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伏尔泰作评价 一定要详细

写得好,我会追加10分 大家快来写!!!
要在今天内写,写得好今天,我再追加5分!!!!!! 大家快来!!!
记住,是评价,不是简介 只要把对他的评价放在这就行了
不要跟在百度上找的一样,我已经找过了,好的我一定会追加一定的分值的

第1个回答  2007-09-13
伏尔泰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杰出的思想先躯和革命战士,国内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他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评价。

1、对伏尔泰的总评价

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向导说

姜柯认为,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向导和领袖之一、杰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年轻的伏尔泰因受毕耶尔、贝尔的思想影响,表现出反叛教会的态度,并因讽刺摄政王菲力普而入巴士底狱,他在狱中却写下著作宣扬自由和人道主义。在流亡英国期间,考察了英国革命后的状况,写下了《英国通信集》等著作,批评法国封建制度,宣传唯物主义,回国后,继续写作,鼓吹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虽然在普鲁士做食客期间完成了美化路易十四的著作《路易十四朝纪事》但他仍然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战土。

1757年后,伏尔泰又写下了《哲学辞典》等著作,并以自己巨大的威望领导启蒙运动。他憎恨教会,决不妥协。他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但他的阶级局限性使其表现的不彻底和温和保守,如主张开明君主制,企图用哲学宗教——自然神论代替现存一切宗教的思想等。

姜柯《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向导》(《理论与实践》1981年3期)

法国启蒙运动的奠基者和主帅说

胡益祥认为,伏尔泰是属于启蒙运动早期阶段的代表人物,面对法国现状,一心想找出治安良方,历经曲折,追求真理和思想解放,是启蒙运动的奠基者和主帅。

伏尔泰从小就受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曛陶,他早年的诗剧中表现出反抗宗教神学的思想倾向,立志不做神学奴仆,以激起人民对教会的仇恨,先后两次被反动政府投入监狱。1726年后,伏尔泰在英国研究了洛克、牛顿的学说,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现实状况,形成了他的“叛逆”思想,反对宗教神学,鼓吹开明专制。回到法国后,他完成了《哲学通信》等著作,颂扬英国的各种自由,揭露法国的社会弊端,思想逐渐成熟。1734年后,伏尔泰又完成了《风俗论》等大量论著,一反基督教传统观点,推倒了《圣经》解释历史的绝对权威,打破了禁锢欧洲史学界的宗教神秘观点,批判上帝创造世界说。1750年后,他寻求开明君主制的愿望在普鲁士打得粉碎,他的思想开始转折,重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走过的道路。在佛尔纳休养时期,形成了他最后一个战斗基地或启蒙运动的大本营,并著述,整理了大批著作,特别是梅叶的《遗书》,在启发人民的思想从宗教迷梦中解放出来,打击基督教会的威信上起了巨大作用。

胡益祥《伏尔泰简论》(《河南师大学报》1980年2期)

2、关于伏尔泰的史学贡献

西方理性主义史学奠基者说

张广智认为,伏尔泰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历史学家,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理性主义史学派的创始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是时代造就的,他的史学著作:《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史》、《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彼得大帝统治时代俄国史》体现了作者冲破旧史学樊篱,显示了时代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这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在史学领域中的真实反映。

伏尔泰对西方史学的贡献,在于他通过史学实践所揭示出的史学理论,为西方史学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次打破独霸西方二千多年的以玫治、军事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传统,开辟了历史编纂的新天地,尤其是把文化史引入历史领域。他猛烈抨击宗教迷信,抛弃了神学史观,使史学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手中反封建的有力思想武器。他敢于否定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开始把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研究,尤其是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探索。

伏尔泰作为理性主义史学派创始人,最大功绩在于把哲学或理性精神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广智《略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历史研究》1982年5期)

具有矛盾的历史观说

陈乐民认为,伏尔泰是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个历史学家。表现他历史观的是《历史哲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的认识思维时时出现矛盾。

伏尔泰认为历史传说是由人编排的,诚然都是事出有因,但一旦留传下来以后,就越传越走样,甚至变得十分荒唐,与原来的历史模样相去颇远。如果把历史向前推进到人类起源问题时期,就更不可知了。伏尔泰的矛盾是既想借古史之难辨向愚昧开战,可又难以做到,只好把历史之谜交给“天君”,却又不能心安理得地用理性主义说清“天君”由何而来。因此他既承认上帝,又以嘲之为能事。伏尔泰认为古之初民东西方大体相似,蒙昧时期的迷信乃是人类一定阶段的普遍认识,由愚昧产生迷信,进而产主占星巫卜,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东西方同然。迷信产主神权统治,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超越的,一旦同政权结合起来,就成为暴政。他赞美中国不曾有西方式的“神权统治”,制造出一个理性王国。伏尔泰讲迷信,认为迷信不应进史,应剔除古史中的这类东西,使历史真正成为历史。伏尔泰对《圣经》的剖析,显示了他的人文主义和批判精神,但他仍然不是完全彻底的无神论者。

