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中的“阿Q”与“差不多先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高中时期读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只是觉得阿Q很可怜总是被别人欺负,那时候的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不够因此不能很好的理解鲁迅先生所写很多小说所想表达的思想,现在笔者大学了读的书比以前多了,阅历也比以往丰富了,进来重新拜读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才发现那时候的自己实在太天真鲁迅先生一部《阿Q正传》旨在借助阿Q这个人物来揭露我国国民的劣根性,现在才发现可怜的阿Q实在有太多的可恨之处,我现在也不敢说完完全全理解透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笔者写作此文旨在根据笔者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叙说自己对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前笔者读过胡适先生写的《差不多先生传》感觉现实生活的中“差不多先生”与“阿Q”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两者都是用一种畸形的思想来麻痹自己,从而让自己麻木不仁,而胡适先生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与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中的主角最后都是至死不悟,死得糊里糊涂。“差不多先生”与“阿Q”虽然死了,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仍旧有着千千万万个“差不多先生”与“阿Q”活着,就算在有着青春飞扬与梦想的扬帆起航之地美称的大学校园中仍有着许多的“差不多的阿Q”依旧至死不悟的在“差不多”与“老子总算被儿子打了”,“和尚摸的我摸不得”的世界里过活,这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身边就有这种类型的同学,我很喜欢他们这样故写作此文与各位同学共勉。

就我个人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浅薄理解来说,我觉得阿Q是一个既自卑又自负但是唯独没有自尊的这么一个人,当他被人打了以后他总是用他的精神胜利法“老子总算被儿子打了。。老子又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他不像话了”来自我安慰,当赵太爷的儿子中了秀才以后本来阿Q应该是去报喜的可是他却谎称自己也姓赵胡乱跟赵太爷攀亲戚好借此赢得别人的敬畏与尊敬,结果人家赵太爷不屑于阿Q,因此勃然大怒把阿Q打了一顿,他还把这件事情引以为荣,因为赵太爷很有名气打了他之后他也跟着有名气了,由此可见阿Q内心的自卑之心牢不可破,其奴性根深蒂固,才使得他吧耻辱当做一种荣誉。当阿Q因为身份低微与个人奴隶行为被别人看不起时候,他不去反省自己,反而觉得别人都是一些“狗眼看人低的人”,当他被一些比他强势的人欺负了的时候他就去把自己受的气都发泄到别人身上,比如他欺负“小尼姑”欺负比他瘦小的“小D”。当他被别人欺负了他就用他的“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当他占了别人的便宜的时候他就很是得意很膨胀膨胀得飘飘然像一个氢气球一样飘到天上去了,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只有他阿Q是“神”其他人都是“凡夫俗子”。阿Q是因为自卑入骨其实他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是一个没有身份也没有能力的人,但是他就是不愿意面对现实,就是不愿意接受现实中真是的自己,于是他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麻醉自己,在他的幻想中他是一个无所不能且才华横溢看破红尘的一个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又总是被别人欺负,于是为了维持他在幻想世界中的自己他就只能选择欺负“弱者”,欺负“小尼姑”欺负“小D”,当他欺负完了比自己弱小的人了之后他就会觉得自己很“伟大”对自己的行为自我陶醉。阿Q的整个的内心是畸形的,他把耻辱当做荣耀,他就是愿意做奴隶却不愿意做人,他是悲哀的,当他进城偷了很多的东西回到未庄别人对他表面上看上去发达了于是对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对阿Q很是尊敬的时候,阿Q对此很是骄傲,他觉得自己手眼通天,未庄的这些人真是狗屁不如,在他得意忘形的时候居然对别人大肆吹嘘自己是如何的巧妙的偷盗这么多号东西的,他以为别人会因此而更加的敬佩他更加的对他前倨后恭,但是没想到别人知道他“发达”的真相之后都对他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于是阿Q又开始自卑。阿Q因为自卑所以他为了不让自己自卑选择了自大,选择了狐假虎威,比如在他得知未庄的人都怕革命党之后他就大声喝道:“革命啦,革命啦。。”他以为他叫这么两句革命啦他就真的是革命党了,但是有意思的是当别人认为阿Q与革命党有某种“联系”之后居然又产生了对阿Q的敬畏之情,当他发现别人和他一样把长辫子盘起来一副革命党人的样子之后他就很愤怒,比如当他看见他最看不起的小D也和他一样把长辫子盘起来之后他愤怒的想抽小D几百个耳光,他心里在想“你小D是个什么东西居然也学我做革命党?我呸”,他总是看不起比他弱的人,认为他们都狗屁不如。阿Q这样的人极端自负又自卑就是没有自尊自爱,只有自轻自贱,与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奴性。“他有贼心却没有贼胆”比如他虽然想做革命党可是他又怕和他看见的革命党一样被砍头,他表面上看上去很勇敢实际上却是胆小如鼠,当他面对比他强的人他欺负不了的人的时候他胆小如鼠,当他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时候他表现的那叫一个“大智大勇”啊。像阿Q这样的人是没有任何自知之明的人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当他因为有偷盗的前科被革命党怀疑他偷盗财物的被抓住的时候,当他在衙门面对革命党的时候他吓的站都站不稳,忍不住就跪拜下去,其奴性在这一刻暴露无遗,当他被压往刑场的时候他还在企图用“精神胜利法”来规避自己被砍头的事实还安慰自己这是游行不是砍头,可是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最终的结果是糊里糊涂的,不清不白的冤死掉了,尽管赵太爷家的东西确实不是他偷的可是他却没有那个据理力争的胆量,最终只能是上演一出“阿Q冤”,事实上我认为“阿Q”其实死的不冤,他是死在自己的手里,如果他有勇气造反参加革命党而不是狐假虎威,如果他能在法庭上据理力争而不是在行刑书上画圆,他的结局也许就不会死这样的。
阿Q的人性中没有真正的自信,因为他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他总是用他的“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现实中的欠缺最终麻木不仁。他有自负,有自卑可就是没有自尊,对比他弱的人他就欺负,比他强的人就像缩头乌龟,好好的人不做却要做奴才,最终奴性入骨。阿Q是扭曲的,是悲哀的,是可怜的,也是可恨的。

