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之十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2020年2月4日 周二 正月十一 阴

一、未来有多远?

“变”是未来的特点。“主动迎接,主动介入”是未来对我们的要求。与其问未来有多远,不如关注未来的每一个小小的趋势性变化。

“未来总要来,不请它自来;未来正在来,现在有未来;美好的未来,行动做起来!”

二、未来学校将被学习中心取代,学习中心是谁?

既有中小学,又有大学;既有基础教育,也有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但大学可能率先蜕变。

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也可能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更可以是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的混合式学校。

三、未来学校中心长什么样?

事实上,它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五无”产品。

1)无教室,每个房间都得预约。

没有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也没有固定的课表,更没有“校长室”这样的机构,运转靠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学习共同体”自己。像极了今天的新网师。

2)没有统一的教材。

传统的教学一本教材走天下,弄懂教材考不怕。这对于创造探索远远不够 。

学习中心为了达到基本标准和通过考试评价,更为了学习更好、更有趣、更有挑战性,应该有不同程度、不同个性、不同挑战级别的教材。当然也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3)没有寒暑假,没有上下学时间。

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可以全体侯的,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时间。课堂可以是45分钟,也可以是40分钟,更可以是10–15分钟。可以整个半天都在研究一门学科,也可以研究几门学科,前提是学生自愿就可,这就是人性化的思维。

传统课堂的45分钟,因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背景不同,1/3的人听不懂,1/3的人早就懂了,他们事实上是陪剩下的人上课,这就不是人性化。

4)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80岁入学,更有个性化,也更有弹性化。

未来学校的学习周期就会弹性化。可以九年义务教育,也可以十年义务教育;可以六岁上学,也可以八岁上学;可以八点上课,也可以九点上课;老人与孩子可以在同一个课堂学习。未知面前,人人平等,混龄成为重要的学习特点,是常见现象,不是难得的风景。

统一的东西都是大工业时代整齐划一的管理办法。任何时间学习都可以,所有的学习记录都可以保存在学分银行和不同的数据中心。

5)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得道为先,能者为师。

教师更加多元开放,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讲台前的教师,而是所有人加起来的智慧。教师可以自聘,也可以是体制内的教师转岗,还可以是有自己教学工作室或课程公司为学校提供的课程服务,也可以是社会上有“绝活”的人为学校提供的特色资源。如现在的“南明教育”。

四、未来学校,谁来学?

1)有教无类

谁想学,谁就是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最高境界。

“把所有的游戏和学习放入童年,所有的工作塞入中年,所有的遗憾留给老年,这是极端错误和非常武断的做法”。

未来学校,能者为师,学者为生。

2)混龄学习

“把人根据年龄分割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于儿童也一样,这会打断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蒙台梭利

混龄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如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既有20岁的年轻人,也有40岁的孩子爸妈。再如,美国桑德佛夫妇办的混龄学校。

少年儿童来学,父母也可同时来学,老年人也可来学,三代人同堂学习,共读、共写、共生活成为可能;不同社区、不同城市的学生都可来学;学习️中心,未成年学生不一定是主流,也可满足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学习需求。

五、学习中心,谁来教?

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

1、智能机器人成为风云人物,但不会替代教师角色。因为它没有教师的核心职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即人情味和互动性。但是,未来教育会进入“人机共教”新时代。要求教师要做到两条:学会做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学会与机器人共处,让机器人为我所用。

2、未来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需求的增长,完全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终结,“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逻辑思维、喜马拉雅、知乎”都是自由教师提供的付费课程。

3、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技能中,传授知识,检查作业等职能会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与陪伴;既是教练又是陪练,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沟通,注重帮助学习解决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传统教师负责“兜底”,贯彻国家意志;新东方等社会教育机构负责提供更优质的教师资源。

任何一个学有所长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学校,教育机构和其他平台传授给学生。

六、学习中心,学什么?

