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几起叫与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7-10-22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信息社会像是一个座落于青山翠谷中的可爱的小地球村,而我们全都向那里进发,希望生活于其中,以便从此能愉快地相互交流。
“劝君读书破万卷,不拘一格做人才”,社会在不断地前进、发展,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要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除了要有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之外,还要有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也就是人才。“读书破万卷”自古以来就是学识的标志,信息社会需要知识渊博的人才。人要在信息社会中生存而不至于被淘汰,就需要不断地吸收知识,充实自己。不可否认,信息社会的到来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通过各种媒介,我们就可以“三步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但面对浩浩如星辰爆炸般的信息量,我们如何去分辨有用、无用?是真、是假呢?这时候知识就成了最好的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你想求知,读书吧;你想走在信息时代的尖端,读书吧;为免除将来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慨,读书吧!
在信息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人必须全面发展,思想高度开放,善于更快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具备多种技术,才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我方认为信息社会不需要“读书破万卷”。首先,“读书破万卷”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产物,是“学而优则仕”、“朝为四舍即暮登天子室”的封建读书观,使几千年的仕人只知道“四书”、“五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知造就了多少像孔乙己和范进这样的悲剧人物。处于信息社会,人才层次的多样化决定了人们不应做书本的“阶下囚”。在当今,就中国而言,“读书破万卷”反映的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读书观,题海战术造就了多少高分低能的人,又埋没了多少人的天性与才华,难道现代的信息社会还能忍受这样的现象出现吗?“读书破万卷”使我们联想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读书方式,这种单一途径必将导致人类的愚昧与社会的落后。
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飞跃,它正面临有史以来最深的社会巨变和创造性重建,虽然我们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它,但我们正从头开始建立一个崭新的文明。”他所说的就是信息社会的改革,所以信息社会并非一个界定得十分明确的概念,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信息社会就是变迁中的当前社会。当人类社会处于迅速变化的阶段时,对知识的需要就特别强烈。讨论信息社会要不要读“万卷书”(知识)的问题,实际上是为了探讨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如何获得知识。事实上,在辨论赛中,两支队所持的观点都“钻了牛角尖”。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曼说:“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知识拥有者在未来的地位将与以往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将使力量关系发生变化。”在迈进信息社会之后,是改变教条本身,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固守以往的教条而置外界的变化于不顾?日本经济学家野中几次郎的一句话可能已回答了以上的问题:“经济领域里处处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资源。”所以,要讨论信息社会应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我们应当明白:数据资料不加以整理,就不能成为信息;信息不加以分析,就不能成为知识;知识不用智慧加以应用,就不能成为力量。要迈进信息社会,我们无需为如何寻找知识而绞尽脑汁,而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不同手段,为自身的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不同的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也不相同,在信息时代里,我们要遵循信息时代的规律,不能一味的在前人的做法上下功夫,毕竟读书破万卷是古代的做法,在当今这样一个新事物大量涌现的时代里,这种做法显然已经不适用,举个例子:现在你正在专心攻读一门科学,可是当你真正做到破万卷的时候,它可能已经成为他人手下的成功了,换言之就是你已被时代和科学的发展所淘汰。
评论者: 新人王三井明 - 试用期 一级
信息社会不需要读书破万卷! 信息时代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里,正有大量的新事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我们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况,你是要埋在书本中做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落后者,还是做一个眼观六路、儿通八方的时代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