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之上泰山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1. 始皇之上泰山文言文

《史记·封禅书》文言文节选: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

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於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

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

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

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

盖天好阴,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於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

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

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

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

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

驺衍以阴阳主运显於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

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

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

不得,还至沙丘崩。 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章始皇之功德。

其秋,诸侯畔秦。三年而二世弑死。

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僇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讹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

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 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

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2. 始皇之上泰山文言文

《史记·封禅书》文言文节选: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於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於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於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其秋,诸侯畔秦。三年而二世弑死。

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僇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讹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

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3.

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唐太宗说:“你们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盛事,我却不这么想.如果天下安定,家给人足,即使不搞封禅大典,又有何妨?从前秦始皇搞封禅,汉文帝未搞封禅,后世不认为汉文帝不及秦始皇.而且向天地拜祭,何必非得上泰山之顶,封几尺高的土,就表达诚敬了么?”群臣仍然请唐太宗搞封禅大典.唐太宗快要同意了,只有魏征一人认为不可.唐太宗说:“你不要我封禅,是因为功尚不高吗?”答:“高啊!”问:“德不厚吗?”答:“厚啊!”问:“中国不安定吗?”答:“安定了啊!”问:“边境不服吗?”答:“服了啊!”问:“年成不丰吗?”答:“丰收了啊!”问:“没有符瑞么?答:“有了啊!”问:“如此说来,为何不能封禅?”魏征答道:“陛下您虽有上述六条,然而继承隋末大乱之后,人口未恢复,粮仑尚空虚,而封禅大典、车驾成千上万,一路住宿、吃饭的费用,不容易办.而且封禅之时,外国使节都来祝贺,边境酋长都带侍从,现今伊州、洛阳以东,一直到海州、泰山的路途上,人烟稀少,杂木丛生,这等于引外国人到内地,看到我们的虚弱.况且来者必给赏赐,赏赐达不到来者的期望,给了下次还要给,都用老百姓的劳苦为代价,好虚名求实祸.恳请陛下考虑去还是不去?”恰巧遇上南北几州发大水,封禅之事遂挂起来不提了.。

4. 帮忙翻译一下 (文言文)优旃谏始皇

优旃谏始皇,立其殿上。

优旃正劝谏始皇,站立在朝殿之上。

秦法重,非有诏不移足。

秦国的法律重,护卫的卫兵没有诏令不能随便的移动。

时天寒雨甚,武士被楯立庭中,优旃欲救之,戏曰

当时天气寒冷,下大雨。武士身披铠甲,站立在庭院中。优旃想要救这个武士,于是戏谑说

:”被楯郎汝虽长,雨中立;我虽短,殿上幸无湿。“

身披铠甲的男子虽然身长魁伟,但是站立在雨中。我虽然短小,却有幸在大殿上无寒无湿。

始皇闻之,乃令徙于庑下。

秦始皇听说了,于是命令他迁移到走廊之下。

5. 有一篇登山的古文,说作者登上一座险峻的山峰,这是哪篇古文

应该是《泰山赋》

孙述考

吾曾携侣登泰山,飞云阁处院相连。西为红门宫,东为弥勒院。斗母临溪建,古称龙泉观。人在斗母望天门,遥不可及天上建。南望来时路,尽是低矮山。中天门,泰山半。天欲堕,始攀援,脚下即为十八盘。一千八百级,登岳此最险。两山夹壁崖如削,恰似云梯登云端。泰山何雄伟,尽在十八盘。题刻遍处有,谁敢细来观。山高阶愈险,脚下生云烟。举首仰眺天愈小,此时孤云正高悬。步紧心更紧,进退两其难。回望耸云端,再望胆生寒。不能退,只能前。足底总觉命一悬。举首望天门,夹峙双峰间。一边翔凤岭,一边飞龙岩。仿佛天门此处开,据说此门建在元。黄色琉璃瓦,红墙何显眼。气势何雄伟,门侧有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登临玉皇顶,即达玉皇殿。玉皇拔地起,堪称泰山巅。古时帝王曾燔柴,望祀山川诸神仙。昔有秦始皇,泰山曾封禅。泰山雄奇今来睹,沉浑峻秀叹景观。孔夫子登泰山,小天下不虚言。今作泰山赋,心中感此言。

6. 文言文意思

文武百官又请行封禅大礼,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从前秦始皇行封禅礼,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岂能认为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吗!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徵认为不可。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魏徵答道:“够高了!”“德行不厚吗?”答道:“很厚了!”“大唐不安定吗?”答道:“安定!”“四方夷族未归服吗?”答道:“归服了”。“年成没丰收吗?”答道:“丰收了!”“符瑞没有到吗?”答道:“到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答道:“陛下虽然有上述六点理由,然而承接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去泰山,大量的骑兵车辇,其劳顿耗费,必然难以承担。而且陛下封禅泰山,则各国君主咸集,远方夷族首领跟从,如今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目草木丛生,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几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象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正赶上黄河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于是就停止封禅事。

7. 古代皇帝为什么上泰山

这是由泰山的特殊位置和悠久文化所决定的。其一,古人崇拜东方、苍天、太阳、高山,而泰山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在那里既能第一时间看到太阳升起,也便于皇帝与天近距离的沟通;其二,泰山地处黄河流域下游,这一带在远古相对比较发达,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代皇帝通过效仿先人封禅泰山,宣扬自己的丰功伟业,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提升自己的历史份量。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用《管子·封禅》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后经司马迁确认,有十二位远古帝王曾先后封禅泰山,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对此,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书虚》中也有记载:“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可见,早在远古时期,泰山封禅就已经成为圣明帝王所必须举行的国家大典。这些远古帝王,要么是华夏祖先,要么是明君贤主,都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卓越贡献。在后来的皇帝们看来,能够重温远古帝王的光辉历程,能够在泰山封禅方面与之并驾齐驱,绝对是一件无上荣光的事情。

封禅活动是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粉饰太平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帝王通过封禅、朝拜、祭祀泰山,无不是借此树立自己的至尊地位,证明自己的横空出世,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正是由于历朝历代帝王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泰山封禅在中国封建王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并成为每一位皇帝毕生追求的大事。残暴的秦二世胡亥,妄图通过此举亲身体验父亲当年的威风,挽回国家败落的颓势,结果还是因为自身无道,最终成为亡国之君。相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加泰山封禅,却照样能够成为“千古一帝”。其实,真正的有德之君是不需要这种劳民伤财的“噱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