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智识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为必要补充。

1、未来,人的学习从为文凭而学变为为提高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学。

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严格来说,课程应该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而是以家庭教育为根基、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辅助、自我教育为根本的全方位、全过程体系。课程的根本是师生双方的生命体验,它是赋予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能量。课程作为生命成长的能量,通过课堂内外的叠加,学校与家庭的碰撞,以各种形式互动作业,从量变到质变,最终知识与社会生活、师生生命达到共鸣而形成。

2、生命课程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生命的长度,知识面的宽度,精神生活的高度)

智识教育课程的落脚点在于“真”。融合了文哲史和地理的大人文和数、物化生的大科学重构智识课堂。课程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形成以统领知识的智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项目制学习和主题性学习”的方法学习。

公民教育课程的落脚点在于“善”。目标是培养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我国的宪法,关心及参与公共事物,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管的公民。

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用大艺术概念整合课程。

以上课程不应该超过学生学习内容的50%,这样学生就有时间从容地学习自己的“特色课程”。解决“个性”问题。

3、学习内容个人化,学生的目标、志向和潜力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起点;学什么,学生说了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学习,具备了学习的内动力和主人意识;学习中心没有那么多的“墙”,打通了学科的壁垒,学科整合,重视实践;学习内容定制化。

七、学习中心,怎么学?

线上与线下结合,个人与团队结合,空间与时间被打破。

1、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知识为中心。

体制管理上以学生为中心,敢将个人事务交给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的大事也是学生管理,每个学生有表决权,从学习到人事再到财务都可以由学生管理,学生可以投票决定一个老师的去留。(校运动会由学生主持,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

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学制上。鼓励学生做想做的事,可以五年级学数学,也可以高中再学。学生知道对于他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

2、学力重要,学历不重要

学历代表过去,学力才意味着未来,不善学习的人将会被淘汰。到2030年,个人能力将大受推崇,学校的文凭讲受到职业认证的挑战。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没有丰沛的学力,就不可能有蓬勃的创造力。

3、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

以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的课前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数据化。

“定教”是指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改变大班的毛病,改变统一课程的毛病,改变统一难度的毛病,改变统一进度的毛病

4、未来学校,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体讲授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主动学习与认知外包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

优点:

1)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叫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

2)学习时间弹性化与学习空间多元化。

时间弹性就是指上学与放学,上课与下课不需固定时间,不同的学习中心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学习者也可预约学习指导或实验、交流的时间。

学习空间多元化是指,不需到固定的教室学习,可以到学校或社区图书馆学习,到科技馆、博物馆学习,到各特色学习中心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学习。

3)学习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的精神态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标志”—杜威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人类的天性。游戏是未来学习的一支生力军。自由与创造是游戏精神的最重要的特点,挑战的勇气也是游戏精神的基本特征。规则意识也是游戏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游戏可以帮助阅读;游戏可以帮助学习。用游戏来学习是国际教育的热门词汇。

4)用虚拟的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如同身临其境,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务。

5)项目制学习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和问题式学习相对而言。不分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学科,而是由老师带动学生寻找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中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涉及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涉及化学,用化学知识解决。

6)合作探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来实现的。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是否发现问题,有效的针对问题的开展探究活动;是否通过假设、推理、分析,去寻找解决方案方法;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能否对获得更资料进行归纳、对比、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能否有效的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它是现代教学改革的趋势,更符合科学发现与科学创造的规律,能够发挥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7)认知外包,方法论的学习

混合学习与合作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

混合学习是指在未来的学习主体是一个人机结合体。借助于外脑,借助于人工智能,借助于大数据,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所以认知外包的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也就是说查阅资料、整理归纳等都可以委托机器完成。

合作学习也是未来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基于项目式、主题式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8)通过互联网指导学生

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是呈现、接收、评价、反馈,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课程与教学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

它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9)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学习

大数据,不仅是指数据的数量之大,更重要的是指通过对维度交错、来源多元、类型多样的大规模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寻求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使人们可以脱离以往依赖于小样本数据的推测或感性化的偏好性选择,转向基于理性证据的决策。

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提升学业表现。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主规划学习的计划,决定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路径与方法,随时监督自己的学习进度,检查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大数据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我班现在用的班级小打卡就可以把学生学习状况汇总,县里期末检测用的期末检测“七天网络”可以将学生的成绩分析的一览无余,十分详尽,所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10)学生从知识消费者变成知识的创新者

研究性学习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未来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过程。学生不仅可以验证已经发现的知识,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新知识。

研究性学习将会成为未来学习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八、学习中心,如何评价?

