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的运算”的教学策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石庆华瞿娅楠摘要:“数的运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用到的最多的知识,学生对算理算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对其他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研究。本文着重对“数的运算”的教学提出几点策略。关键词:数的运算;教学;策略“数的运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用到的最多的知识,学生对算理算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对其他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数的运算”的教学,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内容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删去了大量繁琐的计算内容,同时也适当降低了计算的要求。原来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技能,有了新的内涵——提倡算法多样化、更加关注学生形成技能的过程。这些调整对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学生获得良好运算技能的平台,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目标。针对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策略来开展“数的运算”的教学。

策略一:复习旧知做铺垫,创设情景引新知1.必要的铺垫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数学知识是互相衔接的,新知要由旧知做铺垫,旧知引出新知,学生更易接受。如,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先出示练习:55-30=,24-5=,这两题复习的内容是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都是为新课做准备,“两位数减两位数”用到的就是这个旧知。有了旧知做铺垫,新知就容易多了。

2.数学源于丰富的生活情景丰富的生活情景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孩提时代在玩耍和做游戏时,孩子们会提出各种问题:“你有3粒糖,我有5粒糖,我们一共有几粒糖?”“我比你多几粒糖?”等等,通过数一数或一一对应等方法来获得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卡彭特等在1982年的研究表明,学生使用积木等学具计算加减法,比没有积木时做得更好,他们反对一开始就进行单纯的符号训练。可见在情景中提出实际问题是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意义的重要基础,丰富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策略二:理清算理是前提,讲清算法是关键所谓“算理”,是指为什么这样计算;所谓“算法”,是指如何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有些教师认为,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

其实,这样的教学不能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且学到的知识又容易遗忘。特别到了高年级,只注重算法,不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教学方法将会事倍功半,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理解算理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学生理解了算理,就为掌握计算法则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对计算法则中的每个环节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三位乘两位数的笔算”这一内容时,教师出示例题:李叔叔从某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由于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过行程问题的三个量(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用路程=速度×时间这一公式来帮助理解。这时,有的老师就放弃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而直接进入算法教学,这是对学生的伤害,学生不理解算理,直接生吞活剥的进行计算,这样的教学,学生虽然会计算“三位乘两位数的笔算”,但并不会用以解决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理解:每小时行145千米,那么12个小时就是12个145,所以算式为:145×12,这样的讲解其实是运用了乘法的意义,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是很容易的。2.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要使计算法则让每一个学生掌握,教学时在阐明算理的基础上,还要讲清算法。

从而使法则中每一句话都立足在一定的算理上,使法则中所阐明的每一个步骤都成为正确操作的依据,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计算教学中的失误。策略三:有效算法多样化,计算技能要巩固1.鼓励学生算法多样有效学生自主探索找到的算法是学生的创造,是他们的学习成果。这里面既包含了数学知识,还包含了宝贵的探究精神和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算法的尊重,是教师引导学生优化算法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师出示“23-7”,问:等于几呢?我们用小棒来帮忙摆一摆,算一算。学生汇报了三种不同的摆法:师:这三种摆法是不同的,但它们有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生:打开一捆小棒。

师:为什么打开一捆小棒?生:个位不够减。师:像这样个位不够减,要打开一捆小棒再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尽管方法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都要打开一捆当做十再减,使学生体验到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十再减的计算方法,而在具体计算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又理解了重要的算理。2.进行必要的强化练习(1)重视尝试练习的设计练习仿照例题,再设情境题(或仿照或适当拔高)进行设计。这是学生习得新知后的第一步,学生在完全独立的氛围中完成习题,是对初步形成的计算技能首次确认,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启动对掌握数学知识的良性循环。

教师则利用尝试练习对困难学生进行再强化再讲解。(2)练习设计要从基本抓起,有针对性、层次性计算技能的形成,关键不在于重复的次数,而在于练习的正确组织。学生出现计算错误,往往是一些基本计算中的错误,平时要舍得在基本计算上花力气,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算能力的提高。在日常教学中,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的练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竞赛、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计算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了解,需要关注情境创设中的“数学味道”,需要教师拥有著较高的素养以及适当的教学调控能力。我们要让学生在体验快乐,感受趣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引导学生去品味数学内在的魅力,让学生在计算中获得成功,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树立提升计算能力的意识,真正成为计算的强者。参考文献:[1]刘电芝.小学数学学与教的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曹培英.计算教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石庆华,瞿娅楠,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市永昌小学。

http://blog.sina.com.cn/u/653310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