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生哲理——生与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9
生命的减法与加法 ——

成长与死亡,只在于你选择谁

每到周末,我和室友都难免感慨,这一周又匆匆过去了。甚至每天下班打卡,我都会略有遗憾,一天又过了。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伤也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的。

说是时间的流逝,其实并不准确,对于我们这些生命体来说,流逝的又何止是时间,它就是生命。不管我们存在与否,时间作为一个概念是永恒的,它又怎么会流逝,绽放和死亡的只有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

在2017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又不免感慨万千,总是用回忆过往的方式在缅怀死去岁月,和在这之前的自己。偶然一个灵光乍现,一时间领悟到,在我们缅怀过去时光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很自然的在做着一件事,叫“生命的减法”。

初一看,时间在流逝,我们离死亡又靠近了一点,看似这种生命的减法并没有什么不妥。唯一的问题是,这种减法给我们本似流水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焦虑,叹息之余也渐感生命的空洞苍白和日益衰微的力量。

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我们终究难免一死。但是,是不是因此我们就可以如此盲目的一复一日的做减法呢?这种减法除了告诉我们自己我们正在离死亡终点的路上越靠越近之外毫无意义。

会不会有别的算法?

或者公式?

当然有,而且结果会完全不一样。能避免死亡?抱歉,这个倒不会,死还是要死的,不同的是在死的时候我们可以笑着死去,满足的死去,而不是带着无尽的遗憾或不舍。这个公式就叫做“生命的加法”。乍一看,这好像很难成立。

在说加法之前,我不得不先反思一下我们一直在用的“减法”。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先不说加法是否成立,至少我们可以推翻这个“减法”的合理性。

什么是减法?这很好理解,我们用死时候的年纪减去已经过去的时间,得到一个我们还剩下的时间,也就是我们还能活多久的时间。或许你已经发现了问题,不要犹豫,你想对了。在这个减法公式了,我们好像并不知道我们还能活多久,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会在哪天面临死亡。既然如此,那我们的减法公式差了两个量,只剩下一个“活过的时间”,那它就不能成立了。

但与死亡日期未知相对的,我们都有一个明确和固定的出生时间,我们的生命从睁开眼睛看见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如果以时间表示,那一天就是从“零”开始的,然后开始用均衡的速度开始了在地球人间的征途,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的生长记录。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时间就是在增加的,每增加一分一秒都是在做加法。说到这,就抛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是更在乎已经拥有的,还是不曾拥有的?

从今天起,打卡下班应该说“我又多活了一天!”

年终的时候我们就该说“我们又多活了一年!”

难道不是吗?我们凭什么理所当然的认为那些没来的时间一定属于自己?只有已经得到的时间才确认属于自己,至少我们拥有处理和使用它的权利。至于是不是为自己而活我们今天就不做讨论了。此时我不禁想起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人生无非两件事,要么忙着去死,要么忙着去活。”

从今往后,睡觉之前记得提醒自己,我们又成功的得到了一天,然后满足的睡去,祝福自己第二天还能活着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