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服从权威!权威原理无处不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4


图片来源/pixabay

一个人地位高、有威望,那么他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所谓「人微言轻,人贵言重」,说的就是这种现象。「贵人」的「贵言」、「贵事」,往往会帮助我们在沟通中占据主导地位。

有的时候,权威人士根本不需要开口说话,也能够传达出说服力。

有个卖马的人,一连卖了3天都无人过问,他就去见相马专家伯乐,说:「我要卖一匹马,可是一连3天都无人过问。请你无论如何帮我一下。你只要围着我的马看几圈,走开后回头再看一看,我奉送你1天的花费。」

伯乐同意了,真的去市场上围着马看了几圈,临走时又回头看了看,伯乐刚离开,马价立刻暴涨了10倍。

只要是权威人士说的话,总是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因此电视广告通常都请名人,由于名人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公信力,代表着一种权威,大家也比较容易相信他们说的话。

在媒体给出的书评中,如果没有知名人士推荐,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太认可这本书。相反的,一本书或许只是出于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作家之手,但是只要有某些著名人士推荐,这本书的销量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

现在几乎所有的商品广告都在用名人做代言人,越大牌的明星,代言的品牌就越流行。我们都认名人的脸去购买商品,却很少有人会问:这个名人自己用过这个产品吗?如果每个人都有冷静独立思考的能力的话,这些名人的效应就会变小,社会也会整体趋向理性。

在世界航海史上,麦哲伦(Magellan)的名字是不得不提的。而麦哲伦之所以能够获得西班牙国王的赞助,也正是因为巧妙的运用了权威的力量。

当时,哥伦布在航海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使得许多投机者,甚至有些骗子都想进入王宫寻求国王的资助。而麦哲伦在当时也不得不和这些人混在一起。

为了表明自己与这些人不一样,麦哲伦采取了一个特别的策略:他在觐见国王时,特意邀请了当时著名的地理学家帕雷伊洛(Pareilo)一同前往。与其他夸夸其谈、寻求帮助的人有所不同,帕雷伊洛将地球仪摆在国王面前,开始历数麦哲伦进行航海的必要性,以及航海后的种种好处。

在这位权威专家的帮助下,国王决定赞助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事实上,当麦哲伦等人结束航行归来以后,人们发现了他对于世界地理的错误认识,甚至他所计算的经度和纬度也有着诸多的偏差。但是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了。最重要的是,他借助权威,成功说服国王资助自己,完成了梦寐以求的事业。

不要陷入权威的迷思

当然,并不是利用权威人士来帮你或你的产品说话,就一定会有效,下面有几点要特别注意:

1喧宾夺主。

名人的风采,可能会掩盖产品本身的光芒。消费者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名人身上,导致只记住名人,却忽略你和你的产品。
有学者研究认为,有人物形象的广告和没有人物形象的广告相比,前者更能引人瞩目,但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却较后者少。因此,说服时引用名人的话,点到即止便可,不宜太多。

2个性不符。

各行各业都有名人,但权威、偶像的崇拜,及其影响力往往只发生在特定的领域之中,比如医生之于患者,学者、作家之于莘莘学子,歌星之于歌迷,球星之于球迷等等。脱离特定的领域,权威效应就会锐减甚至荡然无存。

如果你要表达「青春」的感觉,最好找十几岁的小姑娘,而不要三十好几的明星;如果你想要表现产品的「平民」气质,最好找一个邻家女孩,而不要找地产大亨的女儿。

3道德风险。

名人的道德素质出现问题,其推荐的产品也会受到牵连。如已故美国歌星麦可.杰克森(Michael Jackson)的不光彩事件,也曾让他所代言的企业焦头烂额。虽然这样的尴尬情形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在说服过程中,我们最好引用一些没有争议的权威人士的话,以免让人反感。

因此,在运用专家和名人的说服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尽量选择那些更加可靠的人物。

除了名人、专家之类的权威人士能够增强说服力之外,其他形式的权威力量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1机构认证。

你去找工作时,人事单位常会问:「你拿过什么证照?」如果你除了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明之外,没有其他的资格认证,在说服力方面可能就会打一些折扣。如果你能在自己的商品名牌上加上诸如「FBI,联邦调查局」(FederalBureau of Investigation)、「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国际防疫中心」,或者「ISO9001(按:国际标准化组织设立的标准,与品质管理系统有关)」之类的标识,那么你的商品就会更有说服力。

2名牌。

在这个商业社会,无论男女,只要你想要出人头地,你就需要一个吸引人们眼球的品牌。把香蕉变成「阿根廷香蕉」,它的价钱就要比普通香蕉更贵,而且买的人还会觉得它确实更好。某家具声称「义大利原产」,身价便能陡涨几倍甚至几十倍,人们还乐此不疲的竞相购买……。

3高昂的价格。

价格越贵人们越疯狂购买,便宜反倒卖不出去。为什么?因为在大家固有的观念里,价格会被当成品质标签。人们认为,高价代表高品质,产品定价太低,就会被认为品质一般或品质很差。

事实上,如果你说你的商品是外国名牌,价钱却比国产品牌还便宜,消费者头脑里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怀疑:你卖的不会是假货吧?外国名牌怎么可能比国产品牌更便宜呢?

很多人会直接根据价格来判定品牌的好坏,所以很多品牌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大打价格牌。有些消费者有不贵不买的心态,因此商品定价很高却仍能卖得动。商品价格越高,越受青睐,因为消费者的购买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高定价成了证明产品定位高端的不二法门。

当然,并非所有的消费者都喜好「高价」商品。因此,不能太迷信这个说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