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者在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守在古文中的意思

守〈名〉 1.(会意。

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

合起来表示 *** 执行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2.同本义 [duty;post] 守,官守也。

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

寺,廷也;府,文书藏也。 五载一巡守。

——《书·舜典》 王巡虢守。——《左传·二十一年》 均地守。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

纠其守。——《周礼·内宰》。

注:“宿卫者。” 虽守者益。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

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左传·隐公五年》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孟子·公孙丑下》 3.节操;操守 [high moral principle] 妾为情缘,葳蕤之质,一朝失守。——《聊斋志异》 4.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

后时作州、府地方长官的省称。被委任在某一方或某一区域负责实施法律或管理的 *** 主要官员 [magistrate] 守者,秦置也。

秦兼天下,置三川守。伊、河、洛也。

—— 蔡邕《独断》 吾(袁可立)奈何以上台故诬贤太守?——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5.又如:郡守;吴起为河西守。

差徭驿递最繁苛,公(袁可立)贻书郡守。——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6.州郡地方 *** 所在地 [government place] 维梁之西,其蔽曰某山,某守曰兴州。

—— 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7.原则,规范,准则 [principle]。如:有为存守;喜之以验其守 守〈动〉 1.遵守;奉行 [observe;keep;abide by]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吕氏春秋·察今》 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世说新语·识鉴》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又如:守官箴(遵守为官之准则);守古(遵守古训);守数(恪守法规) 3.坚持,保持;保守 [stick to;keep] 守成上文,遭祸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汉书·公孙弘传》 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估读勤苦,幸获名成。

——清·周容《芋老人传》 田横,齐之壮士,犹守义不辱。——《资治通鉴》 4.又如:守一(执一,专一);守经(固守经典之义);守常(遵循惯例,固守常法);守义(固守义理,笃守正道);守孀(守寡。

孀:寡妇);守着老一套;因循守旧;守恶(坚持邪恶);守求(坚持索求);守故(守旧;保持原状);守成(继承和保持前人已有的成就和业绩);守阙(承继皇位);守真(保持真元;保持本性);守拙(以拙自安,不愿做官。拙:拙于应付世务) 5.看守,看管 [keep watch] 汤为儿守舍。

——《史记·张汤传》 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水浒传》 后汉使复至 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使。

——《汉书·李广苏建传》 6.又如:守钱虏(守财奴;财多而吝啬者);守喜婆(接生婆);守生(守候接生);守梓(守灵);守庚申(在庚申日吃斋、静坐不眠);守制读礼(守丧并阅读有关丧祭的礼书) 7.保卫;防守,与“攻”相对 [defend] 俾守我王。——《诗·小雅·十月之交》 横野将军徐晃守 江陵。

——《资治通鉴》 乃使蒙恬北筑 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8.又如:守把(把守;掌握);守备(明清所设武官名称,负责城堡守卫及营房粮饷等事);守政(关于防守的事务);守口(把守关口);守要(把守要隘);守境(守卫边境);守舍(看守门户) 9.掌管 [be in charge of]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

——《商君书》 10.收捕 [arrest] 昭应闻此,必劝 楚王益兵守 雍氏。——《战国策》 11.依靠;依傍 [depend on]。

如:守亲(指新婚夫妇婚后一个月须在新房里,时常厮守) 12.请求 [ask] 数守大将军光,为 丁外人求侯。——《汉书》 13.守侯;守护 [guard]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14.做郡的知州 [be governor] 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

—— 范仲淹《岳阳楼记》 编辑本段常用词组1—3 1.守备 shǒubèi (1)[perform garrison duty]∶守御戒备 加强守备 (2)[fitle of military offic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时代武职官员名 2.守兵 shǒubīng [soldiers who perform garrison duty] 负责守备的军队或士兵 3.守财奴 shǒucáinú [miser;money-graber] 有钱而吝啬的人 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守财奴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守财奴》 4—6 4.守车 shǒuchē (1)[caboose]∶货运列车上车长办公用的车厢,在列车的末尾,车身较短 (2)[brake van]∶内部设有操纵制动阀的设备的铁路车辆或专用间 5.守敌 shǒudí [defending enemies;enemy garrison] 守备据点的敌人 全歼守敌 6.守法 shǒufǎ [abide by the law] 遵守法律或法令 奉公守法 7—9 7.守分 shǒufèn [be law-abiding] 安分;守本分 务农守分 8.守宫 shǒugōng [house lizard] 壁虎 9.守寡 shǒuguǎ [remain a widow;live in widowhood] 妇女死了丈夫以后不再结婚 年轻守寡 10—12 10.守恒 shǒuhéng [conservation] (数值)保持恒定不变 热量守恒 11.守候 shǒuhòu (1)[expect]∶看护;护理 妈。

