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3-26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就是是和孩子一起玩,彼此走进内心,一起陪伴,一起前行,一起成长。孩子通过一起玩去观察和模仿父母,学会与父母、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而父母通过一起玩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了解孩子的感受,走进孩子的内心,赢得孩子的信任。

当父母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学习,需要家长在亲子陪伴游戏中来提升孩子的学习力,就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

每一次陪孩子玩儿,都应该是一次走心的过程,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第2个回答  2022-03-26

再多的物质与金钱,都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别再用工作忙当借口,别再用金钱物质搪塞!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没有机会重来;孩子要的其实不多,最需要的是父母爱的陪伴。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因感觉到家庭冷漠而产生一些社会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关爱所引发的,很多父母愿意花钱请佣人,补英文,上最好的才艺班,托管班,却不肯挤出一点时间陪孩子,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却失去了孩子的心。《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透过一篇篇真实的故事,触动人心、理清迷思,由孩子出生至成长飞翔,与你分享在有限时间里,如何有效陪伴孩子,做孩子最需要的大玩伴。

第3个回答  2022-03-26
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我认为这不是其他物质能够取代的,在于孩子的相处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和孩子才能更融洽的相处,孩子才能更快乐成长。陪伴是一种无声的关爱与呵护,是孩子心中最温暖的太阳,感受家的温暖与爱的幸福!划重点:“陪”是形式,“伴”是核心。陪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学校的陪伴。我所在的学校有些做法,我认为就是对陪伴很好的解读。比如学校专门腾出来一些房间,给家长,用来给孩子做饭,或者让愿意的家长直接在此安家(非成绩非常优秀的,不要想这种待遇)。凡是本校职工子女进入本校学习的,本人都可以申请去孩子本班任教,或者本段任教(一般都不会带自己孩子所在的班)。这样以来,跟孩子就有了更多的共同生活,共同话题。
在家的陪伴。通过了解,我发现:这些教育成功的家庭,只要孩子回家,都会提前结束家中的活动,尤其是娱乐活动,哪怕是吵架,也要马上喊停,并表现的像平常一样。到家,孩子就是中心,甚至不在家时。我有个老主任,他孩子在上高中时,他每天晚上的新闻联播,必做笔记,晚自习孩子回来,给孩子讲。孩子的政治非常好,作文也非常棒,后来赶上了人大,进了国企,成了高管。另一个同事,为了孩子能提高语文作文水平,替孩子整理素材,后来自己稍加修改,直接出了三本书。孩子现在已经在北大。有人会觉得:你们是教师,有那个条件,我们不具备那样的条件啊!其实错了,还说刚才那个同事,他不是英语老师,为了孩子的英语,千方百计从北京找来重点小学、初中的相关资料,帮孩子提高英语水平。效果也是很显著的。这样的例子很多。
更重要的是伴,看这个伴字,人的一半。也就是说: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半,进入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真心的伙伴。只有陪,会让孩子感到压力,感到不自在。只有“伴”才能化解陪的尴尬,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陪同。
如何伴?我的一位教育成功的同事说:她的孩子,只要她的爸爸一说她,她就炸毛(孩子的爸爸属于强势的,孩子生气,离家出走,好不容易回来了,结果孩子的爸爸看见了,上来就是:回来干嘛,你不是有本事嘛。孩子又跑了)。她说,我从来不再家里做孩子的思想工作,都是在外面一起玩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看孩子高兴,了解孩子的思想,进行引导。如何伴,这个话题太大,展开能写论文了。
每个孩子的脑袋里都装着稀奇古怪的问题,做父母的经常要接受孩子的提问。对于家长能够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用孩子能懂得词语去解释。不会回答的问题,就坦然承认自己的知识有限,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也是一件乐事。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不但能让孩子打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基础,更能因融洽的亲子关系让你的教育“如脑入心”。不管多忙,家长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陪陪孩子,益处是非常多的,尤其是陪孩子读书更是上选。陪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不但能使亲子关系甜甜蜜蜜,也能在孩子心智发展方面起到相当不错的促进作用,这比什么礼物、吃什么补品都强。亲子游戏是高质量的陪伴方式,它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合适的引导让孩子学习社会性互动,让孩子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互动模式来学习。
繁忙的社会让家长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进餐,即使坐在餐桌上,也是匆匆忙忙的,几分钟就搞定,根本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或者因为赶时间,看见孩子吃得慢腾腾的就怒气冲天,不停地责备或者训斥孩子,结果把好好的吃饭时间弄得一团糟,家长心烦,孩子伤心。
安全是我们陪伴需要的基础。陪伴不仅仅是距离上的安全,更是心理与精神上的安全。孩子从出生之后就需要一种安全,而这种安全的给予,只有家长才能给予。我们都会发现,小时候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妈妈,往往就会一直在哭,其实这种哭就是我们陪伴需要的一种表现,有些家长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是孩子对他们发出的一种呼唤。更有家长甚至认为,把孩子单独放在一边,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其实我们认为,陪伴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方法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为什么这么说呢?独立自主是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所实现的,我们的陪伴不仅仅是指距离上的陪伴,而是指心理上,精神上的一种陪伴与支持。如果仅仅从距离上来只陪伴的话,那么就显得我们的思想是很狭隘的。
陪伴也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最深沉的爱。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讲,我门觉得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陪伴只是爱的一种,说出来也是爱的一种,那么对于儿童来讲,有家长一起陪她做游戏,看电视,看图书,那么对于他讲,那就是爱的最好表现,即使没有这些一起行动的游戏,坐在一边陪在孩子身边,孩子自己游戏,自己玩耍,那么,这也是一种爱,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家长的那份陪伴,那会不寂寞。有时候我没感觉到孩子能够自己用游戏,自己学习,但实际上,如果离开家长的陪伴,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的,孩子自己学习自己游戏时,也有着一种焦躁与不安,其实我们所说的陪伴,是家长与孩子心理上的陪伴。空间上的陪伴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珍惜陪伴共存的时间,总有一天,孩子会独立出去,陪伴就显得更为珍贵。我们内心中最多的感动,应当来源于我们的感悟,有时候我们仅仅是觉得一种时间在浪费,一种陪伴,没有任何效果,而觉得为了生活,为了生存,我们的时间都很宝贵,为了休息,为了休闲,我们每一刻时间都想变成自己的,但是陪伴的时间本身就是你的家庭的欢乐,家庭的和睦,才是陪伴的结果。总有一天,所有的人都会远离,包括自己的孩子,也会成长,也会成家,而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就会变成孩子对家长的陪伴,那将显得弥足珍贵。
第4个回答  2022-03-26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可以理解为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

