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含义及其研究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19

1.关于沉积相的含义

沉积相研究最初源于相的研究,关于相的研究历史很长,最早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 t e n o)1669年引入地质文献。他认为相是在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总和。其含义也不尽相同,一种认为相是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S t e n o,1669)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简称相或岩相。沉积相的概念是1838 年瑞士地质学家A.格雷斯利建立的。他认为相有两个要点:①地层单元中的岩石面貌和古生物组合要一致。②在相同的古生物组合中,要明显地含有不同于其他相中的一些生物种属。并认为沉积相反映着沉积物形成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美国学者R.C.莫尔1948年提出沉积相的定义为“沉积相是沉积剖面中任何空间上独立的,与该剖面的其他部分有显著区别的部分”,强调了地层学的概念。苏联学者L.V.鲁欣1958 年认为“把相理解为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更加确切”。R.C.塞利1970年主张相可用5个参数来确定,即岩体的几何形态、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和古水流形式。沉积相反映着地质时期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因此研究它对了解各地质时代古地理环境和地壳的历史演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沉积矿产的普查勘探,查明地下水、油、气的分布规律,对工程建设的设计和规划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沉积相研究简史

瑞士地质学家A.格雷斯利(Gresly,1938)第一次提出了沉积相的概念,他认为沉积相有两个要点:一是地层单元中的岩石面貌和古生物组合要一致;二是在相同的古生物组合中要明显的含有不同于其他相中的一些生物种属。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表现为岩性的、地质的、古生物的差异,他强调的是沉积物特征的变化;美国学者R.C.莫尔(1948)提出沉积相是沉积剖面中任何空间上独立的,与该剖面其他部分有显著区别的部分,强调了地层学的概念。19世纪末叶,陆续出现不同的派别,有的认为相是地层的概念,简单地把相看作是地层单位的横向变化;还有人认为相即是环境,也有人认为相是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苏联学者任竹日尼科夫(1957),将相定义为一定岩层的生成和沉积环境,这个环境是根据岩性特征、生物化石、地球化学差异和其他特征推断出来的。即把相与环境等同起来。鲁欣(1953年)将相定义为能表明沉积条件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有规律的综合。认为相是沉积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他1958年又提出:把相理解为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更加确切。1976年塞利(Selly)提出,应从沉积岩体几何形态、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物构造特征和古流向5个方面来限定相或沉积相。目前大多数学者将相理解为沉积环境的古代产物。塞利(1976)认为,相专指环境的物质表现。

我国沉积相研究历史较短,1985年中国学者翟淳把沉积相分为5级。即相组、相、亚相、微相和相素。先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分为大陆相组、海陆过渡相组和海相组,它们属一级相;再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局部变异划分出二级相,如大陆相组分为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冲积扇相、残积坡积相、沙漠相、冰川相;海陆过渡相组分为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海相组分为无障壁海岸相、有障壁海岸相、浅海陆棚相、次深海相和深海相;二级相下再分出三级相,或叫亚相,如河流相再分为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滩亚相和牛轭湖亚相;再根据微地貌或岩性、古生物特征细分出第四级相,或叫微相,微相下再根据岩性分出若干相素。

油气田开发使人们对相的概念更加深入,认为相应包含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两方面内容;1985年刘宝君等主编的《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一书出版后,长期得到研究和生产单位广泛应用;2003年姜在兴等在沉积岩一书中将相定义为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总和。他将沉积相分为碎屑岩沉积相和碳酸盐沉积相,并将陆源碎屑沉积相划分为相组和相,进一步分为亚相和微相,并以自然地理条件为主要依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分类系统不统一,层次不清,粗细不均。

上面的划分方案主要是根据沉积时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在地质历史中,沉积相更多的是表现在垂向上的和平面上的变化,因此,除了岩相本身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之外,更多的是受到构造运动多期性和长期性的制约,致使沉积相变化更加复杂。所以,用活动论观点研究沉积相的变化规律,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对沉积相影响极大,沉积环境有时相对变化较小,有时变化较大,特别是火山活动,风暴,潮汐,重力,以及构造运动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构造盆地,都直接控制着沉积物的沉积。因此要恢复当时的沉积状况,必须首先恢复原型盆地特征,

3.青海地区石炭纪沉积相的研究概况

青海地区石炭纪沉积相研究历史较晚,在1∶20万区调中,仅划分为海相和陆相,海陆交互相。专门研究只限于少数论文中,比较系统研究沉积相当属于石油系统。

郭宏莉等(2002)在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一文中,将柴达木盆地早石炭世归入南天山—北祁连滨浅海相区、柴达木碳酸盐台地相区、中祁连滨浅海相区;晚石炭世归入柴达木碳酸盐台地相区、宗务隆山浅海—半深海相区、祁连滨浅海相区。