2. 文言文中“守”是什么意思

守〈名〉

1.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2.节操;操守

妾为情缘,葳蕤之质,一朝失守。——《聊斋志异》

4.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后时作州、府地方长官的省称。被委任在某一方或某一区域负责实施法律或管理的 *** 主要官员

守者,秦置也。秦兼天下,置三川守。伊、河、洛也。——蔡邕《独断》

5.州郡地方 *** 所在地

维梁之西,其蔽曰某山,某守曰兴州。——唐·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守〈动〉

1.遵守;奉行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2.坚持,保持;保守

守成上文,遭祸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汉书·公孙弘传》

3.看守,看管

汤为儿守舍。——《史记·张汤传》

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水浒传》

4.保卫;防守,与“攻”相对 [defend]

俾守我王。——《诗·小雅·十月之交》

5.掌管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商君书》

6.收捕

昭应闻此,必劝 楚王益兵守 雍氏。——《战国策》

7.请求

数守大将军光,为 丁外人求侯。——《汉书》

8.守侯;守护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9.做郡的知州

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守道在古文中的意思

(1).坚守某种道德规范。《左传·昭公二十年》:“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后汉书·桓帝纪》:“杜绝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 唐 岑参 《送费子归武昌》诗:“勿叹蹉跎白发新,应须守道勿羞贫。” 宋 王禹偁 《殿中丞赠户部员外郎孙府君墓志铭》:“而公守道退默,未尝自陈,竟以列庶僚,典远郡而终身焉。”

(2).防守之道。《墨子·备梯》:“ 禽子 再拜曰:‘敢问守道。’ 子墨子 曰:‘姑亡,姑亡。’”

4. 者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者 zhě

1. 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数词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指代人或事物。

例:《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2. 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例:《敦煌曲子词·望江南》:「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3. 助词。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例:《礼记•檀弓下》:「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4. 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5. 助词。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例:《礼记•中庸》:「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

6.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例:《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

7.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拟度。

例:《汉书•石奋传》:「建奏事于上前,即有可言,屏人乃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

8.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命令、晓示或祈使语气。

例:唐陆贽《收河中后请罢兵状》:「令钦溆奏来者。」

9. 助词。用于复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因果关系。

例:《孙子•虚实》:「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10. 助词。用于复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关系。

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1. 连词。相当于则。

例:《史记•李斯列传》:「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

12 。轻狂。

例:明顾起元《客座赘语•辨讹》:「今以称人之不老实者曰者。」

13. 假借,藉口。

例:《西游记》第二六回:「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着,者着求医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你和我哩!」

14. 通「诸」。众。

例:《墨子•号令》:「官吏豪杰与计坚守者十人。」

15. 通「诸」。相当于之。

例:《吕氏春秋•离谓》:「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然有亡者国,无二道矣。」

5. 守卫尽职文言文翻译

[原文]

吕元膺为鄂岳都团练使,夜登城,女墙已鏁,守陴者曰:“军法夜不可开。”乃告言中丞自登。守者又曰:“夜中不辨是非,虽中丞亦不可。”元膺乃归,明日擢守陴者为大职。

[翻译]

吕元膺当了鄂州岳州的都团练使(唐朝主管军事的长官),夜里想要登城,女墙已经下锁,守女墙的兵士说:“依照军法,夜里不可开启。”于是传话说是中丞(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亲临,自己要登城。守城的兵士又说:“夜里不能辨是与不是,即使中丞也不可。”元膺就回驿馆。第二天,元膺把守女墙的兵士提升到重要的岗位上。

本篇选自《唐国史补》卷中。士兵忠于职守,严守军中法度,对高级将领不合法的行为也不予通融,这是十分可贵的。元膺没因士兵不给自己面子而恼怒,还提升士兵作为嘉奖,这也是值得称颂的。

6. 守即古文意思

即 jí,

部首: 卩 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7

【动】

(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同本义〖eneartoeat〗

即,就食也。——《说文》

席末取粮即稻。——《仪礼·公食礼》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易·鼎》。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

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near〗

将即席。——《礼记·曲礼》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卫风·氓》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神灭论》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如:若即若离