胡适先生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也很有意思,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差不多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但是那种一但一个人对什么都觉得“差不多”那这个人就很危险了。《差不多先生传》讲的是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先生叫“差不多”,他总是觉得什么事情都差不多就行了,比如他当会计算账吧一十写成一千,他觉得十和千看起来差不多,没什么关系,在比如他要定机票到山西,结果却买了陕西的机票,因为他觉得山西和陕西差不多,当差不多先生生病的时候他想请一位姓刘的医生结果请了一位给牛看病的牛医生,他认为刘医生和牛医生也差不多,结果牛医生用医治牛的方法给差不多先生看病结果差不多先生一命呜呼,差不多先生在弥留之际嘴里还念叨着“刘医生和牛医生差不多”,呵呵,胡适先生写《差不多先生》就是为了讽刺那些做事情不认真只要差不多就行了的懒惰分子,如果我们国家的人差不多都是“差不多先生”那么我们国家就会变成一个懒人国。
我记得有一首歌叫《差不多的先生》歌词是这样的“我是差不多的先生,代表我很天真,也代表我是个贱人”
我不明白居然还有人以差不多先生自居,还觉得理所当热,还很骄傲,不知道这类人的智商是多少,估计是复的。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是奇怪,“阿Q”与“差不多先生”乃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他们者之间怎么会有联系嘞?且看在下分析,“阿Q”与“差不多先生”这两类人,前者是为了逃避现实而选择用“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后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懒惰意志为自己找借口用“差不多”来遮掩自己在行为上的不妥。这两类人本质上来说都是都是不愿意面对现实都是在用自己的方法逃避现实,都对现实的欠缺比较麻木,只不过二者所用的方法不同罢了。

希望我辈靴子都不要做“阿Q”与“差不多先生”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