陈乐民《伏尔泰的<历史哲学>》(《世界历史》1989年5期)

有独到贡献说

孙祥秀认为,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对路易十四时期的历史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与以往的西方史学专著相比有独到之处。

第一,作者注意到了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注意到了文化精神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把文化的发达与否作为衡量一个历史时代昌明与否的标准,开了文化史研究的先声。第二,作者能站在广阔的历史舞台鸟瞰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不仅注意法国文化思想,也注意整个欧洲甚至中国的精神风貌。第三,作者尊重历史事实,不仅注意文献档案的搜集与鉴别,而且也注意必要的社会调查,尽力掌握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第四,通过对事物的叙述,揭示人物的品质和功过,作者没有脱离历史条件孤立空泛地去议论某人,也没有单纯地纪事,而是把主要人物的活动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对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第五,作者的《路易十四时代》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一部熔史学、哲学及文学于一体的历史著作。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伏尔泰的思想和世界观有其明显的弱点,如推重美化路易十四,无视东方文化的地位,表现得片面和武断。

孙祥秀《伏尔泰的历史名著<路易十四时代>的特色》(《史学月刊》1986年6期)

3、伏尔泰的哲学思想

冲击宗教神学的自然神论说

杨小平认为,十八世纪法国自然神论的倾向是用自然神论形式来冲击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通过自然观上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来阐明唯物主义立场。伏尔泰认为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乃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不管我下多大功夫去怀疑”,外界对象是真实存在的。他指出感觉是观点的唯一来源,感觉产生认识。这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伏尔泰认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是不存在的,显然是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但伏尔泰把上帝作为世界运动的最初推动者,没有把物质作为唯一的客观存在。伏尔泰所说的上帝不是万能的,同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上帝有天壤之别,自然神论贬低了上帝的地位,他认为一切罪恶俱源于教会所散布的蒙昧主义。这一革命性和斗争情神为后来启蒙学者继承下来。

伏尔泰的历史观仍是唯心主义的,这集中在对宗教问题的自身矛盾中。

杨小平《正确评价十八世纪法国自然神论》《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唯物主义的“灵魂论”说

陈恢钦认为,伏尔泰的思想对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灵魂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论灵魂》一文中,对灵魂理论进行了若干历史考察,发现了灵魂一词是最混乱、最模糊、最空洞的词之一,断定从历史上找不到答案。只有以理性作为基础,才能找出解决灵魂的出路。洛克提出物质可以思想的唯物主义论述给了伏尔泰以启发,构成以对宗教的反叛精神为基础的灵魂理论:灵魂的本性不是思想;人和动物都是机器;灵魂不是实体,最后得出把思想和感觉归结为实体的结论。从而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思想家继承培尔的批判精神,对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展开冲击,在彻底推跨了笛卡尔为代表的一切形而上学的灵魂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的唯物主义理论。从伏尔泰经拉美特利到狄德罗构成了一个唯物主义地解决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的必然的逻辑链条。伏尔泰在灵魂理论中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经验论,利用自然科学成就去研究哲学的风气为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恢钦《评伏尔泰的灵魂理论》(《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8〕)

4、伏尔泰的政治思想

以理性的名义进行思想斗争说

王养冲认为,伏尔泰是法国启蒙学者中第一个“英国狂”。在洛克的经验论和牛顿物理学影响下,伏尔泰认为没有什么能超出经验或与经验实验无关。他否认笛卡尔的体系,却笃信其原则和方法,认为时代要求确认以理性来反对种种想象和别的时代的偏见并取得胜利。

伏尔泰首先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认为信仰的自由是所有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但伏尔泰并不反对宗教,他是自然神论者,肯定神的存在是自然推理的结果。其次,伏尔泰主张建立一个英国式政府,要象英国政府那样,把王权、贵族权和以下院为代表的民权配置好、调节好,以保障每一个人的天赋权利,才能使国家免受革命的考验。伏尔泰预见到了法国革命,他把避免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能够实行改革的开明君主身上,并希望所有的国家君主都能成为开明君主。其三,要求彻底改革司法,严厉抨击法庭量刑不当。自然的正义高于法律,应该拒绝服从合法权力的非正义的法令。伏尔泰称王法为罪恶,并与之进行坚决斗争。

王养冲《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历史研究》1984年2期)