登上;走上〖ascend〗

公即位。——《春秋·桓公元年》

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即阼(即位。皇帝登极叫即阼。因古时新天子登基,有升登东阶而主祭的仪式,所以叫即阼。阼:东阶);即真(正式就皇帝位。后世以官职由代理而改为实授,也称即真);即禽(打猎,在野外猎取禽兽);即祚(皇席即位登基)

【连】

虽然〖though;although〗

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西厢记诸宫调》

假若〖if〗

即有不称。(如果不能称将军之职。意即打败仗。)——汉·刘向《列女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汉·贾谊《论积贮疏》

即使〖evenif〗

公子即合符。(即,即使。)——《史记·魏公子列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汉·贾谊《论积贮疏》

即谋单于。——东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捕得三两头。——《聊斋志异·促织》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即或

同“则”。那就〖then〗

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死即已。——《史记·陈涉世家》

死即举大名。

即更刮目相待。(即,就。)——《资治通鉴·汉纪》

【介】

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项羽本纪》

即时诛灭。——《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如前年…一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即忙(连忙;赶紧);即拜(就在所在地授予官职);即早(及早;趁早)

当〖as〗

即此风云佳,孤觞聊可命。——南朝齐·谢朓《赋贫民田》

又如:即此(就此;只此)

【副】

一…就〖assoonas〗。如:气断即死;闻过即改

随之立刻就〖then〗。如:降即免死;即早(及早,趁早)

立刻,当即〖atonce〗

王即临之。——晋·干宝《搜神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处即刺杀虎。——《世说新语·自新》

即书诗四句。——宋·王安石《伤仲永》

又如:即速(立刻;赶快)

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is;namely〗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此爱汝。——清·林觉民《与妻书》

即如忠烈遗骸。——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身外即战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即是

7. 寒号虫的文言文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彀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嗟夫!世之人中无所守者,率不甘湛涪乡里,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诧九族侪类,则便志满意得,出肆入场,以为天下无复我加矣。及乎稍遇贬抑,遽若丧家之狗,垂首贴耳,摇尾乞怜,惟恐人不我恤,视寒号虫何异哉?可哀已!(选自陶宗仪《南村缀耕录》)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做寒号虫。有四只脚,肉翅,不能够飞翔。它的粪就是凝脂状的著名的五灵脂。在炎热的夏天时,它的羽毛纹理多彩绚烂,于是自己鸣叫道:“凤凰不如我(凤凰也比不上我)。”等到到了深冬天气严寒的时候,它的羽毛脱落,萧索的样子就像一只雏鸟,就自己鸣叫道:得过且过(能过下去就这样过下去)。

哎!世上那些没有操守的人,开始大都不甘于埋名在市井之间,必定为了自己前途努力奋斗,求得一点点名望(名声),便把自己突出于自己的亲戚之上,心满意足,认为天下人都不如自己。到了遇到一点点挫折时,便一下子像丧家犬一般,垂首帖耳,摇尾乞怜,生怕 别人不能可怜自己,这和寒号虫有什么区别呢?可悲呀!

【注释】1.[五灵脂]中药名。

2.[索然],没有味道,这里指是冷落的样子

3.[鷇雏]鷇:初生的小鸟。雏:幼禽。

4.[比]:等到。

启示 :教育我们在成绩和优点面前不要骄傲,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 这是一篇讽刺小品,作者借寒号虫为题而发挥,以辛辣的笔调讥讽了“世之人中无所守者”。 作备在前半部分扣“寒号虫”之题,讲述了一个寓言小故事。随着“嗟夫”的一喟叹,笔锋顿宕开去,勾画起“世之人中无所守者”的形象来。一时间,让人不免有“风马牛”之感,待阅至“视寒号虫何异哉”,才大悟作者运用类比之匠心。这一首尾呼应的结构处理手法,不仅使题目的蕴意得以深化,并且有力地增强了作品的针砭效果。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为“世之人中无所守者”作了两幅速写,一幅凸现其身名显赫时,自吹自擂、目空一切的高昂之态;一幅勾勒了他“稍遇贬抑”,即如“丧家之狗”,乞怜唯恐不及的奴才相。前倨后恭判若两人。聊聊数笔,便把这一丑角的个性特征勾画得维妙维肖、入木三分,显示出作者台形取神的不凡功力;其中的每一笔触又都饱蘸着作者轻蔑厌思之情。(张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