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党的1951-1964年(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3
1945年,艾德礼以工党之名引领国家,实行国有化与福利政策,创建了著名的「福利国家」。然而,1951年的经济困境和政策失误令其政权摇摇欲坠,这段时期被称为「蹉跎十三年」,工党面临内部纷争和政策方向的迷茫,连续的选举失利揭示了保守党的复苏。1955年,盖茨克派崛起,他们提出了新修正主义,由克罗斯兰和克罗斯兰主义主导,主张混合经济,追求机会与结果的平等,认为资本主义应通过和平改革而非单一的国有化道路得以进化。

克罗斯兰的策略强调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主张英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无需进一步公有化,只需沿着既定道路稳健前行。然而,批评者质疑其对资本主义因素的忽视,认为真正的变革需要通过社会斗争和经济结构调整来实现,如强化计划引导和福利体系的改革。

贝文主义是工党左翼试图强化国营经济的尝试,它倡导渐进和混合经济,目标是有限度的公有化,而非全面国有化。贝文派在党内以「动态议会主义」维持团结,分歧主要集中在外交与国防问题上,尤其是对西德再武装和国防计划的态度。

1951-1964年间,工党内部围绕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分歧日益明显,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外交和军费开支的争论。贝文派主张通过北约保护英国利益,同时保持对美国的独立性,与盖茨克派虽有争议,但分歧并不大。贝文主义在苏伊士运河事件和布莱顿会议后的争论中逐渐式微,哈罗德·威尔逊在1964年以「新修正主义」回归并夺回政权。

这段「蹉跎十三年」中,工党的渐进主义斗争并未成功,未能提出突破性改革方案,而回归了依赖资本主义经济的执政模式。威尔逊时期,工党在改革上的不彻底和内部矛盾暴露无遗,导致了其1964年的执政更多的是经济放缓而非实质改革的产物。我强调,对于社会主义的追求,工党需要坚定的规划和工人的积极参与,以及在议会内外的坚决斗争。这段历史虽有遗憾,但仍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教训,期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