借鉴孔子思想作为斗争工具说

程方平认为,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接受了耶稣会士带来的孔子思想的启发,并以之作为反对教会的武器,最杰出的是伏尔泰。

伏尔泰给予孔子以很高的评价,对孔子的论述特别集中在《道德论》一书中,他把孔子的道德看成唯一正确的为人们所能接受的道德,以此讥讽基督教会的虚伪和卑陋。他赞扬孔子首先因为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的中国”是非宗教的,这使孔子成为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武器。伏尔泰认为孔子是提倡宗教自由的代表,用孔子和中国来炸开天主教会的森严控制,输入东方的民主自由空气。他认为中国的政权是稳固的,没有宗教来捣乱。欧洲社会中,封建主义和宗教的结合是最腐朽和黑暗的,应效仿中国进行改革。并认为孔子在伦理道德上是伟大的,是现实中的圣人。虽然伏尔泰对孔子的推崇有着具体的分析,但总起来说是臆测和推断的甚至是偏爱。

在十八世纪,伏尔泰等人为了打击封建主义和天主教会,把孔子和中国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既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又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有着良好的影响。
第2个回答  2007-09-13
http://bk.baidu.com/view/4782.htm 请参考
伏尔泰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694~公元1778

费朗索瓦兹·玛丽·阿鲁埃——以其笔名伏尔泰更为世人所熟知——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他学识渊博,身兼百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是自由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倡导者。

伏尔泰于1694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伏尔泰少年时期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大路易学院,以后一段时期攻读法律,但不久就放弃了。作为一个巴黎年轻人,他很快便闻名遐迩:他才思敏捷、妙趣横生,嬉笑怒骂,皆成诗文。但是在法国旧制度下,有这样的才华会遭灾致险。伏尔泰由于写了一些政治诗文,被投入巴士底监狱。他度过了将近一年的铁窗生活。在此期间,他挥笔疾书,写成一首史诗《昂里埃特》,该诗后来得到了普遍的称赞。1718年伏尔泰被释放不久,他的戏剧《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伏尔泰二十四岁就已闻名于世,在余生的六十年间,他是法国文学的主要人物。

伏尔泰不仅是语言大师,而且深懂生财之道,他逐渐独自成为一个富翁。但是在1762年,他遇到一些麻烦。伏尔泰已成为自己所在时代的最机敏、最著名的演说家(也许是超乎时空的),但是一些法国贵族人士认为他缺少一个平民所应具有的谦逊。这导致了伏尔泰和这样的一个贵族罗昂骑士之间发生了一场公开的论战,伏尔泰在舌辩中以智取胜,使对方瞠目结舌,无地自容。可是不久以后,这个骑士就唆使一帮恶棍突然殴打了伏尔泰,后来又把他投入巴士底监狱。伏尔泰答应了离开法国的条件,不久被释放出狱。因此他前往英国,大约住了两年半。

伏尔泰在英国的生活是他一生中的一个主要转折点。他学会了英文,通读了约翰·洛克、弗朗西斯·培根、艾萨克·牛顿和威廉·莎士比亚这样一些著名英国人的著作。他还结识了当时大多数主要英国思想家。莎士比亚以及英国科学和经验论都给伏尔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印象最深的是英国的政治制度。英国的民主和个人的自由与伏尔泰在法国所知的政治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没有哪一个英国贵族能发布一项密令来匆匆把伏尔泰投入狱中。如果以某种非正当理由而把伏尔泰拘留,那么一份人身保护令就可以使他立即获释。

伏尔泰回到法国,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哲学通信》,通常称为《论英人书简》。该书发表于1734年,它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在《论英人书简》一书中,伏尔泰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约翰·洛克和其他英国思想家做了一番大体上赞许的描述。该书的问世引起了法国当局的愤怒,伏尔泰又被迫离开了巴黎。

在随后十五年的大部分时光里,伏尔泰是在法国东部的西雷度过的。在那里他成了一个侯爵聪慧文雅的妻子夏特莉女士的情夫。在她去世后的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大王腓特烈私下邀请前往德国。伏尔泰在波茨坦腓特烈的王官里度过了三年的时光。起初他与才华卓越、智慧超群的腓特烈交往甚密,但是两人最终发生了口角。1753年伏尔泰离开了德国。

离开德国以后,伏尔泰来到日内瓦附近的一家庄园定居,在那里他可以免遭法国国王和普鲁士国王的迫害。但是他的自由见解甚至使他在瑞士的处境都有点危险。因此1758年他移居到法瑞边境附近的弗尔尼一家新庄园上。在那里,如果当局找他的麻烦,他就可以有两个逃跑的去向。他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写出大量的文学和哲学著作,与整个欧洲文化领袖通信,接待来访。

