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华个人资料年龄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9
2021年3月23日,张少华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5岁。
她的离世,不仅让演艺界又少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老戏骨,
还将风雨相伴50多年的丈夫张惠宝推入了悲痛的深渊。
弥留之际,她曾含泪对丈夫道:
我走后,你要坚强。
但随着她的离世,张惠宝也像被抽掉精气神儿一样,整日以泪洗面,精神恍惚。
儿子张晶想要将父亲接过去赡养,
张惠宝却执拗地留在了两人不足四十平方米的故居。
这里的摆设一如往昔,仿佛一抬头就能看到亡妻的身影。
张少华已经去世一年多了,张惠宝走出亡妻之痛了吗?
如今的他生活又怎样了呢?
01
杨志刚第一次来张少华家时,
对着张惠宝套近乎道,
“这是你们家我大哥吧?”
张少华看过去,扑哧一声笑了,
“这是我老公。”
一句话让杨志刚当场石化。
其实这不是张少华和丈夫第一次闹出笑话。
张少华的花期很短,30岁后就开始衰老,
与她不同的是,张惠宝30岁后正是男人最有魅力的时候。
从那时候起,每当两人上街,都会被认为“老妻少夫”。
甚至一次打的时,被司机同样认成了母子。
虽然长相看着“隔辈儿”,但两人却是同龄。
不仅如此,他们俩儿,主动的也是张惠宝。
两个人都是评剧院的演员,平时一起演出,
随着了解的深入,张惠宝愈发的怜惜起眼前这个命苦却性格坚强的姑娘。
张少华的家境并不好。
1946年,她在北京南城出生,父母都是普通人,
家里有九个孩子,整个家庭的压力都沉甸甸的压在了父亲的肩头。
她3岁那年,父亲不幸离世,
本就贫困不堪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九个,回到了娘家。
母亲没有改嫁,而是选择用瘦弱的肩膀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大姐很小的时候,就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
给人家糊过灯笼、做过毛笔,打工挣的钱全部贴补家用。
随着他们渐渐长大,也分担起了母亲和大姐的重担。
张少华跟在哥哥姐姐后面操持家务。
但小孩贪玩是天性。
只要一有时间,她就忍不住跑到戏院听人家评戏。
枯燥乏味的生活里,这成了她唯一的乐趣。
回到家中的她开始有意模仿起戏台上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
在生活中下意识地搜集起与评戏有关的东西,
只要听说戏园有演出,她都要想方设法的赶过去。
母亲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张少华13岁那年,母亲将她送去了戏园拜师学艺。
那时的戏园地位其实并不高,学徒们去学戏的待遇也很不好。
师傅们动辄打骂,徒弟只能跪下乖乖听训。
如果不是走投无路,很少有人愿意将孩子送去学艺。
但一来张少华是真心热爱,
二来家里确实入不敷出,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张少华学艺后,家里还能省笔开销。
就这样,张少华走上了戏曲之路。
来这里拜师学艺的大多是穷困人家的孩子,
他们深知生活的不易,对待学艺的机会也格外珍惜。
学习的时光匆匆而逝,
有了专业的指导,张少华的学习与日俱增。
随着身材的抽条,她也成长为了台里的新一代。
有了跟小白玉霜、新凤霞等名角同台表演的机会,
还凭着《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经典评剧作品,彻底打响了名气。
成为角儿后,张少华也不忘帮衬母亲。
工资虽然不多,但大部分都被她寄给了母亲。
她曾说,在他们兄妹心中,母亲就像是神一样的存在,
辛苦的将他们拉扯长大,培育他们成才。
对于母亲,他们都心存感恩。
张少华是演艺界有名的孝女。
每次回家,她都不忘给母亲买她爱吃的五香花生米。
哪怕随着母亲老去,嚼不动花生米了,
她也会将其磨成粉,拿着汤匙喂给母亲吃。
她还会为母亲洗脚、梳头、剪指甲,
老太太去世那年,张少华正巧白玉兰获奖,
所有人都劝她先去领奖,
但她依旧选择陪母亲走完了这最后一段路。
因为奖项还会有,母亲却只有这一个。
02
张少华和张惠宝是自由恋爱。
张惠宝很木讷,从未对张少华说过一句缠绵的情话。
两人捅破那层窗户纸源于张少华的一次生病。
她发着高烧,一人在宿舍里,
张惠宝知道后,二话不说带着她去了医院。
在医院忙前忙,将张少华照顾的妥帖细致。
张少华想吃炖冰糖雪梨,
他就骑着叮当响的破自行车,满北京找梨。
他也许不会说甜言蜜语,但他的行为早已抵过千言万语。
在他的贴心照料下,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相恋一年后,他们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当时两个人都没什么钱,
婚礼举办的很简单,
虽然没有盛大的仪式,
但两个相爱的人抵得过万千。
婚后,单位给他们分配了一间小平房,在四合院里。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那时的人们情感都很淳朴,只要喊一声,都会有人帮忙。
大家相处的自在又和谐,
