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吉祥画中,在梅树旁祝福人活到70岁的是什么动物?

如题所述

松树+仙鹤=松鹤延年

猫+蝴蝶=耄耋(猫蝶谐音)
哦.......还有......
鹤与松与龟的组合。有“松鹤图”,是由松与鹤组成的图案。松是长寿之木,古人崇拜松,将松寿命长的特点加以神秘化,遂使松成为人们生活中长寿不老的象征物。祝寿图用松,正是取其长寿之意。鹤在我国传统信仰中,是仙气十足的吉祥物,象征着成仙长寿。鹤的
形体超凡脱俗,举止优雅,所以跟仙扯上了联系,鹤中的丹顶鹤被称为仙鹤。古人相信鹤是长寿仙禽。《淮南八公相鹤经》说:“鹤者,因金气依火精以自养,金数九,火数七,故七年小变,十六年大变,百六十年变止,千六百年形体定。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轩于前,故后趾短,栖于陆,故足高而尾调,翔于云,故毛丰而肉〓。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生,大寿不可量。……”这种关于鹤长寿的奥秘的幻想,寄托了人们成仙与长寿的愿望。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卷三记有一则故事,说晋时两只白鹤知
道传说中的尧帝时代发生的事情,可见其寿命之长。“晋太康二年冬,大寒,南洲人见二白鹤语于桥下曰:‘今兹寒不减尧崩年也。’于是飞去。”由这则传说,遂引出了成语:“鹤语尧年”,以比喻历时之久,见识之多。在道教中,鹤是仙人的象征,具有仙风道骨者往往具有“鹤发童颜”的特征。《世说新语》有一则记载说:王恭披上鹤羽做成的氅裘,孟昶评价说“真神仙中人也”。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出,古人心目中的仙人与鹤有着形神一致的特点。鹤甚至还可以是仙人的化身。典籍中又记有人化鹤而成仙的传 闻。《搜神后记》卷一说:“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续搜神记》也记有这则传闻,记丁令威化鹤后劝人学道成仙:“辽东城门有华表柱,忽有一鹤集,徘徊空中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去,空伴冢垒垒。’遂上冲天。”当然,在更多的时候,鹤是成仙者成仙的工具,成仙者往往乘鹤而升在,同时,鹤也是仙人云游四方的坐骑。南朝梁人殷芸《小说》卷六说:“有客相从,各言其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材,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鹤是古人寄托成仙梦想
的实物,象征长寿的吉祥物,所以常与长寿之松木相结合构成长寿图。鹤也常与龟相结合构成长寿图,因为龟也是长寿的动物,这一点前文已述及。
祝寿图还有以“寿”字构图的,可称为“寿字纹”。既有多字构图的,如“百寿图”;也有单字构图的,其字形长的称“长寿”,圆的称“圆寿”或“团寿”。
多字构图的百寿图,是摹写古今各体“寿”字一百个构成的图纹。又可分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在一个大寿字的宽大的笔画框内,布满一百个不同字体的“寿”字。另一种类型是将一百个不同体的“寿”字,分十行排列,每行十个,构成方块形;或将一百个“寿”字一圈圈列,构成圆形图案。百寿图至迟在宋朝已经出现。清朝钱增《读书敏求记·字学百寿图》说,南宋绍定时静江令史谓于夫子岩刻百寿字。明朝百寿图已十分流行。明正德时昆明赵壁编《百寿字》一书,分为24种。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则记载一件家藏的百寿图:“御史张(学攵)之,家藏大寿字一幅,自其始祖所遗。字高四尺有七寸,楷书黑文,其点画中,皆小寿字,白文作别法,满百无一同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提到过百寿图,其图放在围屏上。该书第七十一回说:“贾母问道:‘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有十二架大的……一面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百寿图是深受欢迎的祝寿礼品,一直传承不衰,至今仍用以祝寿。近年,山西篆刻家许若石又创作了一幅篆刻作品“千寿印”,长达30米,共由1050方寿字印章组成。印文有甲骨文、小篆、汉印、魏碑、古币文、瓦当文及楷、草、行、隶诸体,还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文字,可以说是集中华各民族古今“寿”字字体之大成。
单体“长寿”纹与“圆寿”纹,都是图案化的字符,与其说是字,不如说是图案。另外,单体“寿”字纹又有附加图案的,如“如意寿字团”,在圆形寿纹边围饰如意图案;又如
“五福捧寿”,绘五只蝙蝠围成圆圈,圈中一个圆形寿纹等等。这些寿字图纹多用于祝寿场面,贴在门上、墙上及各种用具上,甚至印制在老人的衣服、被盖、枕头等上面,以祈福纳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03
齐梅祝寿:梁鸿是东汉时的学者,表字伯鸾,家居平陵(今咸阳市西北)。以贫寒不失志节闻名乡里。其妻姓孟,夫妇一同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皇帝听到了梁鸿的名声,派人征聘他入朝为官。梁鸿不愿,又偕孟光去南方隐居,借住在人家堂下的偏屋内,靠替人舂谷为生。最使邻居们感佩的是,每当梁鸿舂谷回来,孟光已做好饭菜放进食案(一种有脚的托盘),并恭敬地举至眉前,献与丈夫。佳话传开,“举案齐眉”便成夫妻相敬的代词。往后,人们再据“举案齐眉”的故事,绘成一对绶带鸟双栖双飞在梅花与竹枝间的”齐梅祝寿“瑞图,以双寓“齐”,以梅谐“眉”,以竹谐“祝”,以绶谐“寿”,寓意是夫妻恩爱相敬,白头偕老。在中国的明、清两代青花瓷器中常见此图,通常人们都把它称之为“花卉绶带鸟纹”,而实际上应是本典的含义,应注意。

