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学生可以这样“行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课堂上,学生可以这样“行走!”

——以三、四年级《道德与法制》下册教育教学为例

原绿色

《道德与法制》是一门讲道理的课程,如果按照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课方式,不变换一下,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现在的学生信息渠道又多,知识面广,好像懂得多,什么道理他们都知道,其实他们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理解,更谈不上什么深刻理解,乃至内化成自己的观念和思想。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讲,学生又自以为自己懂,不愿意听老师讲,教育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怎么样让“道法课”变得生动活泼受学生喜爱又能让学生受到深刻教育呢?我们在学校进行了一项“行走式”道法课实验,借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就是让学生自己“行走”起来,在行走中自己感悟,自己体验,从而得到深度学习。

行走,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也就是让学生的身心活动起来,尽可能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动”起来,参与进去,沉浸在全身心学习的状态中,实现生命在场,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亲身感受、体悟,让课堂学习丰富起来,真正变成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行走的方式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课程资源灵活把握,把课程标准和以往积累的可以用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起来,合理利用起来,而不是另外开辟的一种新的行走。

演一演

学生对一种道理或事情理解比较困难,或者比较肤浅时,可以让学生模拟故事演一演,这样就能通过角色体验,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比如在讲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自学,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很快就看完了。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学生还是理解不深刻。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种课文中校园里的冲突,分配好角色,模拟演出,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分析。比如这个冲突为什么会发生呢?他们的做法对不对,怎么做就可以避免了?在小组表演和反思结束后,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补充。这样,学生们生动地了解了,并且明白了能否避免冲突,往往取决于我们处理矛盾的方式,方式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他们就理解深刻了,特别是“遇到欺负怎么办”就有了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思路和方法。

讲一讲

按照学习规律,自己理解了一个道理,如果再清晰地给别人讲明白,才能够达到内化掌握的程度。基于这个道理,在讲四年级“说话要算数”这一课时,教材上有几个关于诚实守信的历史故事,比如“食言而肥”、立木为信和一诺千金。这三个故事如果学生们能够记住,要做说话算数的人的道理学生们不仅能懂,而且会牢记于心。我让学生们先把这三个故事自己找出来,搞一个讲故事比赛,在小组里讲,然后在班级里展示,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做一做

在所有的学习方式中,做一做是效果最好的。在讲“我们的好朋友”这一课时,有一个“设计友谊卡”的环节,要求学生设计一张精美的卡片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我把这个环节当做重点,让学生好好想一下我想对你说的内容,在这个内容中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成为朋友,我们该怎么珍惜友谊,怎么和朋友相处。同学们在做贺卡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也增进了友谊,思想不知不觉就得到了提升。

辩一辩

道理总是在辩论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的。在讲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时,有一个案例:张明正在写毛笔字,好友徐强喊他去打球。张明想写完毛笔字再去打球。对此,徐强有些不高兴。张明认为是自己下决心每天练习毛笔字的,就应该说话算数。徐强却认为,对自己说话不算数没关系,反正不会伤害别人。我就让同学们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大家达成共识:我们不仅要对别人说话算数,也要对自己说话算数。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到下一个环节“靠自觉,如何做到对自己说话算数呢?”在讲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中“风俗的演变”时,针对节日放鞭炮是应该淘汰还是保留,我也让学生展开辩论,让同学们明白了安全第一的道理,也明白了“陋习”也要与时俱进进行改变的道理。

算一算

有时候,单凭感觉和经验是容易产生错觉的,清晰地算一算,得到明确的结果,就可能收到深刻的印象。在讲四年级下册“有多少浪费可以避免”时,有一个“算一算”的环节,让同学们用天平秤一秤,看看50克大米有多少,然后算一算,如果每个同学一天浪费50克大米,全班同学一天共浪费多少大米,一年浪费多少。如果全校有500个学生,一年将浪费多少大米?一个学生一个月大约吃9000克大米,如果能把这些被浪费掉的粮食积攒起来,可以够多少学生吃一个月?这样一算,同学们惊呆了,将近两万斤?原来浪费这么大啊!同学们通过计算,要节约粮食响应“光盘行动”的念头就深深地扎在了心里,节约教育效果就非常好。

读一读

阅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讲三年级下册《我的家在这里》时,阅读角安排的是“井深情更深”,讲述村里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但村里人还喜欢到村口的井边来。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深刻体会村民的那种“小小的水井,能聚集全村人的心。清清的井水,流淌着村民之间亲切的情意。”我像教语文一样,让同学们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包括我示范读,一遍一遍读,才能深刻领会村民的那份根深蒂固的情感。在教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时,为了让同学们理解交通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我同样让孩子们像学语文一样读“春运售票员的一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售票员“一天中,几句话要重复上千遍”的那份辛苦。

猜一猜

猜一猜也是一种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好方法,能让学生自己动脑,也能让学生对正确答案印象深刻。在讲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中“善于帮助别人”时,阅读角安排的是“特殊的岗位”,讲的是一位车祸夺去父亲生命的同学方明,向班主任提出要退学时,班主任对他说,学校要招一名勤工助学志愿者,每天中午打扫高中教学楼,月工资300元。这样,方明一边做工一边上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但他始终不知道,三年每月的300元钱并不是学校发的,而是班上的任课老师凑的。他更不知道,这个岗位也是为他专门设的。我就让同学们猜一猜“班主任为什么不把真相告诉方明呢?”通过猜测,孩子们知道了老师们呵护方明自尊心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帮助别人也是需要讲究智慧的道理。

虽然这些让学生“行走”起来的招数并不新鲜,也一直是《道德与法制》课程所提倡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甚至也可以说是所有科目和课程共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但事实上一直做得不是那么理想,老师和学生似乎更适应快捷简便的“我讲你听”传授式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也一直担心这样放开让学生活动会不会浪费时间影响进度。我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去这样做,做实了,做到位,让学生真正“行走”起来,课堂就会变得更加有质量更加全面发展更加有效益更加美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