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的优点和不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6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文名
研学旅行
外文名
HIBL
培养
自理能力、创新精神
加深
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
增加
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快速
导航
定义及特点国家政策文件讲话安徽省试点无锡研学旅行
缘起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国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1]此前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尝试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
定义及特点
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在会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
第2个回答  2020-10-06
近年来,国家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实践范畴,并出台了种种措施,极力推进实施。我们认为,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一,旅行实践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旅游景区、革命圣地、文化遗址等已逐渐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二,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研学旅行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正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在其实践过程中,有的学校抓住机会打造出特色鲜明的课程品牌,也有的学校盲目跟风步入误区,为此有必要从整体课程观的视角,来审视学校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定位:不是附属课程,而是独立课程

(一)研学旅行的课程观

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过程看,现代课程观与后现代课程观都有混杂,中小学校就是从这几种不同的课程观出发,来理解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比如有的把研学旅行当成学科课程的延伸,在原有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等分科课程体系中“嫁接”研学旅行课程。有的把研学旅行归属为校本课程的子课程,在原有校本课程基础上设立主题活动课程。有的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置兴趣爱好小组,或以班级为单位设立主题活动课程。有的根据当地旅行资源,设定主题活动课程。从中可以看出,课程设置的重心不同,相应的课程架构不同,课程评价体系也就不尽相同。在课程设计中,每一个学校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条件不同,考量的权重就有差异。事实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确需要有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师资配备、保障机制的匹配。而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为了降低活动运行成本和实施难度,将之嫁接或者派生到其他课程基础之上,以体现其综合实践性。有的在分科课程实践的基础上,研发出研学旅行的校本课程。而有的学校则整合有效资源,基于学生需求、校园课程、实践课程、当地资源的综合视角构建研学旅行课程。这让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呈现出“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的态势。实践中,按照现代课程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绝大多数课程开发者总是希望把学科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三个基点有机结合起来,以保持课程的平衡。当然,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深化对课程属性的认识,积累实践经验,正本清源,让研学旅行课程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