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趣味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1. 文言文幽默故事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人扛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进城。到了城门口,他把毛竹竖起来拿,被城门卡住了,他把毛竹横着拿,又被两边的城墙卡住了。他折腾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进不了城。旁边有个老头儿边看边乐:“你可真是个大草包!脑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这一大把年纪,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怎么不请教请教我呢?”卖毛竹的人连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头儿捋(lǚ)着白胡子说:“这事儿简单。你把毛竹锯为两段,不就进去了吗?”“毛竹锯断了就不顶用了。”“那总比你卡在城外强吧!”卖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锯子,把毛竹锯断,拿进城去了。

[提示]

如果说卖毛竹的人愚蠢可笑的话,那么,那个喜欢摆老资格、教训人的白胡子老头儿更加蠢笨。有些“老资格”总是喜欢按老经验、老规矩办事,他们不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考虑极简单的、甚至是一般常识范围内的问题,结果,出了很多馊主意。

2. 谁知道古文小故事

十年春(1),齐师伐我(2)。

公将战(3)。曹刿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8)。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

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25) 冬,十二月丙子朔(26),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27)。师还,馆于虞(28),遂袭虞,灭之。

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29)。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30)。”

罪虞,言易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

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

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

虞在晋南,虢在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翫(wán完):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

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

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

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

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

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

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

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

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

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唯:因为。

逼(bì毙):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

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逼”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吉):同“洁”。

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

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 (19)黍:黄黏米;稷(jì寄):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

馨(xīn心):浓郁的香气。 (20)易物:改变祭品。

繄(yì亿):句中语气词。 (21)冯:同“凭”。

(22)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

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25)此句以下有删节。 (26)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

朔:每月初一日。 (27)丑:虢公名。

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

(28)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29)媵(yìng映):陪嫁的奴隶。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

(30)书:指《春秋》经文。

3. 幽默的简短的文言文小故事原文和翻译

上学时学文言文,我的同桌在睡觉,老师让他起来翻译“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值得推辞的)。”

只见那哥们儿端起书,开口道:“我喝死都不怕!”在全班的暴笑声中,他接着翻译:“一杯怎么能够呢?”众人被雷倒。偷肉 某甲去京城卖肉,在路旁一厕所前停下来解手,把肉挂在外面。

某乙见此,忙把肉偷 去。还没来得及走远,甲已经走出厕所,抓住乙,问乙是否看见有人从厕所旁拿走了他的 肉。

乙恐甲识破,早把肉衔在嘴里,不耐烦地说:“你真是个笨蛋!把肉挂在门外,哪能不 丢?如果像我这样,把肉衔在嘴里,岂有丢失之理?” ——魏·邯郸淳《笑林》姓名游戏 北齐的西阳王徐之才极有口才,尤善于文字游戏。在他未封王时,尝与尚书王元景戏 耍。

王元景嘲笑徐之才的名字,说:“你的名字叫‘之才’,这又有什么讲法?依我看来,叫‘乏才’还差不多。”徐之才听了,不恼不怒,立即嘲弄王元景的姓:“‘王’这个字,左边加上言为‘ㄍ摆俊保拷愠闪恕瘛由暇弊闶歉觥怼恚 出角、尾就变成‘羊’。”

王元景听了,张口结舌,尴尬万分。又有一次,徐之才宴请客人,卢元明也在座。

席间,卢元明戏弄徐之才的姓说:“‘徐’字也就是未入人(“未”字加上“彳”和“入”)。”徐之才当即嘲弄元明的姓— —“卢”(繁体为“卢”)字:“‘卢’这个字,安‘啊印稹悺 生男成‘虏’(虏)',配‘马’(马)成‘驴’(驴)。”

直说得卢元明面红耳赤,无言 以对,满座人笑得前仰后合。——旧题隋·侯白《启颜录》燕窝与牛犊 侯白后来做了唐朝的官员,经常跟人们在一块猜谜语,侯白先对众人约法三章:“所猜 之物,一、必须是能看见的实物;二、不能虚作解释,迷惑众人;三、如果解释完了,却见 不到此物,就应受罚。”

接着他先出谜面:“背与屋一样大,肚与枕(车后横木)一样大,口与杯子一样大。”大家猜了半天,谁也没猜中,都说:“天下哪里有口和杯子一样大而背 却和屋一样大的物件?定无此物,你必须跟我们大家打个赌。”

侯白跟众人打完赌,解释 说:“这是燕子窝。”众人恍然大笑。

又有一次,侯白出席一个大型宴会。席间,大家都让他作个谜语助兴。

所猜之物,既不 能怪僻难识,又不能抽象不实。侯白应声而道:“有物大如狗,面貌极似牛。

这是何物?” 众人竞相猜个不停,有的说是獐子,有的说是鹿,但都被大家否定了。便让侯白说出谜底。

侯白哈哈大笑道:“这是个牛犊。”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贺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

玄宗 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

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知章说:“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

玄宗说:“信乃道之 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

知章拜谢受命。时间长了,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

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 ‘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宋·高怿《群居解颐》不知诗为何物 艾子喜欢作诗。

一天,艾子漫游到齐魏之间,下榻在一个旅馆。夜间,他听到邻屋里有 人说话:“一首。”

不一会儿又说:“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无,一夜无眠。

躺到拂晓,共听到邻屋那人大约说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为邻屋那人一定是个诗 人,在静静月夜里专心吟诗,心里油然产生敬意,又爱那人文思敏捷,便决定结识一下此人。

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带,站在门口迎候。不一会儿,邻屋里走出一个商贩 模样的人来,身材瘦弱,一脸病相。

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凭这副尊容,哪像个诗人?也许,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问道:“听说先生诗篇甚多,能否让学生我 看一下。”

那人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从来不晓得诗是什么玩意儿。”始终拒绝拿出诗 来。

艾子固执地说:“昨天夜里听到您在屋里说‘一首’,不一会儿又说‘一首’,难道那 不是诗吗?” 那人听了,不觉哑然失笑:“您误会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泻一次,夜里找不到手 纸,于是就用手揩。

一夜腹泻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说的‘手’,不是诗篇之 ‘首’。”

艾子听了,羞惭不已。——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文字游戏 苏东坡听说王荆公的《字说》刚完成,前去荆公处祝贺,并戏言道:“大作中说:以 ‘竹’鞭‘马’为‘笃’。

但我还有个疑问:“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么可‘笑’ 的?”荆公笑而不答,却反问道:“‘鸠’字以‘九’从‘鸟’,难道也有什么证据吗?” 东坡立即作答:“《诗经》上说:‘尸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娘,恰好是 九个。” 王荆公听了,欣然点头应允。

时间长了,才知道苏东坡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三分诗,七分读 秦少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诗人郭祥正有一次路过杭州,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东坡鉴赏。

未等东坡看诗,他自 己先有声有色地吟咏起来,直读得感情四溢,声。

4. 有关古诗的古代趣味故事比如写错字的趣味故事,

推敲的故事译文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不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5. 文言文幽默小故事

蒲松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6. 文言文故事,不要太长,不要太短,急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蒲松龄(清代)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有一天,孙公子禹年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讶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寺院呀。过了一会儿,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这才知道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量可以用亿万来计数。

忽然刮起了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都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高耸仿佛与天相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打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里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用手指指着数上去,已经不能计算层数。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昏暗地看不分明了,数不清它的层次。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往匆匆,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小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选自《聊斋志异》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