后来过去很多年,张少华都有所怀念。
婚后不久,张少华生下了儿子张晶。
儿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喜悦。
可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也随之摆在了张少华的面前。
没办法兼顾的张少华只好把儿子托付给了母亲。
她曾说,
“我这儿子等于给我妈生了一个老儿子。”
张晶一直在外婆身边长到14岁。
14岁后才被接回来上学。
这14年的距离犹如天堑,
母子俩的关系一直不大紧密。
他们更像是朋友,带着一股疏离的客气。
“我和我儿子的关系其实很微妙,我儿子都觉着舅舅和姥姥都比我这个亲妈要亲,我一直觉着我对不起他,因为他的童年我几乎未曾参与,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1982年,评剧院为老员工们重新调整了住房,
张少华和老伴来到了天桥街下的一所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此后他们在这里共同生活了40来年,
这里的每一处都布满了他们幸福的回忆,
即使后来有条件换一所更大更漂亮的房子,
他们都没舍得离开过这里。
一转眼,在舞台上活跃了多年的张少华也到了要退休的年纪。
骤然停下脚步后,她好像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整日里郁郁寡欢,不知该做什么好。
因缘际会下,她接触到了影视行业。
当时张丰毅、陈小春、徐静蕾的《龙堂》开拍在即,
却有一个小角色迟迟定不下人选。
剧组找到了张少华。
这是她第一次拍戏。
这种体验前所未有,一下子让她上了心。
只要你愿意,人生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52岁张少华重新踏上了演戏的征程。
她不看重戏份,也不看中片酬,
只想在戏里好好过把瘾。
争当红花的多,愿当绿叶的少。
凭着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张少华很快在配角里混的风生水起。
所有角色中,母亲的角色她演的最多。
她是《大宅门》里李香秀的母亲;
她是《重案六组》里大曾的母亲;
她还是《武林外传》里李大嘴的母亲……
她精湛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她专业的能力也得到了行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
2007年,《我的丑娘》的剧组找到了张少华,
这一次,她终于成为了主角。
03
“母亲没有尊严,只要儿子过得好,就是她最大的尊严。”
剧中“丑娘”对儿子无私的爱深深打动了张少华,
在内心深处,她跟“丑娘”是一样的人。
“比如我儿子,只要他过得好,就算他不认我,我也愿意。”
跟角色的共鸣,让她下定了决心要将“丑娘”完美的展现出来。
为了贴合“丑娘”的形象,她跟导演做了很多尝试。
她试过戴龅牙,贴疤痕、胎记,去故意扮丑,
但是最后,张少华还是决定以原貌出演,
她将妆容改老,显得更加沧桑。
扮丑并不是重点,
“丑娘”的核心是她拥有一颗纯粹无私的心。
所以她历经坎坷,却依旧热爱着儿子。
已经61岁的张少华,对每场戏,都强撑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只要是自己的戏份,她无一不兢兢业业的完成,
剧中有幕沿街乞讨的戏份,
拍来拍去,导演总是不大满意。
于是张少华建议道,不用群演,去大街上,直接偷拍。
最终导演采纳了她的建议,
这幕戏份,同样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身形瘦弱的丑娘跪倒在地,在人来人往的人群沿街乞讨,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也有人一脸厌恶的躲过,更多的人一脸漠视,匆匆离去。
镜头里,拍下了人生百态。
《我的丑娘》一经播出,便引发了热烈反响。
张少华饰演的“丑娘”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她彻底成为了“母亲”的代名词,
但在生活中,张少华却坦言:
我不是个好母亲。
她对不起丈夫,也对不起儿子。
在儿子的成长中,她缺位了太多太多……
这些年,她天南海北的拍戏,
家里的事儿都扔给了丈夫。
如果不是张惠宝为她斩断了后顾之忧,
她也不可能拍戏拍的如此顺畅。
她和儿子的关系,也全靠张惠宝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在丈夫的教育下,儿子成长的很优秀,是清华的高材生,毕业后成为了一家出版社的编辑。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渐渐地明白了母亲的苦衷。
谈起儿子,张少华的嘴角总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她不止一次的强调着儿子的孝顺,
屋子里的艾灸机,氧气机,都是儿子买来孝顺她的。
随着年事已高,张少华的身体出现各种毛病,
儿子的关心犹如暖流滑过她的心口,让她倍感妥帖。
生活中,母子关系也很紧密,少有争吵的时候。
但在2003年非典时,他们却罕见的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彼时非典肆虐,人心惶惶。
