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简介历史对马相伯评价马相伯是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马相伯,名良,教名若瑟(Joseph)。

马相伯生于1840年,卒于1939年,在他生活的一百年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化;而他的一生,也同样的多姿多采。

马相伯为元代大儒马端临二十世孙,马家自明朝皈依天主教,故他出生一月即受洗入教。

他一方面接受传统的经学训练,另一方面又因为天主教信仰的关系,使他无论对人生或世界的观念又能不囿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他曾忆述:我因为受了家庭的影响,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已能不为那时中国社会传统的见解和习染所拘束。

这种平等的观念一直伴随着马相伯的一生。

历史评价: *** 元老邵力子所言:“相伯先生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马相伯逝世后,其弟子于右任敬挽:“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成为一代名联。

马相伯的一幅照片似乎更加有名:一九三六年,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入狱,马相伯多方营救。

次年七人获释后,前往看望马相伯,合影留念。

沈钧儒在照片上题书“唯公马首是瞻。”

扩展资料:

马相伯在文字工作上的重大成就,应该是重刊明清时期教会文献,鼓励研究教会史。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明清天主教教士在中国的传教事业中,非常尊重中国文化与传统习俗,允许教徒参与拜祭祖先和祭祀孔子的礼仪。

今日,很多人都会赞扬利玛窦等人的传教方式,但是,当时并非每个教士都认同利氏本地化的行径,清末民初的教会中人就有不少不但反对利玛窦传教策略,甚至诋毁利氏、汤若望等人;认为他们只懂阿悦华人,而将顺其礼俗。

究之教士数十,历年数十,而被化者不过千许,尚不及若辈一月之功。

 

更认为利氏等人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也不过是徒具虚名13。

马相伯当然不会认同这些批评,再加上当时教会文风不振,因此发愿整理教会在华的传教史及重刊明清时期的教会文献,企图以此为明清教士作 *** ,也是把本地化的讯息再一次的带给当时的传教士。

其后经马相伯刊校或作序的明清文献,继有《大西利先生行迹》、《辩学遗牍》、《主制群征》、《 *** 灵性理证》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