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空之间的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羌佛作品:《天堂宝物正飞旋》

       前面已讲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此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面是异,后面是这个即是,就更进一步了。那么是说明什么问题呢,是讲明色空之间的关系,不但是不异的,而且是即是,它不但不异、不离开,并且就是它,就我刚才总结的几句,就是它。此经中之指不异者,是不离的意思,就是不离开,它们互不离,即是加深本体一味之定义,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你加深,就告诉你它们本体就是一味,就是一回事。我佛世尊如是说,观世音菩萨如是鉴道,为了让众生不误会经文的真意,就免得把经文的真义误会了,故说即是而阐明真谛之道,彻底说明色空二者,不仅不异、而且即是。就是说佛菩萨哀愍于我们,为了把真理、般若的真理和我们个人的本来面目的真理告诉同学们、告诉所有的众生,为了彻底阐明空色两者不是两者的问题,而是本身一体的问题,所以就进一步用「即是」的道理来给我们说,这里指的「即是」不是说将两个一样的物件并合而言,不是说把两个东西,把这两个杯盖,合并在一起来谈这个问题,而是指的本身就是一个杯盖的问题。比如将你手上的手表,以一同样的手表,同一时出厂、一样的名称、一样的型号,而言「即是」,实际并非即是,实际上它不是即是,因为手表虽同,但终归是两只表。你们大家带来的上海表、或是北京表、或是天霸表,你们两个都是天霸表,同样一样的,你说,哎呀,这只即是那只,那只即是这只,就不对了,何以故?因为是两只表,是牌号相同,但表毕竟是两只。而此指即是者,乃是说明好比你的手表,从正面看是在走分针、秒针,在走时间,听得出「嘀嗒、嘀嗒」的声音,从背面来看,只见图案文字、商标啊、牌号啊,而一无所动。根本没有秒针所动,只听声音,「嘀嗒、嘀嗒、嘀嗒」的在响。因此从正面看是走动表,从背面看是图案表,实质上正面表即是背面表,它们本身就是这个表,背面表呢即是正面表,面相各异,而表本一体。这里就好比是告诉你们,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就是色,色就是空。你从凡夫眼见所看,实在的物体,圣人眼见所看,是虚幻的结构,而虚幻的结构即是真空,真空即呈现的幻有之妙用,差距就在这里,是一回事啊。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复如是也。同样就是我刚才说这个道理。永嘉禅师说:「色外无空。故色即是空。」色外没有空的,就是说离开色体以外,离开无常之体,是没有空的。那一个空叫什么空?那是外道的邪门歪道空,这叫落入断边之空。乃至前念已去,后念未生,是验空见,并非当体即空。「空外无色,故空即是色。」空外也没有色的,永嘉禅师告诉。色即是空者,指情器二界本体属空。就是说情器二界啊,它们的本体属于空的,皆因众生执幻为实,以幻障空。就执幻化为实体,以幻障碍了空体,为什么以幻障了空了呢?是由于六根着六尘,着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把色声香味触法执着到,这样使用,然后自性不空,五蕴实有造成的,这样子空寂不下来,所以才认为外色一切是实在的。但要知其色障其空不灭空,虽然障了空,但是空没有灭掉的,故不须灭色后方能空,所以不能把色灭了以后,然后才能空,因为它障空虽然障了,但是空并没有灭的。比如说你们坐在这个佛堂里头,把空障到的,你们的本体有碍之物,有碍之色体,但是它不灭空,空并没有灭的,因为你们本体属空,虽然你们全部把它障到了,但是空照常如如不动的,它并没有受到任何干扰,本体上实质是空的,故不须灭色后方能空,不能把色灭了再空。一切有为法皆属无常,有情决定死,无情决定灭,无有一幻化属实。如水中月,夜来则明,天明则无,虽有色见本非实有,水中何来有月,镜中见相,何来有相,但知色依空显,色空不异。就是知道了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虽然在这儿出现了,它在无常,本身就不是你本体,它本身就在无常变化。说你本体的时间又没有了,这三世之法你们听到过的啊,而且当体即空的道理是大乘观的,如来正谛也可以说中观,亦可说它空观,更说明了这个问题,三世一切这个析空观的道理还是小乘的,如果你懂得大乘,你就更能听懂我这后面讲的道理了。有情决定死,无情决定灭,无有一幻化是属实在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实在的,就好像水中的月亮,晚上一来的时候,月亮在水里就看得清清楚楚的,但是顷刻之间天亮以后,一下儿就没有了。虽有色见,本非实有。虽然这里面存在,但实际上它并没有的,水中没有月亮的。镜中我们看到的相,相也不在镜中,那是光所反映成的幻化假相,根本没有什么相。

