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不惑,三十而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无一例外的都市场景剧,无一例外的火,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女性生活作为题材。

似乎女性,无论时间和空间,总是自带话题的神奇生物。

《二十不惑》描述的是四位女孩的大四生活和求职过程,相比之下,虽是青春偶像剧,却摒弃了傻白甜的爱情故事,重点描述女孩的求职经历,趁着青春,愈挫愈勇,怀抱梦想,一往无前,还是非常吸睛的。

《三十而已》描述了励志青年“沪漂”女、全力跻身上层社会的中上流全职太太、本地菇凉“便利贴女孩”三种典型代表人物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三种人设聚焦成好友,似乎预示着人与人之间必然的联系和共性。

与《二十不惑》相比,《三十而已》则相对更为极致。二十更多是为了自己,三十确实不得不为了家庭。

“不同年龄承载的重量感不同,《三十而已》呈现的女性状态是要负重前行” 。

30+女性面对的社会难题更多,除了职业的部分,还会面临婚姻、爱情和生育方面的问题。《三十而已》对三种代表性生活的详细分析,看似残酷,却给人以明悟,给这个群体的女性生活以指引。

不得不提,这两部剧单纯是剧名都自带话题,偏偏又带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一看就给人以希望。就像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一般,虽参与者大都是有所作为的30+女性,但既视感一丝都不弱,甚至牵引出不少的话题,就连也有类似的 征文(,乘风破浪的姐姐) 。

中国女性,在当代确实是不容易的。

二十岁,都还是大三大四的样子(未尽大学的暂不考虑),很多人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两家人心中的宝贝,或许还不谙世事,甚至毕业面临的不是生存生活压力,因为还有啃老或者迷茫这样的话题。

二十的年纪,一切,都像是盲人摸象,只能一步一步顺着自己的眼界往前走,每一个站位都很局限。尤其,是依靠着进大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穷人”,比如我,是吃过这样的亏的。所以,一直非常佩服,二十岁,能做到不惑的青年们。

三十岁,这个年龄一直是女性的尴尬。高龄产妇,大龄剩女,女强人,这些词成了典型标签,明显带有负面色彩。

但,三十而已,不过三十罢了,人生不是刚刚起步吗?就像我,今年刚好成了30+,我可觉得,以后的人生,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三十而已,三十而立。如果说,现代人成家立业得晚了,修身需要的时间更长了,那么三十,也是该“立”的年龄了。除非孤身一人,无忧无虑,哪怕单纯的只上有老或者下有小或者有了伴侣,那么,生活将不断给你增加人生这段长跑的负重。三十开始,人到中年,负重的增加势必越发地快了。

也许,这样的负重前行,会压垮了人,不得不向生活屈服,变得为生存而活,而非为理想而活。也许,人生的有些坚持,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被扔到不敢碰触的梦幻王国。偶尔,再感叹一声,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坚持。

就像,我同为教师的闺蜜,昨日路过这个城市,来看我了。难得的,我也和别人讨论起了工资的事儿。说起工资待遇,我俩的起点我更高,我就职的学校名气更大,但待遇上,她的却好得多。她说,她最喜欢的就是算工资,学校的每一笔工资她都清清楚楚,能用计算器计算得分毫不差。而我,每个月工资的上下浮动习以为常,甚至没想过要去弄清楚工资板块的分布。

她说,一个暑假,去补习班上上课,挺好的。每天2个小时的样子,散个步的时间,换来比工资更丰厚的回报,还是非常划算的。建议我,虽不是重要的中考科目,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不要和钱过不去。

我也想过,但骨子里,还没有放弃那一股坚持,对常规课补习班总是有不小的抵触。社会上关于教育的风气,虽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与家长跟风脱不了干系,但又何尝不和补习班和老师的作为有所联系?我肯定喜欢钱,但我却不愿因为我的喜欢,去助长了自己本不喜闻乐见的教育风气。

虽然,就如她所说,有些事情,不是我不参与,就能改变得了的,甚至,将来的某天还会后悔自己的决定。就像,我说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开始补课,或许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可我希望,我对孩子的坚持,能保留得更长久一些。

三十而已,三十了,不再是二十岁的小毛孩,会有家庭的束缚,会有生活的压力,工作也可能暂时地一地鸡毛,更别提什么睡后收入……

但,不过三十而已,一切都是刚刚长成的样子,未来,仍有无限可能。我羡慕你的已经长成,但我也期待我的含苞待放,毕竟,花开自有时。

再坚持坚持就好了,或许,我喜欢的那些,就在不远的前方等着和我相遇。

二十已过,三十而已,三十而立,当今社会,巾帼早已不让须眉,你我她,都可以的。加油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