张少华却因为之前接的戏要赶往泰国拍摄,
张惠宝父子俩都不想让她涉险,
但张少华却不愿因为自己一个人耽误整个剧组的拍摄,
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退让一步。
导演得知后,让步道,张少华可以带两个亲人一同来泰国照顾她。
张少华思虑再三,还是拒绝了。
一方面,她同样不想让亲人冒险。
另一方面,无故增加剧组的开支,这有违张少华一贯的准则。
最后,张少华提着行李箱,不顾丈夫儿子的劝阻,毅然决然的踏上了泰国的航机。
对于她的一意孤行,张惠宝父子既是生气,又是无奈。
但这,正是真实的张少华。
04
虽然外界诸多赞誉,
但在张少华的内心:
我就是北京城的一个普通老太太。
不拍戏的时候,她就和丈夫一起去后海逛街,
在菜市场买菜。
遇到认出她的粉丝也只是和蔼的笑笑。
因为拍戏,她在家的时间并不多,
但每一分每一秒她都很珍惜。
儿子成家立业后,没多久就生下了女儿。
对于小孙女,张少华夫妻俩恨不得捧在手心里。
每天孙女下学,张惠宝都会第一时间冲去学校,把孙女接回家中,
张晶夫妻俩也会过来,陪着父母吃饭。
一天中必定有一餐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
这已渐渐成为了他们家的传统。
每当这时候,就是张少华最幸福的时候。
一家人整整齐齐,欢声笑语,便是千金也不换。
对于儿子儿媳的生活,张少华从不过多干涉。
儿孙自有儿孙福,
夫妻间的感情需要相互经营。
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儿。
她能做的,就是把儿媳郭文花当成闺女疼。
“我最痛恨那些电视剧丑化儿媳妇和婆婆的关系,现实里压根不是这回事。”
在她看来,她只有一个儿子,如今儿子结婚了,相当于给她带了一个女儿回来,某种意义上,她也算儿女双全了。
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有自己的私密空间。
儿子一结婚,她就把儿子儿媳“赶出家门”,
并没有强制双方必须一起生活。
后来郭文花生下女儿,
孩子离不开人,她也不愿成为家庭主妇,靠别人生活。
两难之际,张文华带着老伴赶来,解了她的难题。
张文华和儿子,孙女
张惠宝主动承担了养孩子的重担。
给孩子喂奶、换奶布,将她照顾的妥妥帖帖。
郭文花的心彻底放下了。
张惠宝帮忙带孩子,张文华也没闲着,
四处拍戏,想要给小孙女多留下点嫁妆。
孙女被他们老两口养大,
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也十分的优秀。
每天下学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屋写作业。
中考那年,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被北京一所重点高中录取。
性格懂事又成绩优异的孙女,一直都是张少华夫妻俩心中的骄傲。
一家人的生活平静又美好。
但这份幸福,却被突如其来的病魔打破了。
2010年,突然呼吸困难、开始咳血的张少华被紧急送往了医院。
经诊查,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
在医院,张少华的病情反反复复,病痛折磨得她痛苦不堪。
她对丈夫抱怨道,“能治就治,不能治就算了吧。”
但张惠宝不舍得跟她分开。
他耐心的开导着妻子,每天都炖一碗鸡汤给妻子送来。
在他的悉心陪伴下,张少华的病情渐渐好转。
由于发现的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张少华出院了。
但病魔并没有轻易的放过她。
病情反反复复,张少华渐渐成为了医院的常客。
儿子儿媳都有工作,没办法每次都陪着她来看病。
这时候,同样是张惠宝站了出来,
接过照看妻子的重担。
为了出行方便,他还特意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取名为:宝驴。
宝驴陪伴着他们走过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见证了夫妻俩的脉脉温情。
可惜世事难料。
2021年3月,张少华再次病重。
然而这次,医生并未挽救了她的生命。
23号这天,张少华不幸病逝。
她的离世,给了张惠宝沉重一击。
送别妻子后,他好像整个人也跟着走了,整日精神恍惚,以泪洗面。
张晶不放心父亲的状态,想要将他接回家中。
张惠宝却拒绝了儿子的孝心。
这栋小房子,见证了他跟妻子50多年的风雨兼程,
写满了他们曾经的甜蜜回忆,
他不愿离开这里,抹去妻子曾经生活的痕迹。
多少次,他从梦中惊醒,
摸着枕边空无一人,倏尔潸然泪下。
但想起妻子离世前的弥留话语,他还是强打了精神。
他把对亡妻的爱藏在了心里,
带着她那一份,好好的生活。
结语
转眼间,张少华已经去世一年多了。
张惠宝却从未忘记过亡妻的点滴。
他知道,妻子生前最渴望跟“干儿子”杨志刚再度合作《勇敢的心2》,
却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留下遗憾。
即使这样,在病中她也时刻关注着《勇敢的心2》的拍摄进程。
今年春节,《勇敢的心2》终于上映。
在第一时间,张惠宝就告知了亡妻这个好消息。
即使他没有说过一句“我爱你”,但他的行为却无不在述说着情意。
张惠宝的痴情让人动容,而这丧妻之痛,也将伴随他剩下余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