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县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3-02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2︰30︰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10%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民主法制扎实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为实现以上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八大体系建设。
(一)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支撑体系
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富县”战略,着力培植旅游、矿产、电力、糖酒、生物五大支柱产业和以畜牧、劳务输出为主的一批富民产业。一是全面发展旅游业。抓住元阳作为全省“旅游二次创业示范县”的政策机遇,多方争取支持,努力实现哈尼梯田成功申遗。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全力打造“哈尼特色、AAAAA景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植成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支柱产业,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县旅游人数达150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达2亿元,旅游业总产值增至1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9.7%。二是加快发展矿产业。抓好工业聚集区平台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力度,依靠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实现大开发,努力把矿产业培育成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到“十二五”末,黄金年产量达3吨以上,铅锌产量实现3至4万个金属吨,铜产量实现2万个金属吨,铁产量实现矿石100万吨,石膏和大理石分别实现深加工。力争矿业总产值增至10亿元以上,税收突破亿元大关。三是加速发展电力产业。力争全县水电站达到37座,装机达50万千瓦以上,建成胜村风力发电站、呼山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和沼气发电站。到“十二五”末,力争电力产业总产值增至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6.11%,实现税收5000万元。四是提升发展糖酒业。扶持糖料甘蔗生产基地建设,支持英茂公司发展甘蔗原料,建设甘蔗良种繁育基地500亩、双高甘蔗示范基地1.2万亩;协助红泰公司提升改造酒精生产线,实现酒精年产量5万吨。到“十二五”末,力争糖酒业总产值增至3 亿元,年均增长12%,实现税收5000万元。五是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耕地和粮食保有量,优化种植业结构,围绕甘蔗、草果、优质稻“3个10万亩”,橡胶、核桃、蔬菜、水果“4个5万亩”生物产业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经济作物。推进优质茶叶原料基地建设,实现茶叶综合经济效益快速提升。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库区网箱养鱼,实现鱼产品深加工,增加群众收入。到“十二五”末,力争农业总产值增至17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六是稳步发展畜牧业。综合应用畜牧生产配套技术,着力推进食草畜牧产业发展,稳步发展厩牧结合的肉牛养殖及加工业;大力推广科学养猪、生猪圈养,发展地方特色小耳朵猪、生态山地鸡、梯田生态鸭养殖,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来自畜禽的比重有所增加。七是有序发展劳务输出业。千方百计扩大转移输出渠道和规模,把劳务输出业培育成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十二五”期间,力争有序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以上,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稳定在5万人以上,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35%。
(二)构建覆盖全面,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全面加强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用5年时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以上。一是解决交通瓶颈制约。完成元绿、红南二级公路建设,力争启动元阳至建水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通往哈尼梯田旅游景区的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通达”、“通畅”工程,建成覆盖城乡的公交客运网络,构建“六纵三横”干线路网。积极做好沿边铁路、通用机场、红河流域水运航道建设的前期工作,努力构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二是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坚持“防洪抗旱并重,开源节流并举,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开工建设并力争完成丫多河水库、诰封碑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新建一批山区五小水利工程。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抓好藤条江小流域综合治理、红河元阳段流域治理、乡镇供水、哈尼梯田大型灌区建设等工程,全面改变水利设施滞后的局面。三是快速推进能源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加快以水电为龙头的能源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红河干流和藤条江梯级电站开发,争取规划建设的水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发电;继续抓好全县电网建设,大力发展以沼气为主的新能源,加快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力争沼气用户达3.5万户,受益群众达20万人。四是夯实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县城“西扩东伸南延”工程,全力推进城市路网、综合管网、园林景观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政功能,加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设以农副产品、畜牧产品为主的物流中心,健全社区和集镇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的中心集镇;加快无害化垃圾处理填埋场建设,抓好人饮安全、城乡供水保障、防汛抗旱等工作,夯实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五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和服务业的电子政务、远程教学及企业信息化,增强信息服务功能。
(三)构建统筹兼顾,联动发展的城乡支撑体系
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兼顾、有序推进、科学发展”的思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合理布局产业空间,集中要素投入,抓好农业产业化,壮大农村优势产业;统筹城乡金融发展,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积极发展“三农”保险,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统筹城乡建设用地,推进城乡土地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土地集约使用,着力推进城乡发展支撑体系。
(四)构建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扶贫攻坚支撑体系
整合资源加大扶贫攻坚投入力度,按照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突出基础扶贫、着力产业扶贫、推进素质扶贫,结合易地搬迁、以工代赈、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项目,集中连片推进扶贫开发,突出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十二五”末,力争解决6.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收问题。
(五)构建功能齐全,惠县利民的社会民生支撑体系
坚持民生优先,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支撑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一是提高教育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快发展幼儿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多元教育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山区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5.6年,幼儿入园率达5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98%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35%以上。二是加强科技投入推广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提高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三是统筹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文化遗产、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实施文化馆、图书馆、方志馆等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提升全县的文化服务功能;注重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加强群众健身场所建设,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四是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村医生报酬政府补助政策,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做好农村地区妇幼保健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改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五是完善各类社会保障事业。健全各类社会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农村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全面覆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六是抓好社会稳定工作。构建“平安元阳”,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
(六)构建联动内外,环境优化的合作开放支撑体系
发挥元阳区位优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机遇,加强与滇中城市圈、个开蒙建城市经济圈的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区域合作,规范招商引资形式,完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依托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大力实施产业招商,打造内外联动、环境优化的合作开放体系,力争“十二五”期间引进资金达30亿元以上。
(七)构建生态宜居,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实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战略,加大哈尼梯田水源林区保护力度,利用万亩梯田发展农业和养殖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城市和农村生态建设,有效防治和减少大气、水、噪声和废弃物等污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加大重点领域环境综合治理,从源头预防生态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加大泥石流及矿区塌陷等地质灾害治理,积极实施生态治理恢复工作,确保土地资源的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加大对东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继续实施荒山造林和公益林保护等工程。
(八)构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支撑体系
继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制度,形成“城乡统筹、向乡倾斜”的财政保障机制,切实提高财政对社会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着力解决就学、就医、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