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低的妈妈,就是和孩子不停讲道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5

作者:主创团·兔小乖


表姐向我吐苦水,说已经和女儿冷战两天了。


就因为前两天看了女儿的手机,发现一条男生表白的短信。


她去问女儿,跟女儿讲关于早恋的弊端。没想到女儿不仅生气地说表姐偷看她隐私,还在卧室门外挂了一块“闲人免进”的牌子。


直到现在,母女俩还冷战着。



表姐想不通,曾经乖巧的小女孩现在怎么就这么难沟通了。明明是为她好的道理,她怎么就听不进去。


其实,是因为女儿不知不觉已进入了青春叛逆期,这样的场景,每天也在很多家庭上演。


孩子成长过程一般会面临三个叛逆期,两岁左右的宝宝叛逆期,七岁左右的儿童叛逆期,而12岁之后的青春叛逆期无疑最令人头疼。


心理学研究,这个时期的孩子一般都有这几种表现:


1、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常常觉得自己很有主见;

2、被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感到不耐烦;

3、面对成人的批评和建议常常会反感和愤怒;


我们觉得正确无比的道理,在他们听来刺耳又可笑。而且一听到大人讲道理,就恨不得捂住耳朵,马上逃跑。


《爱弥儿》一书里说到,世上最无用的教育,就是讲道理。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犹是如此。


父母越“讲道理”,孩子越叛逆


前段时间,石家庄一名14岁男孩留下遗书离家出走。


仅仅因为考试失利和父亲发生争吵一时想不开。


遗书中满满地厌世情绪,他说自己是“累赘”,希望来世“做新父母的好孩子,新老师和新同学的好学生,以此来弥补前世的不足”。



究竟父亲说了什么,让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这样悲观地否定自己,想要离开这个世界。


庆幸的是,孩子漫无目的步行8个小时之后被一个好心人救助,并把他送到了派出所,安然回家。


男孩的父亲事后提起来仍是止不住后怕,更自责为什么没有和孩子好好沟通。


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就在一个月前,一名四川的14岁男生同样因为和家人吵架后离家出走,4天后遗体在城中河中被发现,家人痛不欲生。


一个孩子的离去就足以毁掉一个家庭,但再多的悲恸和后悔也无法换回一个鲜活的生命。


如果当初,多些关心和理解,少点指责和说教,是不是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有人问,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有多难?


十几岁的孩子常常让人困惑,他们集敏感、热情、浮躁、喜怒无常于一身,也不再是那个被父母吼一声,打一下就乖乖听话的小朋友。


父母,也无法再用权威和命令让他们接受那些所谓的道理。


在独立意识加倍增强的青春期,孩子迫切地想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想法,父母的道理和建议在他们眼中就是居高临下的强迫,和不胜其烦的唠叨。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被迫接受的道理,在孩子看来,只是一种束缚和要求。被迫多一分,叛逆就多一分。


聪明的父母,常常“不讲道理”


曾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作家”刘称莲,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里写过一对父子。


爸爸偶然间发现了儿子满满一裤兜,都是女生写给他传情达意的小纸条。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把裤子原封不动放回原处,当作什么都不知道。


他约儿子打他最喜欢的羽毛球,在打完球大家放松的时刻,父子俩像平常一样聊起天。


他告诉儿子,自己年轻时曾经喜欢一个女孩,但那时的他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也一无所成,不能给女孩任何承诺,于是把这份感情埋在心底。


直到考上一所好大学,对未来也有了规划,有信心给女孩幸福的生活,才开始谈恋爱,并携手走进婚姻。


他问儿子:“你觉得我和妈妈幸福吗?”


儿子直点头。


第二天,那些小纸条就消失了。


自始至终,关于儿子裤兜的小秘密,他只字未提,却轻松化解了一场风波。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禁果效应“,也叫“亚当与夏娃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


圣经故事中的“禁果”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对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大人越是阻止,他越是想尝试。


这位聪明的爸爸,没有斩钉截铁地告诉儿子他“不可以”,没有冗长的大道理,却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既保护了儿子的自尊心,也让他明白了爱情不止有喜欢,还有责任。


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接纳和尊重,胜过一千次说教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有一个给予她足够尊重,足够包容的爸爸。


学习成绩差,爸爸从来不会耳提面命,敦促她好好读书,还安慰她,没关系,尽力就好了;


老师批评尖尖不务正业,心思都用在画画上,爸爸却从来不反对她坚持自己的爱好;


对尖尖的朋友永远笑盈盈的,热情亲切,从来不会区别对待,告诉她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尖尖,乐观,自信,善良,像一个小太阳,温暖了身边每个人。



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活成了所有孩子羡慕的样子。


剧中另一位女孩明月的妈妈刚好相反,无论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道理,习惯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女儿,告诉她学习是最重要的,要求她考第一,对明月的朋友也百般挑剔,连明月穿衣服也不能随心选择喜欢的颜色。



习惯了妈妈的训导和掌控,明月的性格也十分拧巴,表面十足的乖乖女,内心纠结又叛逆。


明月在长期隐忍下终于爆发,反抗方式决断又极端。她高考故意少填了一张答题卡,只为了让自己达不到政法大学的分数线,就可以顺着自己的内心选择喜欢的专业。


母女也因此爆发了从未有过的争吵,关系跌至冰点。


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


被充分接纳和尊重的孩子,更能感受到被在乎,被重视,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在捍卫自己认知的过程中,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劝孩子怎么做,不如自己先做到


杨绛先生说,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还说,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看到父亲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她佩服又好奇,像父亲请教秘诀,父亲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母亲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行,日日忙碌,但只要一有空,就会读各种书籍。


她也学了父母的样,找父亲的藏书来看,从此沉迷读书,不能自拔。


董卿说过,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可以了。


不管好的,坏的,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父母原本的样子。


央视曾花十年时间打造了一部纪录片《镜子》,里面有一个14岁的男孩泽清,出生在书香门第,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父母也有体面的工作。


你很难想象,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泽清,不仅沉迷网络,而且性格粗暴,对自己的母亲动则谩骂殴打。


经过交流才得知,原来平常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时,也是采取暴力来解决。面对母亲刻薄恶毒的话语,父亲直接对母亲进行殴打。



久而久之,泽清也学会了父亲的样子对母亲施暴。


在采访中,他说到,我是一面镜子,我要把父母唤醒。


这件连父母还没意识到事情,他却明明白白。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


每天大呼小叫的父母,一定养不出温言软语的孩子;每天打麻将,玩 游戏 的父母,又怎么要求孩子自觉学习,认真读书?


我们对孩子身体力行,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为人父母,总希望把自己所知所想毫无保留,教给孩子。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让他再走一次,自己的成功经验,恨不得他能一次复制。


但每个孩子,都是在一次次犯错中改正,一次次跌倒中爬起,变得独立而强大,拥有了获得幸福的能力,和自己掌控人生的底气,在我们爱的追随下,自信无畏,乘风破浪!


与其每天左右为难,管少了怕放纵,说了怕他烦,不如俯下身来,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给予理解和接纳,尊重和支持。


网易云音乐有一处热评,很适合作为结尾:



作者:兔小乖,一个愿把鸡毛的日子过出诗意的二宝妈妈。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