       但知色依空显,色空不异。就是说但是你知道,色是依附在空上显出来的,比如说我们刚才坐在这儿,坐在这儿,我们站在这整个物体的中间,那么就依空显出来,依空显色,所以色空并不异。如地大之色,所建之楼,十八层立。就比如说我们修个房子,修了十八层,当显十八层楼之相,就是说具体相就依这个空就显起来了,依空显楼,就依附在空间就建立了这个楼,不说空间,就是土地都要依附一个多少亩,然后才修个十八层的楼,你没有那片空间土地,楼还修不起来,当然要有一片空间了,我这是随便插一句进来的呵。拆去一层,则有一丈的虚空,如果我们把这一层楼拆掉,这一丈的虚空马上就存在了,所以它从来没有把虚空破坏过,那么十七层楼虽然未拆,它本体也是空。十七全拆呢,当体楼无,就没有了这个楼,所以叫顿然无相。空本在楼台色相之中,就是说空本身就建立在楼台的色相之中的,楼台依附于空成立的,并非拆楼之后另有虚空产生,不是拆了楼要多一个虚空出来,原有就是虚空。而知虚空原始性空,就是说虚空原来原始本身就存在的。楼台幻显,亦不碍空,楼是幻显,它不碍其空,故知色即是空也,所以知道色即是空。这里同学们最容易混淆了,你们最容易认为讲空、讲空,就讲在虚空去了,这里打的是譬喻,空性不是指的虚空,也不是指的断妄,同学们一定要慎重注意这个问题啊,是指般若观照之真空,而不是指空间的虚空呵。般若观照的妙有真空,不是空无真空,是妙有的真空实相,也就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互相不异的境界,是讲的「即是」的境界。

       空即是色,此空非世间所见宇宙天空,不是我们世间所看到的宇宙天空,亦非空无所有之空,不是空得来什么都没有的空,就是说下面讲的空即是色啊。故不落断顽之空。所以,同学们啊,我们指的空,不是世间上看到的空,不是宇宙的天空,不是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的空,因此不落在断边的空里头去,也不落在顽空,顽空就是死水真空,什么没有的空里头去。所指空者,乃自性本来面目,这里阐述清楚了,是你们的自性本来面目,这里讲的空是,般若真空,它叫做。此指色者,亦非世间见执之色。也不是你们眼睛看到的这些颜色和无表色的色体啊,不是。乃应无所住之真如妙色,就是说不执着境界,万有不执之真如妙色,不是你们眼睛看到的色,这两句尤为重要,值得你们回光返照!空中遍含一切色,古德引喻《楞严经》云:「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古德引用《楞严经》告诉我们,性空本身是真色,真色也是性空;清净本然,而所指的清净就是本身无着无相,无有幻相,无得之相。周遍法界,所谓法界就是无边境界,无边,佛菩萨的了脱生死,圆满法界,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法界之无边。

       空色二法譬如水与波,就是水啊跟波浪一样,水作本性(空),水呢就好比是本性,把它当成空,波为物相(色),波就是物体之现象、动相,就当成色,因为它动起了。波起时则不见水之透明,波起的时候,水的透明就看不到了,水底下的鱼也看不到了,着色时则不见本来面目,我们着色的时候呢,就是把自己的幻相境界一执着的时候,本来面目马上就没有了。但是反转过来,波起动的时候,水同样还是水,它没有变的,因此着色的时候呢,同样本来面目也没有变。故知波与水本来一体无二,空色之道,亦复如是,所以菩萨告之空即是色,所以说我们执着幻有,当凡夫的时候我们本来面目从来没有、同样没有破坏的,同样存在的,只能说是执着了,是以凡夫心识分别,六根、五蕴在互用,因此本来面目才不能呈现的。能悟此理,则知观空非空不住色。如果能悟到这个理以后啊,尤为十分重要的精辟,叫做「观空非空不住色」,观空啊,不是的执着于空境的意念,不住色,就是不执着色。「见色非色不落空」,见色就不是色,本身是空,但是不着其空,因此叫不落空。空色不异是明道,不住断常二边中。就是说空色互相不异,而空即是色,因此不住在断边和常边这两种境界里头。此理正说明真空非空具足妙有,妙有非有当体即空。这两句话就总结了般若的境界,真空非空,真正的般若空,不空,具足妙有,妙有非有当体即空,妙有又并不是有,而当体就是空。

