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恰恰怎么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1. 恰 在古文中的意思

qià

【副】

(形声。从心,合声。本义:用心)

同本义

恰,用心也。——《说文新附》

又如:恰恰(用心的样子)

才,刚刚。如:恰刚(刚刚);恰方(方才);恰来(刚才);恰待(刚要);恰才(刚刚,刚才)

岂;难道。如:恰不道(岂不知)

qià

【形】

适当;正好

恰是湘妃泪尽时。——贾岛《赠人斑竹柱杖》

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

又如:恰则(恰恰);恰恨(正不巧);恰合(正相符合);恰限(正遇上);恰便似(正好像);恰贴(恰当、妥贴);恰意(适合心意);恰适(合适)

2. 文言文怎么翻译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3. 文言文怎么翻译

文言文怎么翻译啊??? 浅谈文言文翻译法 前言:时下文言文翻译已成为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点,不管是考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都会有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题目,而文言文学习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同学一学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译参考书,而一旦脱离课本,脱离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学生就很难正确的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学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保留 补充 删除 替换 调整 灵活 意译 时下文言文翻译已成为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点,不管是考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都会有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题目,而文言文学习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同学一学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译参考书,而一旦脱离课本,脱离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学生就很难正确的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学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在几年教学生涯中,对文言文翻译我总结了一套有效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这几种方法提供给大家。

1、保留法 在文言文中,我们应将专有名词、国号、地名、人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元封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记承天寺夜游》 “元封”是年号,我们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聂政刺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聂政”,“韩傀”都是人名,翻译的时候保留不变。

2、补充法 古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充省略的成分。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村人)看到渔人,竟大为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就有人邀请(渔人)到他家去,摆酒杀鸡,热情招待他。

省略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删除法 古汉语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里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按照现代汉语规律在这里不用虚词,可以删略不译,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

如谦敬副词,某些连词,语气助词,以及用在主谓短语取消独立性的“之”等。 “徒属皆曰:‘敬爱命’”。

(《史记·陈涉世家》) ——伙伴们同声说:“听从您的命令”。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 “敬”表示谦敬副词,可以省略不译,“之”放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独立性,可以删略不译。

4、替换法(又名改易法) 词语替换:古汉语中某些特殊用法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就采用意思大致相同的词语来翻译,叫词语替换。例如: “孝公既设,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用遗策”(《过秦论》)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了先人的基业,照用先人传下来的国策。

句子替换:古代汉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句式,可变换为现代汉语来表示其特殊意义的相应句式。 5、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他们互相*近的两个膝盖,都隐没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曹操比于袁绍”。

(《隆中对》) ——曹操与袁绍相比。 6、灵活法 词类的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遇到活用词时,我们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意义。

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 “法”本义为法律,名词,这里应译为按照法律,名词作状语。

7、意译法 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作严格要求,只要求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 ——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意译) 这里我们应选择意译,这样意思更为明确。 文言文翻译,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我们应掌握一套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望大家能从中受益。

最后,我把这七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概括为一首歌——古文今译歌: 词语句法相对应,保持原貌最适应。 若遇词语难对应,可用意译来改易。

成分省略须增补,无义词义可删去。 句法语序古今异,据今调整莫硬译。

专门用语宜保留,既信且达好今译。

4. 文言文翻译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要三思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这样就可以了。

(也就是孔子认为没有必要想得太多,没有必要过分谨慎犹豫。) 再:两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指颜回,也就是颜渊,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 孔子说(赞美颜回):颜回真是贤能啊!吃的饭只有一箪笥,喝的水只有一勺,住在很简陋的巷里(意思是形容颜回家境贫困),别人面对这种情况都会十分忧愁,只有颜回能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子曰:质胜文则野,野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 能成为 君子。”

质: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就是“汝”,你。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人走在一起,其中必然有我可以师法的人,他做得对的地方我就学习,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就避免和改进。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荡:心胸宽广,心态豁达。 戚戚:指忧愁的样子,小人常因为患得患失而忧愁。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

曾子说:鸟要死的时候,叫声就很悲哀;人要死的时候,所说的话往往中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岸上说(看着流逝的河水感叹):流逝的东西都像这样么,昼夜不停。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后生可畏啊,我们怎么能知道后来人不比我们现在更强呢?四十、五十岁都还没有什么名声和成就的人,根本不值得敬畏。 子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以没有主帅,但匹夫不可以没有志气。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气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最后才凋谢。

(也就是说只有有真本事的才最能经受考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 *** 无所措手足. 名不正,名与事实不相符,则言语错误,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则办事不能成功。

办普通事犹不成功,何况推行礼乐教化之事。治国必须以礼乐来教化。

普通事办不成,一切杂乱无章,则礼乐更不能兴起。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即是刑罚用之不当。

刑罚不中,则人民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就天下大乱了。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要成为君子要达成三种条件,我是做不到的。(这三个条件就是)如仁者那样不忧虑,如智者那样不迷惑,如勇士那样不畏惧。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本身的能力。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杀人,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会因为要自己活下去就杀死无辜,而要牺牲自己成全仁义。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很快就出现。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诸:之于;矜:矜持,指保持节操。

孔子说:君子做事靠自己,小人总是依靠别人,君子应该保持自己的节操,能团结大家而不搞小集团,不会因为某人失言就抓别人的把柄去告发,也不因为不喜欢某人就直接否定他的意见。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说:宽容,就是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嘘遛拍马的行为是对德行的祸乱,如果对这样的小事情放任自流,是要坏大事的。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错了还不知道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子曰;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5. 文言文翻译

最初,尚书令左雄,推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接着,左雄任司隶校尉,又推荐前任冀州刺史冯直有将帅之才。因冯直曾经犯过贪污罪,周举便就此弹劾左雄。左雄说:“圣旨让我推荐武猛的人才,不是让我推荐品行清白高洁的人才。”周举回答说:“圣旨是让你推荐武猛的人才,但也没有教你推荐犯有贪污罪的人。”左雄又说:“我推荐了您,反受您的打击,恰恰是自作自受。”周举回答说:“过去,赵宣子任用韩厥为司马,韩厥却用军法将赵宣子的奴仆杀掉,赵宣子对各位大夫说:‘你们应该向我祝贺,我推荐韩厥,他果然尽忠职守。’而今,承蒙您不嫌弃我没有才能,而误将我推荐到朝廷,所以,我不敢迎合您,让您蒙羞。可是,想不到您的看法和赵宣子完全不一样。”左雄大为高兴,向周举道歉说:“我曾经做过冯直父亲的部属,又和冯直是好朋友。如今你因此而弹劾我,正是我的过错。”从此,天下的人对左雄更为尊敬。

__________________

6. 古文翻译

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

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

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

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

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

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

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

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

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

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

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

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

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