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吏的唐代择吏途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唐朝的科举制度是沿袭隋朝而来的,所以大部分人认为科举考试 就是选拔官吏的唯一途径,参加科举考试只要是考中了,就可以平步青云,进入官员队伍。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隋代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后,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制度,建立科举制度,为普通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这个政策是得到广大中小地主欢迎的,因为大地主毕竟还是少数。但是大地主的势力依旧还是强大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的时间长达300年,它的影响还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众多的官吏、知识分子依旧对九品中正制有留恋的情结。 唐朝建立后,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之一。也许科举制度照顾了中小地主的情绪,但是大地主的既得利益还是当政者所必须考虑的。所以,唐朝的官吏选拔制度就有了三种途径:一是门荫入仕,二是杂色入流,三是科举制。前两种制度,都是照顾大地主、中等地主这些利益既得者的,第三种才是照顾想进入统治集团的中小地主的制度。因为大家比较熟悉科举制度,我就只谈谈大家不熟悉的前两种制度。
门荫入仕,说的是三品以上的亲贵,四、五品的高级官吏和勋官上柱国、柱国的子或孙,根据其父祖官爵的高低,都可以根据法令的规定,获得不同品阶官职。但是在授与职事官之前,需要先进学校学习,或者充当五到八年皇帝或太子的宿卫官。在唐朝前期,门荫入仕是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杂色入流,意思是中央官府及其直属机构的胥吏升到一定级别后,品子(六品以下官及三到五品勋官子)、勋官按照规定服役或纳资期满,考试合格后,均可到吏部参加铨选,考试合格即获得做官的资格,并委派官职,这个就叫入流。中央各官府的胥吏是经考试加以任用的,称为流外官。杂色入流在整个唐代都是低级官吏乃至中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科举考试分为常举、制举两种。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唐代选拔官吏的三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