       凡认色是色、空是空、色空分割,不知色空相即之鉴者,均为外道或小乘,是无法起用观照般若,以于开敷实相般若之境的。这个道理啊,告诉我们真空和妙有的关系,真正的般若不能单独去取色,或者是取空,而空里头就含色,色里头就含空,空色是互即的,互即不离,也就是说具体的现象、摆着的实物、以及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含藏着空理,而且本身就是空。如果说把它分割开来,认实物为实物,那么要把实物断掉,然后才能空,或者空出现,实物才能自然消灭,这就叫做色空分割。这种不知色空相即之鉴地呢,都是外道或者是小乘。外道就是指的佛教之外的道、普通境界,再高一点无非就是罗汉,但是都称为小乘,他们是无法起用真正的无上智慧、观照般若、实相理体的,就根本不可能以观照般若进入文字般若的,以文字般若悟彻实相般若之理,由实相般若之理返照实相之境,而于境当中不执着,得到般若的至高无上圣境界的。

       凡夫若欲脱离苦恼,首先必了知色不异空,即可依法断除世间尘劳之恋欲,亦可不执荣华富贵、色情财物之无常空相。如果明白了这个真空妙有之间的关系,那么自证菩提之境。但是反转过来,不明白就等于是凡夫,但凡夫要想脱离苦恼,首先必须要了知色是不能离开空的,空也不能离开色的,色就是空,空即是色。证到这一步以后,就包括外道小乘都可以转境,那么就可以依法断除世间尘劳的恋欲,就是红尘之中的一切苦恼、烦恼,均能断除,一切恋情、爱欲、食欲都可以断除,亦可不执荣华富贵,就包括当官发财、荣华富贵,同样不予执着。对于色情财物,一下断而空相并且了解它的真含之质是无常性的,是在成住坏空的变化。

       若要证达般若定,首先得以文字般若,了其菩萨所说义趣,则可行观照般若之真照,以观照般若之真照,则可夺取实相般若之事理。凡是众生,或是阿罗汉,以及菩萨,如果要证到般若的定,除了般若的见与悟、对般若的认识以外,还要怎样住在般若当中如如不动,住在般若当中能如如不动,坚持在般若这么一个觉照之中,就叫般若定。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呢,就是首先得依文字般若,就是说先把书本的文字境界、文字内容全部弄通以后,了解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般若的真实不虚之谛,得其义谛以后,才可以进行观照般若的真照,配合修行、施法,观照般若的作用才能产生,才能真正把观照般若运用而得到正知正见的境界。得到了正知正见的观照般若境界以后,再来在这个观照般若的境界前提下,以观照般若的真照呢,就可以夺取真正的实相般若了,夺取实相般若的事与理。所谓事就是具体的境界,具体证到的功夫、功用,所谓理就是般若的理论境界,般若智和实相境,圆融不二的道理就叫理。于此自然了知空不异色,在这个前提下,自然就明白了空不异色,空就不异、离于色,故不起灭尽定。什么叫灭尽定?灭尽定啊,在我们同学们当中,有的同学已经认为定境是一种灭尽定,就是把万念都空完,空得来空空无也,而把所有事相都丢光,丢得来什么都没有,就进入如木头、如石头,什么知觉都没有的这么一个众生境界,这就叫做灭尽定。那么明白了这个空不异于色,就是说啊色内藏空,空中取色、色即妙有,得知这个境界以后啊,就不会落入灭尽定、落入断边和顽空里头去了。