青海油田公司和中国石油大学等单位对盆地石炭纪含油地层研究时讨论过。2003年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石炭系—二叠系研究组将柴达木盆地分为滨岸相区(包括滨岸浅滩亚相、滨岸潮坪亚相、滨岸沼泽亚相),碳酸盐台地相区(包括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和浅海陆棚相区。他们分别将其分为海陆交互相、海相。包括滨岸相、碳酸盐台地相、浅海陆盆相,和浅滩亚相、潮坪亚相、沼泽亚相、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内陆盆亚相。

尹成明等(2006,未刊)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研究时指出,下石炭统穿山沟组城墙沟组形成于受陆源碎屑影响的混积台地环境,怀头他拉组下段形成于滨岸沉积环境;上段为碳酸盐岩开阔台地环境。上石炭统克鲁克组下段为滨岸—开阔台地环境;上段属滨岸局限台地环境;扎布萨尕秀组下段为潟湖—局限台地环境(潟湖—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中段为早期开阔台地,晚期为潟湖滨岸沼泽环境,上段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环境(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局限台地)。并具体分为:

1)滨岸相:滨岸浅滩亚相(穿山沟组),滨岸潮坪亚相(下石炭统中上部和上石炭统),滨岸沼泽亚相(上石炭统下部);

2)碳酸盐台地相:开阔台地亚相(见于下石炭统),局限台地亚相(见于下石炭统);

3)浅海陆盆(棚)相:内陆盆亚相(见于阿木尼克山下石炭统上部)。

此外,汤良杰等(1999~2000)引用构造古地理概念,将大地构造环境作为划分沉积相重要标志。提出柴达木盆地为弧后裂陷盆地,石炭纪表现为滨岸—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建造夹煤线沉积,在宗务隆山地区为裂陷槽环境下的沉积;至祁连山地区则为弧后陆缘还盆地环境沉积,发育陆棚—滨岸—河湖相的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碎屑岩沉积;

李燕平等(1989)根据古地磁资料,认为柴达木地块在石炭纪末期位于塔里木地块之南,华北地块以北,位于北纬26°左右,并受到阿尔金断裂带的制约。1990年王增吉在中国的石炭系中将柴达木盆地归入西北华北生物地理区;

1999年李守军等在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古生物地理归属研究一文中,则将柴达木盆地归入华南生物地理区;

2002年王训练等,认为阿木尼克组为陆相冲积扇。

2006年杨平等在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古生态与沉积环境一文中,认为石炭纪主要发育陆表海,以碳酸盐台型沉积为主,阿木尼克组与石拐子组底部为滨海浅滩相沉积,穿山沟组与石拐子组中部为滨岸潮坪相向浅海碳酸盐开阔台地相演化;城墙沟组和石拐子组顶部为封闭的碳酸盐台地环境,相当于台洼;怀头他拉组和大干沟组属滨岸潮坪相,中上部为碳酸盐开阔台地相,上段为正常浅海环境,大干沟组为碳酸盐台滩,上部为碳酸盐台坪。克鲁克组属滨岸潟湖相沉积;尕丘1井含煤地层相当于滨岸沼泽或潟湖有关,上部为滨岸潮坪环境。扎布萨尕秀组下部为滨岸沼泽潟湖相;缔敖苏组—四角羊沟组下段为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

根据青海石炭纪沉积特征,本书根据地壳运动特征及各时期沉积相特点,按照地域特征可分为三大类,分别称为沉积区、沉积相区、沉积相带:

沉积区与区域构造运动有关,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可分为三级:沉积区(相当于地层区范围)、沉积相区(相当于地层分区)、沉积相带(相当于地层小区)。

一级沉积区:包括稳定型沉积区,活动型沉积区,过渡型沉积区。其界限受到大型构造线控制。

二级沉积相区:可根据区域岩相水平和垂直变化组合特征进行划分(多以地域命名):其界限受到断裂的控制。

三级沉积相带:为相区次一级名称,其界限主要为大的岩相变化界限。

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相类、相组、相、亚相4个级别。

一级相类:主要是依据岩石类型划分。包括碎屑岩相类、碳酸盐岩相类、火山岩相类。

二级相组:依据岩石组合不同,可划分出不同相组,包括碎屑岩相组,碳酸盐岩相组,火山岩相组。

三级相:根据沉积自然环境划分,包括:陆相,海相,河流相、湖泊相,海陆交互相,浊积相。

四级亚相:为相的次一级单位,主要是自然环境的不同部位划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