未来学校要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不以“唯分数是从”的单一标准。

教育评价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手段,具有检测、诊断、甄别、预测、导向等多种功能。

现行的评价制度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凸显“应试化”,达标考试“选择化”,选拔考试“终身化”。

学分银行以学分为度量学习成果的单位,通过为各种学习成果赋予不同学分的方式建立流通工具,用学分的储存和兑换,使不同的学习成果之间的等值转换为可能。模拟银行的组织结构,从“中央银行”到“地方银行”再到“各级储蓄所”,最终到“个人账户”。

学分银行跨越了五大鸿沟:各教育阶段之间的鸿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鸿沟;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鸿沟;国内教育与国外之间的鸿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鸿沟。

学银在线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份终身学习的档案。可以保障在线学习顺利进行,进行学习认证评价,实现学分兑换与证书发放。可以建立奖励机制。

九 、 学习中心,父母能做什么?

父母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发现者,是创造者,是管理者,是参与者,是施教者,是学习者。

未来学习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事,与每个家庭和父母都有密切的关系。学习不止孩子单方面的任务,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

家庭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中心。未来,会出现形式多样的家庭式学校,儿童在家学习会成为教育的一道风景线。

家庭教育曾今是人类学习的“中心”现代教育制度以后,父母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淡出”了教育的舞台;王者归来:家庭再次成为“学习中心”。西方的教育平权运动使“家校合作”受到关注。

1)未成年人不具备发掘自身特长,甄别学习中心特点的能力,父母的建议就起着很大的作用;父母彻底回归教育时,许多家庭就可能成为新型的学习中心,不同的家庭通过教育资源的呼唤,帮助彼此的孩子学习;学习中心的举办者是多元主体,需要民主化的管理,需要父母的深度参与,可以组成家校合作委员会;父母可以是真正能够投票表决的董事会董事;可以参与学习中心的管理,监督学习中心的工作。

2)参与也是一种管理方式,父母志愿者既是参与学习中心的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形式;新父母课堂邀请父母施教者,成为影响家庭资源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可以和学科融合,可以和特长融合,可以和阅读融合,能够成为学校丰富特色课程资源的来源。

3)成长不是一个阶段性任务,也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完成的任务。成长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的最美姿态。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事情,是孩子与父母必须面对的共同的问题。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都不简单是针对孩子,同时也是对父母、教师和社区人员的自我教育。父母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反过来,学习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规程,也推动父母自身变得更加优秀。

4)成长还有一个共作效应,有一个生命的成长场。父母与孩子的一起阅读、一起锻炼健身、一起郊游走进大自然、一起参观博物馆,不仅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增强体质,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儿童是成人之父”——蒙台梭利

父母的学习要有儿童视角。真正的儿童的伟大在于用一双没有遭受污染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在于用一个没有任何功利的大脑思考这个世界。儿童能够成为成人提供的新的观察视角。

5)儿童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者也指父母之间该互相学习。

学习中心的父母是具有相同尺码的人,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有一种深刻认同需求的选择,是最天然的最佳学习伙伴,学习会成为一种无私且高尚的行为。

父母是学习中心的学习者,也指父母在学习中心里的终身学习。

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成长,不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父母的事情。没有父母的学习,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更是未来学习中心最显著的特征。

十、未来学习中心为什么必须是这个 样子?

1、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

远古时期的教育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现代学校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学校成为了教育的主渠道;西方以教育机会平等为基本内容的平权运动提到家校社的联系决定孩子学业成就;“交叠影响理论”提到家校社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关系。学校不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还是社区的文化中心和文明引擎;家庭不仅是亲缘关系的社会单元,还是孩子课余学校和亲子乐园;社区不仅是区域生活的共同单元,还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

从未来看,家庭和社区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

2、学习要回归生活

教育本身是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死气沉城的局面”—杜威。教育是社会生活的“简化版”和“浓缩版”。

未来中心,学习生活要回归生活,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指向幸福的生活,二是指向完整的生活。

3、以知识为中心将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教育不是简单地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未来的教育变化,重心要转变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习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就需要去标准化、必须个性化、定制化。

个性化、定制化是未来学习的主要形式,定制自己的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的节奏,定制学习的内容。学习科学的兴起,呼应了整个社会和教育从关注“教”走向“学”的趋势。

    朱永新老师这段话更有哲理: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认清未来教育的方向,认清未来学校的方向,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学习中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