       这里简单给同学们阐述一下断边与顽见之空,断边就是断见,断即是断灭一切世间有为法,把所有一切世间有为法都观成无因果自性的,彻底把它断完,断灭,什么都没有,断灭一切,自然就落入一种空中,这种空就叫死空,死空就是一种顽空境界。自性进入死空以后,就什么用都不会产生,就只晓得空捞捞的,一切皆空,空得来什么趣味、什么觉受、什么圣量、什么佛菩萨的意境滋味都没有了。进入顽空以后啊,往往就莫如不学佛,莫如在世间上做自己的世俗事情,因为顽空就等于是一个死东西,等于是一个泥巴坨坨摆在那儿,还有什么觉受呢?有什么成就圣境可享呢?学佛的目的是要以般若智照,照到实相真如之境以后,于实相真如之境当中不执着,产生妙用,一体皆空,全体大用,就是一相皆空才全体大用,福乐无量,到时候所谓大用就是无一事可以不做、无一事可以不用。这里同学们慢慢回忆,前两天,很多同学慢慢理解,理解就理解在顽空里头去了,那么今天又让你们从顽空里头走出来。所以说,你们的般若听懂没有,你们最清楚你们自己的境界,如果前两天听我讲了,把它体会成顽空滋味的这么一种同学,就证明你般若见道还没有得到。般若不是什么都空光、空完、空得来什么都没有,而是全体大用。人,众生只能一意一用,喝茶的时候就只晓得享受茶,分析茶的滋味,这就叫一用。看戏的时间就只晓得看戏,就不可能去看电影。那么真正得到全体大用,就刹那能做无量的事情,能做几十件、几百件、几千件、几万件、甚至于数不清件数的事情,这叫做全体大用,无一处不可以不做自己的事情,无一处不可以不享受一切幸福,这才是我们佛菩萨的般若智照、实相境的功用,这才是了生脱死的佛法的受用。

       这里就彻底给同学们阐明了学佛不是要你修得来死砣砣一个,而最后证到的作用是幸福的、随心所欲的、心转外境的、全体大用的。此时现诸威仪,作诸事理,本来不动,整日奔操尘劳,皆为渡生,处处所做世俗,而为胜义之谛。那么到了这一步以后,不落入断顽二空了,证到般若境以后呢,这个时候啊我们现出的一切威仪、一切事项、一切庄严之举动、说法之举动、作一切事情,包括世间上的所有一切事情,那么本来面目是不动的,他是处于本来面目而在应酬于世俗,整日奔操尘劳,皆为渡生,整天忙得不得了,全部事业都花在普渡众生的事业上的,哪怕就是在地底下捡个石头起来,也是为渡众生,喝一口水也是为渡众生,做一切事情皆是为渡众生,均于法性真如利诸有情。那么很多同学就会想了,这怎么叫做渡众生呢?他就不知道渡众生是不能离开世间法去渡的,渡众生要建立世间法的基础和基因,不建立世间法的基础、基因,是渡不了众生的,因此建立一切基因就是渡众生必须具备的。那么这个基因最基本的也就是要先把每一件事情做成。比如说,有的人他在修行之中,随时随地处处都注意自己的行动和境界,那么整天束缚到,什么事都不做,实际上这不是渡众生。而真正地渡众生的人,他每天进入般若智慧以后啊,什么事都在做,包括做业务也好,乃至于做生意也好,乃至于处理一切事务,包括写文章展显五明等等等等等等,都在为渡众生而服务。因为他的前提是必须要建立在把事情做好,不能遭到世俗的一切纠缠、一切世俗的违缘魔,然后建立了环境、条件、基础、自由的境界,在这种前提下,才能渡脱众生。甚至于今天上街扯一件很漂亮的衣服来穿上,西装革履,也是为渡众生。有的人说不对哟,那不是,那是贪着的嘛!不妥、错了,因为证悟般若境界以后,他穿衣服跟你们穿衣服不同,他穿的衣服是为了塑造威仪,他的五明是般若智慧的生发,表显的是佛菩萨的能力,超过凡夫的能力,而不是凡夫无实空洞的演说,是实际的佛法智慧成果以让众生鉴定,故亦称成就威仪。穿衣服也是为了现出具体的威仪形象,那么这个时候,应有的众生才觉得他,嗯,这个人呢还挺爱干净,并且有超凡的本事,至少从心理上才能摄受于他。或者在相应的情况下众生有多种心理,有的众生想:嗯,他穿的穷丝褴褛的,肯定是来骗钱的,骗我们钱。所以连话都不想听你的,你就渡不到他了。因此,一切威仪都是为了摄受众生,有多种原因,跟世俗是两回事。所以作诸事理、本来不动,本来面目是不动的,整日奔操尘劳,皆为渡生,原因就在这里。处处所做的世俗呢而为胜义之谛,虽然是做的世俗,那么都是胜义谛相,都是为了佛法,都是为了利益渡脱众生,才做这一切事情,因此它是胜义的,胜义即是解脱之义,即是指佛法、佛事里头的胜义之谛。故古德云:「居空而万行繁与。涉有而一道清净。」即顿超外道小乘之执也。在大德里头,就是古代大德啊,他们有这样的说法,居空呢万行繁与,就是说住在空境里头啊,并不是如如不动,而一切事务都要做。涉有呢,而一道清净,虽然在做一切事情,但是他的菩提正行,就是说般若正智啊,从来没有半分半毫昏沉的时候,因为他是住在般若境界里头的,因此称为涉有而一道清净。到了这个地步以后,自然直接就顿超小乘的执了,那么小乘是人我之空,但是还有法执未空,因此能做到这一点,法也就不能造成执着了。

