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赏析

我需要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赏析600字以上
你给我找一篇评析三国演义中的任务的文章600字,写的好我会追加分哦 。要快,本人时间不多。

第1个回答  2009-01-31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第2个回答  2009-01-27
天下分久必和,和久必分。分分和和之间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们在谱写历史的篇章。
三国人物,豪杰辈出,奸雄同在,英武与智慧同台上演。
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他们这历史上最值得关注与思考的命运群体,其人格,性格,品格皆有规律。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关注与思考命运群体,重新审定三国人物中的九型人格
知已者明,知人者智。了解自己的缺陷,了解别人的长处,才能与之对垒。
读三国人物,交锋战场,情场,职场,谁能立马横刀,独步天下,其中之道皆在书中。
他们是英雄中的英雄
但为什么结局却有的令人感叹
有的令人击节,有的令人扼腕
这其中最生动,最清晰,最深刻的互动关系在哪里
都在他们的性格与命运之中
剖丝解缕使读者深知其中三味
北魏集团的领航人——曹操
追求完美未必得到完美——诸葛亮
用娟秀性格编织华丽人生——-赵云
浪漫与现实的不对称摇摆——曾植
冷艳的青龙刀——关羽
不要把自己当成上帝——孙皓
高看自己优势的重跌——袁绍、袁术
像狗一样生存——刘备
好高骛远让凤雏变鸡雏——庞统
失去了枪膛的子弹——吕布
人生最苦少年得志——诸葛恪
大才华更需大胸怀——周瑜
博爱与阴险的残酷对峙——华佗
空心的丈八蛇矛——张飞
隐去光彩的润滑剂——鲁肃
[编辑本段]目录
1.用娟秀性格编织华丽人生——赵云
2.浪漫与现实的不对称摇摆——曹植
3.冷艳的青龙刀——关羽
4.不要把自己当成上帝——孙皓
5.高看自己优势的重跌——袁绍、袁术
6.像狗一样生存——刘备
7.用自己的渺小困住自己——杨仪
8.好高骛远让凤雏变鸡雏——庞统
9.站在镜花水月之外看世界——水镜先生
10.不要让自己优点变成缺点——苟或
11.躺在功劳簿上叫嚣——许攸
12.失去了枪膛的子弹——吕布
13.个性背后的针与刺——魏延
14.不要让灵魂无处安家——杨松
15.人生最苦少年得志——诸葛恪
16.温柔中的大气——刘禅
17.才华与权杖——孔融
18.实现自我的方圆之道——贾诩
19.直线人生永远不会圆满——邓艾
20.取舍之间的自我完善——张绣
21.追求完美未必得到完美——诸葛亮
……
[看更多目录]
[编辑本段]文摘
这样的人在帮助别人或服务别人时。有时也有沽名钓誉或用爱来控制别人的行为出现.但他们很快就会告诉自己,其实那只是附加价值,并不是我故意要这么做的。所以在爱的面具下.他们仍会把自己定义成绝对的善良及绝对的无私.以消除自己偶然的罪恶。全爱型的人由于太喜欢投入生活,太关心社会.反而把身边日常生活应尽的义务给忘记了,尤其对自己的家庭总是忘了付出。由于全爱型的人是情感型的。所以平平淡淡、不够刺激的家庭生活,会让他们忽视或忘记.那么家庭成员不免就有埋怨产生。
全爱型的人在服务的兴奋中。常忘了自己的疲劳,所以全爱型的人不在乎为别人付出时.可能有一天会忽然发现自己身心俱疲,累垮了。全爱型的人,小时候就有经验,如果很乖巧,很讨喜时,才会被长辈或周围的人注意。所以他们就发展出要想得到爱是要必须相对地付出代价的。这就是有条件爱的产生。全爱型的理想是我会帮助人。能给予别人,而我没有需要。为达到他的理想,常固着在讨好、取悦人,会有过分的热情及占有欲望;我帮助你而你要喜欢我,只有你欣赏我,我才有价值。常帮助别人,逃避的是“我有需要”。情绪是“你们都需要我”,没我帮忙怎么行,压抑自己的需要,要做好人,有强迫性讨好人的倾向,不断地做我是能帮助人,发现自己有需要时,会威胁到做人的自我认同,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参考资料:www.anibook.cn

