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1. 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10—12篇题目和文章

10.《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

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12.《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2.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的目录

七年级(上)第一周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1303066 童真童趣1.溪居即事2.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第二周 明志修行1.孙叔敖纳言2.病牛第三周 明志修行1.荀巨伯探病友2.食客第四周 治学问道1.王著教帝学书2.凿壁借光第五周 睿思哲理1.黔之驴2.浪淘沙(其八)第六周 智慧哲理1.雪梅2.孔融十岁“认亲”第七周 哲理智慧1.鲁人欲之越2.君子慎所藏第八周 幽默理趣1.有盲子道涸溪2.宋有澄子者第九周 幽默理趣1.鲍君2.不死之药第十周 名人事迹1.读山海经(其十)2.荆轲刺秦王第十一周 世俗百态1.曾母投杼2.哀溺文第十二周 人生百态1.割肉自啖2.宾卑聚第十三周 自然风光1.小池2.春日第十四周 思乡念亲1.陈胜遇旧2.乡思第十五周 闲情逸致1.惜牡丹诗2.养竹第十六周 奇闻轶事1.韩娥善歌2.粤犬吠雪第十七周 奇闻轶事l.锅巴救命2.石崇与王恺争豪第十八周 治国之论1.食凫雁必以秕2.不躬不亲七年级(下)第一周 明志修行1.阮裕焚车2.曾参立节第二周 明志修行1.子罕不受玉2.黄公好谦卑第三周 治学问道1.世人皆传诵苏诗2.钓饵同而得失异第四周 治学问道1.常羊学射2.梓庆为□第五周 智慧哲理1.害群之马2.争先恐后第六周 幽默理趣第七周 幽默理趣第八周 幽默理趣第九周 风趣才能第十周 风趣才能第十一周 机致风趣第十二周 名人事迹第十三周 自然风光第十四周 自然风光第十五周 心曲绕梁第十六周 奇闻轶事第十七周 关注世事第十八周 社稷之论参考答案 。

3. 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2009-07-30 22:37(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③不应而还 音 义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一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答:(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 翻译句子。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故曰:教学相长也②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

4. 初中新课标阅读文言文课外拓展训练欲擒故纵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5.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床头捉刀人》《涓蜀梁

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力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表水涉澭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注释 荆①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④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时,可导⑦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①荆:楚国的别名. ②表:标志,此处用作动词,测量,即测量河水深度.下文中的“循表而夜涉”的“表”用作名词,即标志. 澭:古水名. ③暴益:猛涨. ④溺:淹没在水里. ⑤惊:乱. 而:这里作“如”解. 都舍:大厦.舍,房屋. ⑥向:以前. ⑦导:通过. 译文: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社会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处理事情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静止不变,不去适应新的情况,采用新的措施,结果必定遭到失败.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毙.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有倾,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ؤ作者:司马迁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إ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字词解释 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 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童仆. 方且:正要 立须之:须,等待.之,代词,这里指这件事. 止:劝阻 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