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真正的男人,不一定一味强势,有时反而很柔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1
曾国藩说:“为人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真正的男人,不一定非要刚正不阿,热衷于博弈,因为你越是表现得强势,在遇到比自己更强的人时,马上就会被“折断”;

同样,做人做事也不能一味怯弱畏缩,将自己封锁。单纯以为“不作为”就不会有危险,可实际上,这种处世态度非但不能保证自身的周全,反而会让你因为极差的抵抗能力,招惹来外界无止尽的欺压、霸凌。

曾国藩生性“倔强”,早年为官之初,更是“嫉恶如仇、不畏强权”,他时常与那些贪官宦官分庭对抗,自己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遭遇了诸多磨难。

在建立湘军之初,曾国藩便常以“程朱理学”为修身立身之本。他满腔正义,严整军纪,就算旁人稍有罪过,也同样是依法处治,就因为这一点,也不知道开罪了当时多少官绅势力。

因此,在湘军预防外敌侵袭的四年时间里,曾国藩的部队极缺供给和支援,总是孤军深入,败绩连连。甚至在领军的最后一年,曾国藩还被皇帝以父丧守制的名义,卸下了他的兵权,将他赶回了老家。

父丧、军事失利、官场倾轧等种种问题,对他都是沉重的打击,在很长的时间内,他都是意志低迷,没有走出人生的阴霾。

但好在曾国藩是一个善于思考人生的智者。在对前途、信念近乎绝望的情形下,曾国藩反省了自己的不是,并且重读《道德经》,试图借鉴圣贤的智慧来助力自己开解人生的桎梏。

这次,他终于读懂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要义,悟出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真谛。

痛定思痛之后,曾国藩一改自己的处世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依旧不忘初衷,做到明察分毫,公正严明;

只是在这种“刚强”的背后,他又多添了一丝柔和,不再有往昔的咄咄逼人,甘于缄默,懂得“示弱”,带着这种“不争”的柔性接人待物,

这才确保自己可以明哲保身,不受众人的排斥,终日优哉优哉,远离是非祸患。

从曾国藩的亲身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生在世,太刚则易折,太柔则懦弱。刚柔形同水火,无论我们过于偏颇于哪一边,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生失衡的灾患。

真正有益于我们生活的处世原则,应该是“刚柔并济”。

“刚”只可对己,不可对人。它是为人处世的“骨架”所在,是一个人处世、修身、立足的根本,只有以“刚强之法”来严于律己,才能达到自强不息的目的。

同样,“柔”不是卑弱,而是谦逊退让的待人之道,“示弱认怂”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入 社会 、融入群体,规避不必要的矛盾麻烦,起到以弱胜强、以不变应万变的奇效。

现实生活中,“示弱认怂”也是换来和气的一种特殊手段。它可以减少外人的不满或嫉妒。

有利于人心的团结。就好比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去特意卖弄自己的强处,而是阐述自己的不足、表明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以一种“平常人”的姿态与人相处,这样就更容易拉拢彼此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扩展自己的善缘人脉。

所以说,人活于世,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以“柔”行事,则处处顺风,占尽人和,完全改变守制前的尴尬处境。

真正的男人,不可一味懦弱,也不可一味的刚强,做人应刚柔相济,身处逆境方能自强,得意之时方能自省,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