在所有的这些年间,伏尔泰文学作品的数量一直未减。他是一位难以令人置信的多产作家,也许是本册人物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作者,总计起来他被收集的作品共有三万多页。其中包括史诗、抒情诗、信件、随笔、长篇小说、短篇故事、戏剧、以及重要的历史和哲学著作。

伏尔泰一向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坚信者,但是当他接近古稀之年时,法国发生几起惊人听闻的迫害新教徒事件。在激怒之下,他致力于对宗教狂热主义进行的一场智识讨伐。他写了许多本政治小册子,抨击宗教上不容异说的言行。他还喜欢在他的每封亲笔信上用“Erasez I'infame”作为结束语,意思是消灭臭名昭著的东西。“对伏尔泰来说,这个臭名昭著的东西就是宗教的偏执和狂热。

1778年,八十三岁高龄的伏尔泰返回巴黎,在那里参加了他的新剧《和平女神》的首次公演。许多观众为他喝彩,呼之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老人”。数以百计的敬慕者其中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登门拜访。但是伏尔泰的生命不久就完结了,他于1778年5月30日在巴黎逝世。由于他直言不讳地反对教权主义,因而不能在巴黎举行基督教葬礼。但是十三年后,胜利的法国革命者挖掘出他的遗体,重新安葬在巴黎伟人祠。

伏尔泰的作品如此之多,以致用一篇短文都很难列出他的主要著作。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在一生中所提出的基本思想。他的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就是必须得实行言论和出版自由。有一句话常被人们认为是他说的:“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它的权力”。虽然伏尔泰实际上从未有过这样的明确声言,但是这肯定反映了他的态度。

伏尔泰的另一个原则是他对宗教自由的信念。他一生始终不渝地反对宗教不自由和宗教迫害。虽然伏尔泰相信上帝,但是却坚决反对大多数宗教教条,不断地指出有组织的宗教是根本虚伪的。

十分自然,伏尔泰决不相信法国有头衔的贵族要比他更英明或更善良,他的听众也完全明白所谓的“王权神授说”是一派胡言乱语。虽然伏尔泰自己远不是一位现代式的民主主义者(他有赞成一个强大而又开明的君主的倾向〕,但是他的主要思想鲜明突出地反对任何形式的世袭制度。因此,他的追随者大都恰好赞同民主政体是可想而知的;他的政治和宗教思想处于法国启蒙运动的主流,对1789年的法国革命具有实质性的贡献。

伏尔泰自己不是科学家,但却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是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实验观的坚定支持者。他是一位重要的、有才干的历史学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他的世界通史《论民族风俗与民族精神》。该书有两个主要方面与从前大多数历史书不同:第一,伏尔泰承认欧洲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因此这部著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写亚洲的历史;第二,伏尔泰认为文化史一般说来远比政治史重要。因此他在书中主要是写关于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艺术的发展,而不是关于国王及其之间的战争。

作为哲学家,伏尔泰远不如本册中的其他几位具有创新精神。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如约翰·洛克和弗朗西斯·培根等其他人的思想,加以重新叙述,使其大众化。就是通过伏尔泰的作品(比通过任何其他人的都多),民主政治、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等观念才传遍了整个法国,以及欧洲许多其他地区。虽然在法国启蒙运动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狄德罗、阿朗贝尔、卢梭、孟德斯鸠等等),但是应该说伏尔泰是这场运动的卓越领袖。第一,他那辛辣的文学风格、长期的生涯和巨多的作品,使他远比任何其他作家都拥有更多的听众。第二,他的思想代表了整个启蒙运动的思想。第三,从时间上来看,他出现在所有其他重要人物之前。孟德斯鸠的伟大著作《法意》直到1748年才问世;著名的《百科全书》第一卷于1751年问世;卢梭的第一篇论文写于1751年。但是伏尔泰的《论英人书简》发表于1734年,而且该书发表时他已闻名有十六年之久了。

伏尔泰的作品除了短篇小说《老实人》外今天已没有什么读者,但是在十八世纪却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因此伏尔泰在最终导致法国革命的舆论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影响也不只限于法国:象托马斯·杰弗逊、詹姆斯·墨迪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这样的美国人也熟知他的著作。

把伏尔泰和他的同时代的著名人物让·雅克·卢梭相比较是令人感兴趣的。伏尔泰的整个世界观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他比多愁善感的卢梭更多地站在启蒙运动的主流之中。在十八世纪中,伏尔泰是两者中较有影响的一位;但是卢梭是更富有创造性的一位,今天他的作品影响较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