几个月大的孩子就能理解父母的微表情和语气了,在六岁之前,就会通过对身边环境的学习来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说孩子以后长成什么样,在很小的时候就埋下了父母的影子。

所以,有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父母恩爱、知书识礼,教出来的孩子走到外面,言谈举止就是不一样。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扔给学校的老师就行,自己不以身作则,放任孩子小小年纪看视频、刷手机、沉迷游戏,以后影响了学习才来纠正就很难了。

养不教,是父母的罪过,是不能选择父母的孩子的卑鄙,言传身教要从孕育一个生命开始,父母就要有觉悟接下来二十年做孩子的榜样,经营一个有爱有营养的家庭。

像我爸妈,从小和我们在一张饭桌吃饭,大家都不对着电视机吃饭,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我们家有四个桶,每个人独立做好每个人的事情,家庭大扫除每个人都要出力、负责一部分,有人生病的时候,其他人要主动承担家务。

包括去别人家吃饭,不能用筷子在菜里翻来翻去,只夹自己面前的菜,不直接用筷子进汤锅里夹肉,使用公勺公筷等,许多小小的要求都要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有样学样。

父母要求孩子学习好,自己也要活到老学到老。

陪伴,也是以身作则

我认为这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第5个回答  2022-03-26

陪,父母跟随孩子,陪同孩子做适合孩子年龄发展需求的事情;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仅需要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也能通过与孩子互动,不断反观自己,实现父母的自我成长。研究表明,对于低年龄段学生,亲子陪伴与互动,能大大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与专注力。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在共同学习和娱乐中,会自然的传递给孩子对所学内容的热爱,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享受父母充满爱的引导和对话中,让孩子感到学习环境的安全,同时带来心理上的安全。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肯定,赞美,鼓励和支持,在这个良好的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会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和孩子一起玩儿,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因为和孩子相处,最好的方式不是“说给他听”,而是转化成孩子理解并能接受的语言——玩儿,去做给他看。这个玩儿,不仅仅是一种游戏的形式,更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桥梁。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就是是和孩子一起玩,彼此走进内心,一起陪伴,一起前行,一起成长。孩子通过一起玩去观察和模仿父母,学会与父母、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而父母通过一起玩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了解孩子的感受,走进孩子的内心,赢得孩子的信任。当父母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学习,需要家长在亲子陪伴游戏中来提升孩子的学习力,就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每一次陪孩子玩儿,都应该是一次走心的过程,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