松鹤寿星:松树与鹤,俱为常见之物,但是在古人的观念里,则各具神异禀赋。松称“百木之长”,长青不朽,据说寿过千年的松树,所流松脂会变为茯苓,服者可得长生。鹤则称“百羽之宗”,据说乃凡人登仙后所化。服松脂可登仙,登仙后可化鹤,遂有“千岁之鹤依千年之松”的说法,将松与鹤联系起来。类似故事在《西京杂记》等书中亦多有记载。瑞图“松鹤长春”即据此来,也可绘一高龄老人站于松树下,旁边站着一只鹤。此图除用为向高龄夫妇祝颂双双长寿外,也泛作飞升登仙的象征。

齐梅祝寿:梁鸿是东汉时的学者,表字伯鸾,家居平陵(今咸阳市西北)。以贫寒不失志节闻名乡里。其妻姓孟,夫妇一同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皇帝听到了梁鸿的名声,派人征聘他入朝为官。梁鸿不愿,又偕孟光去南方隐居,借住在人家堂下的偏屋内,靠替人舂谷为生。最使邻居们感佩的是,每当梁鸿舂谷回来,孟光已做好饭菜放进食案(一种有脚的托盘),并恭敬地举至眉前,献与丈夫。佳话传开,“举案齐眉”便成夫妻相敬的代词。往后,人们再据“举案齐眉”的故事,绘成一对绶带鸟双栖双飞在梅花与竹枝间的”齐梅祝寿“瑞图,以双寓“齐”,以梅谐“眉”,以竹谐“祝”,以绶谐“寿”,寓意是夫妻恩爱相敬,白头偕老。在中国的明、清两代青花瓷器中常见此图,通常人们都把它称之为“花卉绶带鸟纹”,而实际上应是本典的含义,应注意。

松鹤寿星:松树与鹤,俱为常见之物,但是在古人的观念里,则各具神异禀赋。松称“百木之长”,长青不朽,据说寿过千年的松树,所流松脂会变为茯苓,服者可得长生。鹤则称“百羽之宗”,据说乃凡人登仙后所化。服松脂可登仙,登仙后可化鹤,遂有“千岁之鹤依千年之松”的说法,将松与鹤联系起来。类似故事在《西京杂记》等书中亦多有记载。瑞图“松鹤长春”即据此来,也可绘一高龄老人站于松树下,旁边站着一只鹤。此图除用为向高龄夫妇祝颂双双长寿外,也泛作飞升登仙的象征。