       若证达实相圆满妙智般若,于色空相即平等一如,则渡脱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渡,修达如来功德,而实无有德所存。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听啊,这个很不容易体会到的。如果说证达实相圆满妙智般若以后啊,证到这个境界以后,就是圆满妙智般若啊,应该说是等妙觉或者是佛的境界,才能称圆满,或佛的境界是无上圆满,证到这么一个般若境界以后呢,色空相即平等一如了,就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自然圆融无二,则渡脱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渡,此时自然就进入了能渡一切众生。但是虽然在渡一切众生,在他的概念里头已经不存在意识、已经不存在有概念所存在,而处处是以圆满般若智照去渡的,因此圆满般若智照里头不管渡脱多少众生,本来就无名数,无名相、无时间,所以渡了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渡,因此进入这步境界也可以称为「上无诸佛可成,下无众生可渡」,上没有诸佛菩萨存在,下没有一切众生可要渡的,连诸佛菩萨都没有,众生也没有,这是一个般若实相境的圆满境界。但是处处奔操尘劳,又未曾落入凡俗,这也是般若境界的一个圆满过程。这里啊,要证到这么一种境界,不是凭你们的意识、六识分析即能解决的问题,要必须住进般若境界里头,才能真正证到这步。修达如来的功德,而实无有德所存。到了这个时候,进入般若实相境了,那么圆满的般若实相境,当然是如来功德所积聚而修成的,但是又无有功德所存,为什么?一有功德所存即落入凡夫盖障,有意念、有分别才有功德,此时此地无意念、无分别,故而无有功德所存。于此则超越菩萨,马上就超越了菩萨,登达佛地圆满究竟彼岸,此时就能证到如来的境界,就证到跟佛一样的境界,直超菩萨境界,那么,就可以证到观世音菩萨这样的佛境。

       上面讲的是色,在色法上已经过了关以后啊,至于心法上自然迎刃而解。那么怎样迎刃而解呢?我们最重要的要注意,就是一念观心为是。这个一念观心啊非同小可,不要随便想到它一念观心,把它念过去。一念不动而住入般若叫做一念观心,一念不生而于般若不入昏沉、不着睡眠、不入散乱、不入掉举,于般若正性之中空有无碍,则是一念观心。能证到这么一种境界,自然就能得到如来胜境,但是逐步逐步进入,也不是一下就能进入证到的。

 

       本文摘录自《藉心经说真谛》圣著 (P320-331) 部分内容。但若要悟彻佛说真谛,避免断章取义,还需完整恭闻学习佛陀说法、佛书经论,闻思修学,依教奉行,修行学法,如法修持,方可得到大受用大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