第3个回答  2009-01-27
叹魏延

我始终认为,在三国时期魏蜀吴数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蜀国名将魏延的谋反之说是一桩天大的冤案。从第一遍看《三国演义》起我的心中就不时地为魏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悲剧性的结局感到愤怒与惋惜。再次仔细阅读有关描写魏延的段落与细节之后,这种不平的感觉就愈发的强烈。无奈,上天对他太苛刻,太不公平了。若以对现代人才的观点来评论,魏延则是一位怀有极大的抱负,充满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现代人才。作为蜀国屈指可属的猛将之一,魏延为刘备江山的建立可称得起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的第一次出现,正值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之时,此刻的刘备可称是一败涂地狼狈万分,后有曹操雄师追击,前有蔡瑁张允刁难,可说是进退无路、生死未卜。在这危及存亡时刻,魏延挺身而出搭救刘备君臣和数十万百姓。此时的魏延就已认定了刘备是位仁君,愿意归降。这员正直、勇猛又略带鲁莽的猛将的首次出现,即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关羽围取长沙,老将黄忠受到了太守韩玄的误解,被压赴刑场即将问斩。魏延又一次挺身而出,救下黄忠,大开城门,向刘备献了长沙。眼下看来魏眼终于可以如愿以尝,辅佐他所向往的明主了。可诸葛亮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其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我真是为魏延感到冤屈,难道抛弃无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来是错误的举动?难道就该看着昏庸之辈砍下天下名将的头颅而无动于衷吗?幸亏,刘备不失为创业明智之主,念旧恩从诸葛先生刀下救了魏延。魏延也得以在刘备帐下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才华,数十年间冲锋陷阵屡立奇功。他能征惯战、多谋善断,而且尽心尽责。在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后,他成了支撑蜀汉江山的一根栋梁。然而,无论魏延的功劳有多大,“脑后有反骨”的定论最终还是造就了他一生的悲剧。而造就他一生悲剧的就是那位被刘备待如师、被众将奉如神的著名贤相诸葛亮。诸葛亮对魏延所提出的创造性建议采取压制和反对的态度,使他在多年战争中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根本无法得到发挥,他一直不被重用,而且受到压制。一出祁山时,他曾向诸葛亮献策,要求亲率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这一出奇制胜之策确实是蜀军当时的最佳选择。可惜,魏延的建议根本不被诸葛先生采纳,反而由此加深了对魏延的偏见。后来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也说:“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后来,诸葛亮派他的心腹马谡守街亭,而没有重用魏延,结果大败,蜀军的损失、统帅的失策,无疑使魏延这位久经沙场的猛将极其失望。自此,对于诸葛先生所发的将令,魏延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甚至出言不逊给予讥讽,这就更犯了诸葛先生的大忌,在他眼中,“反骨之说”开始化为现实。于是诸葛亮决定除掉魏延,其计划是将司马懿父子连同诱敌的魏延一齐烧死在山谷中,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瓢泼大雨不仅救了司马懿父子,也使诸葛亮致魏延于死地的计划破了产。后来,诸葛亮六次北伐均无战果,却病死在五丈原。蜀兵决定退兵回成都时,魏延提出不可因丞相一人之累而废国家大事,愿独当取长安大任。可当他知道诸葛亮临死前把统军重任交给了一个毫无战功的无能之辈杨仪时,作为一个久受压迫,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他真的反了。可是,他死都没有想到,诸葛亮死前授予其他部下锦囊妙计除掉他。结果一代名将,未倒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背后挥起的刀下,成了这场权力之争中的牺牲品,走完了他含冤受屈的一生。不过,无论是诸葛先生如何先入为主地断定魏延脑有反骨日后必反,还是杨仪这些平庸之辈如何绞尽脑汁网罗罪证编织罪名,毕竟还是证据不足,底气有亏,无法服人。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倒是那个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杨仪,在权力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曾经言到:早知若此,当初丞相死时,吾若以全军投魏,何至有今日耶?这一番话倒是真正地告诉了九泉之下的诸葛先生,到底是谁的脑后真的有反骨。

参考资料:魏延吧

第4个回答  2009-01-30
如果老师要,你就自己写!
第5个回答  2009-01-30
哈哈,,楼上小朋友说得对.....

自己看自己写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