------------------------------
百寿图
寿字有一百种写法,把这一百个字都写出来就是我们常说的百寿图了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的百寿镇,距桂林市之南约90公里。镇的东北约1公里的寿星山(又名葛祖山、对河山)下有一天然岩洞,洞高10余米、宽17米多,古称“夫子岩”,现名“百寿岩”。岩内有多处古代石刻,其中最大的石刻“百寿图”人称“国宝”早已闻名中外,已列为自治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已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一书。

“百寿图”从宋代以来就已作为稀世之宝、广为传颂。特别是南宋时期,专事拓印、装裱“百寿图”作坊久盛不衰。朝庭显贵、书香世家,百姓士庶都为拥有一幅“百寿图”而自豪。挂之于堂中顿然门庭生辉、宾客争相观赏!古时商人远行或浮游宦海者更是把“百寿图”作为护佑身家平安的宝贝!

相传古时百寿岩前有一口丹沙井,井水甘甜清凉。常有一对白白胖胖的孩童出没,系千年首鸟精所变。住此的廖扶及其家人常食用此井水。廖寿高150多岁始无疾而终,后其家人家族数百人也都个个长命百岁。

后来有一个贪官闻知此事,为图谋长生不老。也常取食此井水,并命人挖取“活首鸟”烹而食之。不料却一命呜呼!丹沙井也随之干涸、消失。后人再用不上这样长寿之方了都为之叹息不已。因此曾有人在岩内观世音神龛前作过一副对联:

百世上事迹如斯曾几何时碧水丹沙寻不见!

寿岩内神仙无算而今安在青山绿树我来迟!

宋代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时任永宁知县的史谓有感此事,在自己的寿庆之日挥笔写下这个大寿字,并邀请县内长寿百名老人各写献一小寿字,他亲自经年整理写入大寿字的笔画内,然后雇请名工巧匠镌刻在岩内石壁上,成为现今的“百寿图”。

“百寿图”高175厘米、宽148厘米。整个字体笔画十分紧凑,笔力遒劲。形为楷书但与正楷不同。而是更庄重肃穆、古朴圆润。其勾如露锋、点似仙桃。既非楷非隶非行非草书法,却又似楷似隶似行似草的风韵,然而浑然天成一体,无瑕可指、无懈可击!

“百寿图”中的100个小寿字更是各有千秋、字体各异、无一雷同。其中楷、隶、篆、行、草、甲骨文等无所不有、小寿字旁还注明文体出处。其中以朝代分有商鼎文、周鼎文、汉鼎文等;以地域分(古代称国名)有鳍隶、燕书、西夏台书等等;以字体论有易篆、古隶、古斗金文、飞白书等等;以书法家而言有程邈、怀素、虞(世南)书、蔡(襄)书、小王(献之)书以及书圣王羲之的“换鹅经”文体等等。还有字如其形的蝌蚪文、星斗文、火文、树文、龙文、凤文、聚宝文等等。在桃形点的“聚宝文”内还有如珊瑚、象牙、犀角、珍珠、熊掌、玉圭等等都是惟妙惟肖,琳琅满目。

在“百寿图”中还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宽大渊博精深,她是吸收、兼容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宗教文化的典证。图中的“玉帝天文”、“上帝印章”等则颇具神话传奇;“瑶池宝意”、“四利佛书”、“西方梵书”等又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西夏台书”又是体现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而“飞章符”、“皇极篆”、“青黄君书”、“玄隶”、“帝君玉牒”又透出道家的气韵;在“聚宝文”内的珊瑚、珍珠、象牙等还可依稀见到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在“百寿图”的铭章中有“徐百公”、“许教宗”、“郑尚书”、“高家贤”、“碣夫人”、“花葵夫人”等名不见经传的古代书法家都可称名家手笔。可惜书海茫茫、踪迹难觅。尤其是我国古代的女书法家、除在“百寿图”中仅留其少数芳名外,其他国内外更是鲜见其芳迹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