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1. 翻译下面文言文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德。

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⑴克己复礼——《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那么,“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话赋予新的含义。⑵归仁——“称仁”的意思,说见毛奇龄《论语稽求篇》。

朱熹《集注》谓“归,犹与也”,也是此意。

2. 《“克己复礼”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材料二: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

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

23.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克己复礼”的含义。 (2分)24.材料二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参考答案: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23。克制自己(1分),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1分)。

24。不正确(1分)。

孔子所提倡的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1分)。

“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是后世人把这种关系片面化、绝对化了,这种极端的主张,违背了孔子所提倡的“周礼”。 (1分)。

3. 翻译下列文言文句(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1)句中“乐”“忧”二字均为意动用法,翻译时要翻译出来;“然”意为“这样”,“王”活用为动词,意为“称王天下”,意译为“使天下归服”;“未之有也”句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调整为“未有之也”.(2)句中“克己复礼”意为克制自己,恢复(遵循)礼制(周礼)(3)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是形容词做动词的,“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指贤人.贤贤即尊重长者.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色”态度、形色,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委弃”,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尽心尽力.(4)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可运之掌上”是比喻的说法,翻译时要意译.(5)薄:少;责:责备;远:远离;防止. 参考答案(1)把天下人的快乐当作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作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2)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3)看到贤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是有真学问的.(4)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5)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4. 【高中语文选修1背诵古文大全,】

01.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定《选读》背诵部分《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指定背诵部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指定背诵部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背诵部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论语》选读05《仁者爱人》背诵部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6)《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背诵部分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论语》选读08《周而不比》背诵部分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24)《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背诵部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论语》选读12《高山仰止》背诵部分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背诵部分“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背诵部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5. 经典古文(需100字左右)

采莲赋 萧绎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 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褠.菊泽未反,梧 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 秋思赋梁元帝萧绎 作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 *** ,对此伤情.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 *** 骚而渡河.姜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玉蝴蝶(秋思)叶纨纨惆怅别来几换,清秋风月,几度悲伤.极目蒹葭,烟水一片微茫.黯魂飞、闲愁空断,还怅望、孤闷偏长.对池塘,红消残碧,绿怨初黄.凄凉.蛩吟小院,露寒金井,月绕回廊.诗酒潇疏,旧游新恨最难忘.掩重门、卧残清昼,理瑶瑟、烧尽炉香.数流光,秋灯闪淡,无限彷徨.暗香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思佳客·赋半面女骷髅 钗燕拢云睡起时,隔墙折得杏花枝.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 轻爱别,旧相知,断肠青冢几斜晖.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满庭芳 作者:北宋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晁补之 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哀江南赋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劲草斋记有言云:“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吾有一室取其意谓劲草斋,列千古之事陈于此,取古今之贤聚于斯,是作书斋.吾之室,出可见其芦,芦陋也,非华而谓之.入可闻其香,香书之韵也,千古之智,先贤之言,犹飘其间,何不香也!吾在此间,秉烛夜习与先贤通神,孤夜冥思为诸民索道,聚山林之良朋,会乡野之贤师.去却市之烦嚣,俗之浮尘,与会聚之人,赋赋以对,言言以答,求文文之美,索天地之道,言古今之事,论世事之向,时笑谈,时寂思,此间之乐实妙也!闻先贤之言而不行,是谓不肖!吾取劲草而明志,亦当遇人生之疾风而不惊,处世事之岁寒而不惧,威然临之,坦然御之,以坚韧不拔之志而待其静,方可成起事而立其志.马说 韩愈(唐) 字退之《昌黎先生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小儿辩日 《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

6.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原文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成语“众星拱北”)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3·9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短语“足食足兵”)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短语“节用爱人”) 16·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成语“祸起萧墙”“分崩离析”“大动干戈”“既来之,则安之”“开柙出虎”“陈力就列”“持危扶颠”)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短语“鸣鼓而攻之”或“鸣鼓而攻”)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成语“风行草偃”“化若偃草”)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 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成语“克己复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4)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5)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 (熟语“是可忍,孰不可忍”)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成语“名正言顺”“手足无措”,熟语“名不正,言不顺”)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 (成语“犯上作乱”)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8)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