂区的每一个工人,工厂仍感人手不足。实际上,这些源源不断的加工订单,并不需要任何科技含量,它们只要求年轻力壮、手快、眼快。为了赶工期、上产量,工人除了“两班倒”,还要自觉自愿地接受企业“加班文化”理念,工人基本上没有周末。如果不加班,你根本无法在富士康立足!
  富士康拥有许多企业文化标签:泰勒式生产,军事化管理,独裁为公。富士康的每个工人仅仅只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颗普普通通的螺丝钉,卓别林表演的《摩登时代》在富士康被复制。据说,在生产线上最普通的一道工序是贴胶纸:在主板上贴18张胶纸,两分钟内完成。每个工人每天要完成220块这样的主板,他们每天10个小时的时间,都是在这样简单而又重复的工作中度过的。每个工人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这些工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只能拿到900元的底薪,如果他们想赚取更多的钱,就不得不选择多加班,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进行简单而又重复的劳动。为此,富士康工人的流动性极大,每天招聘常年化,不过,高中学历门槛(可以街边制造)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身强力壮、年轻、眼神好、手脚快。
  2010年是富士康多灾多难的一年。年初遭受“用工荒”(廉价劳动力不再廉价),随后发生14起员工跳楼事件(主要集中在5-6月份),终于引发企业高层的危机公关及深圳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富士康开始进行战略调整:一是加薪;二是缩短加班时间;三是将流水线逐步迁往其他廉价劳动力地区,深圳的厂区将逐步转型为研发、试产、内销、物流中心。
  (1)工厂逐渐迁往深圳以外地区。事实上,早在2003年开始,富士康就已着手在深圳以外的东中部地区建厂发展。目前在珠三角地区,已建成深圳、佛山、中山、东莞等科技园;在长三角地区,布局昆山、杭州、上海、南京、淮安、嘉善、常熟等地;在环渤海地区,布局烟台、北京、廊坊、天津、秦皇岛、营口、沈阳等地;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太原、晋城、武汉、南宁、郑州、重庆和成都等地。
  (2)裁减深圳厂区职工人数。在职工跳楼事件发生后,富士康高层打算将深圳厂区职工从40万人逐步降至30——35万人,并表示未来富士康希望能够将员工总数增加到130万人,事实上,它早已成为中国境内雇员人数最多的企业。
  (3)缩短加班时间。以前,一个工人一个月加班时间超过100个小时,现在已控制在80个小时,目前正在向36小时靠拢,工人的“两班倒”将变成“三班倒”。
  (4)为工人加薪。深圳园区的基本工资将从2010年10月1日起提高至2000元。此前,一个技术工人每月在富士康可以拿到2000多元,其中包括600元底薪,400元技术加给,可能还有100元全勤奖(如果每天都来上班)。另外,如果每天加班4个小时全算,那每月将要有约150个小时的加班,加班费大约是900元。而“加薪”后,即使底薪加倍变成1200元,技术加给和全勤奖不变,一个月只有60个小时加班纳入计算,每月的加班费大概只有600元。现在这个工人的月收入为2300元。
  其实,不管富士康的名头如何响亮,也不管它能给地方政府带来多大的GDP和税收,总之,有两点我们可以肯定:其一,富士康只是一个“加工厂”或“组装厂”,并无多大科技含量。尤其是富士康的“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的研发与渠道在国外,而中间低附加值的加工或组装则在国内。其二,富士康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加班工资并不能掩盖对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及不人道。
  在“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让劳动更体面,让劳动者更有尊严,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富士康?是GDP至上的富士康,还是税收至上的富士康?如果廉价劳动力不再廉价,富士康在中国还有立足之地吗?它还需要130万工人吗?
  据媒体报道:近日,用于“组装”戴尔台式电脑的富士康武汉科技园30万平方米J区厂房封顶。J区戴尔电脑今年4月投产后,年产量将达到2500万台,预计年产值180亿元。此前,富士康已在武汉开始生产惠普、联想台式电脑。2011年,富士康各大品牌台式电脑及相关产品生产将会陆续迁至武汉,届时在汉年产量将达6000万台,拿走全球三分之一的台式电脑代工权。武汉也将成为全球最大台式电脑“组装”基地。
  近日,武汉市新年首次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提出了“工业倍增计划”这一宏伟目标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预计达1.5万亿元,力争突破1.6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武汉工业。
  政府心目中的比较参数:广州、深圳工业总产值早已超过万亿元,青岛、杭州也已站到万亿元门槛前,而武汉去年预计刚过7000亿元。
  武汉政府打算在2010年汽车产业过千亿元的基础上,未来5年内,钢铁、石化、食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5个产业也将超过千亿元。
  目前,武汉80万吨乙烯加快施工、东本二厂、神龙三厂、富士康扩产一大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优先供应工业用地,远城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50%以上用于工业,90%以上工业用地用于工业园区。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工厂,按实际投资额的1%补助。
  武汉工业城的未来将走向何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任重道远!GDP崇拜将是经济转型的最大阻力和障碍!
  注:笔者从未考察过富士康,文中所有数据及相关文献均来自官方媒体报道与披露。

  信息博报: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集中探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我国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2011年1月8日,“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将在武汉科技大学召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