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应用气象学考研经验分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5

兰州大学应用气象学考研经验分享

一. 考研目标学校的选择

我的本科院校是山东的双非普通本科,原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研究生能够考上个211院校就OK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离家太远,老师同学的影响等),考虑了几天之后换成了兰州大学,说起来当时换学校都五月份了,还是有点草率的。让我选择兰州大学的原因就是因为在青岛,地理位置优越;相比211,兰州大学985的名号也是蛮吸引我的。至于考试难度,参考书目等也是后来慢慢知道的……

兰州大学气象学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970)大气科学综合考试

专业课参考书目推荐

《动力气象学》(第二版)吕克利、徐银梓、谈哲敏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天气学原理》伍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大气科学概论》徐玉貌、刘红年、徐桂玉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复试参考书目:

《数值天气预报》田永祥、沈桐立、陆维松、孙旭光编著,气象出版社,2010年版;

《大气科学中的数值方法》葛孝贞、王体健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二、考研初试经验

1.数学

这是我花时间最多的课之一,4-7月份我先凭着自己本科时候学习的记忆,大概做了一下汤家凤接力题典1800基础部分,觉得还是差的太多,所以我在7月中旬忙完工作之后开始听汤家凤老师的基础课(我听了很多老师的基础课,最后还是感觉汤家凤老师更适合我),并配套再次做了1800题,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但是汤老师在基础课里面,很多内容都是要放在强化课里面才讲(比如傅里叶变换,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的部分内容,重积分的部分内容)缺失的部分我直接去汤老师往年的强化课听完了,整体基础部分听课加配套题目连续总共花了大概两个月。

这时候已经进入9月份了,我就开始了强化部分,强化部分是9-10月中旬,我听得是武忠祥老师的强化课,配套做李林的880题,最后10月中到初试前我一直在做暨大的历年真题(两天一套,反复做了两次左右),虽然真题没有答案,但是在不会的题目上钻研解题的过程中,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直到最后参加初试,最终高等数学考了91分,发挥的很差,主要是求定积分和不定积分那里做的题目太少了,学弟学妹在这块学习的时候还是要着重多练一下。高等数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多做题,不能总是依赖视频课,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听懂了,做题的时候就会暴露问题,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多多练习,总结方法。我自己的分数不算太高,所以我自己的经验也不值得推广,大家可以去搜一下b站其他up主的数学学习经验分享,我唯一想说的就是多做题,多练习。

我的数学复习时间线梳理:4-7月:接力题典1800(凭印象);7-9月:汤家凤老师基础课+再做1800;9-10月:武忠祥老师强化课+李林880;10月中-12月:真题练习。

2.英语

英语我的底子是这样的:四级不说了,六级434分飘过,所以总体不算好,但在复习的时候我坚信——单词一定是最重要的,所以从4月开始复习,一直到初试前一天,我每天都坚持背单词,当时用的是背单词软件,每天背200个。这个软件最大的优点有3个:1.自动默认单词回顾背诵,前期很痛苦,每天200个都是新单词,到后期就很舒服,200个单词里面差不多50个是新单词,150个是就单词,可以不断巩固背诵,不容易遗忘;2.它内部会有单词背诵的辅助记忆方法,我自己比较喜欢谐音记忆,比如“undermine”这个单词,软件里我看到“暗地卖”这个谐音,就记住了它是“逐渐削弱,暗中损害“的意思,给我背单词的过程添加了很多乐趣【后期可能在b站分享1575核心词汇谐音记忆方法】,也让背单词这件痛苦的事变成了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3.它里面包含了市面上大多数的单词书的内容,你想背哪本基本都能找到。但这个软件也有个缺点,就是要花钱购买单词,他一开始免费给600个,每天签到会送一些,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其余的要自己购买,8元500个,12元800个以此类推,所以小伙伴可能要考虑一下要不要用这个软件。

记住,单词一定要坚持背到初试前一天!解决了单词,接下来就是阅读了,前期为了打好阅读基础,我先听了刘晓燕老师的语法课和长难句解析课,4-7月每天都会翻译一句英语长难句训练自己的解析长难句能力(用的材料包括刘晓燕老师的长难句教材和何凯文老师的2021年每日一句),之后的所有内容,我都是从7月中旬开始的。英语阅读一开始真的很让我头痛,读了后面的,前面读的就全忘了,读完一篇根本get不到主旨,(后面你会发现英语一每篇阅读,主旨至关重要)我听过唐迟老师的阅读课,听过刘晓燕老师的阅读课,还听过何凯文老师的阅读课,可能是自己不适应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总是感觉没有什么收获,直到我偶然一次在b站听到了邪神——颉斌斌老师的阅读课,我感觉我和邪神灵魂契合,英语阅读一下子就通了,我不做太多描述,大家去试试听听看。

最后一个在英语复习期间我认为对我最有帮助的事儿,就是做英语手译本先做真题(2010-2021),不停的使用和验证颉斌斌老师教的方法,对完答案再看颉斌斌老师的真题讲解视频搞定不懂的地方,然后翻译英语试卷的全部内容,包括完型,阅读,新题型,翻译题,每一句话都自己翻译,这个过程让我对英语阅读的考点和主旨设置更清晰,也因为效率很高节约了很多复习时间。

其余的完型,新题型,翻译和作文,我没有再看视频学习,完型我自己在做真题的时候总能拿到6-7分,所以没做过多的准备,新题型和翻译我觉得在长难句翻译和做手译本的时候已经得到了训练,也没有再做额外的事,作文最后背模板。最后的英语一成绩是63分,分数不高,我初试的时候是从前往后做的,完型并没有按网络上大多数人建议的全选一个答案糊弄过去,导致前期花了很多时间,后面英语大作文由于没有背模板,写到一半已经考试结束了,所以考得很差。所以总结一下:单词坚持背,阅读颉斌斌,真题手译本,这是我的建议,其余的完型,新题型,翻译和作文,建议大家还是认真准备,不要学我。

3.思想政治理论

政治是我花的时间最少的一门课,说真的,我本身是个理科生,一听文科的政治就头痛,最开始我听了同学的建议,跟着徐涛老师学习政治视频强化课配套做肖老师的1000题,可我真的是太笨了,完全跟不上节奏,学了就忘,很多东西也完全理解不了,所以我听了马哲和毛概之后就放弃了,不听了,完全摆烂。我决定誓死相信肖大大的肖四肖八,所以政治后来几乎没怎么学习(肖大大真的是永远的神,希望您晚点退休,再给师弟师妹们服务几年),初试的时候我凭着听过徐涛老师讲课的记忆和肖大大四套卷压的题目,做完了选择部分,后面的大题也是靠肖大大押题答满,最后拿了68分。这里建议想要拿高分的同学还是跟着徐涛老师或者腿姐或者肖老师好好学,别学我,我感觉自己真的是凭借幸运和写字工整好看考了68分(哦对,肖四大题我是跟着空卡背的!!!)

我的政治复习时间线梳理:7-8月:徐涛老师强化课(做了一点点1000题);12月:狂背肖四(跟着卡子妈)。

4.(970)大气科学综合考试专业课复习

专业课的复习,我是跟着老师学的,七月份开始复习,八月份整个月每天晚上花一个小时看课本,熟悉内容。在八月份复习过程中,了解到考试大纲,和学校官网的对比起来,内容还是有些出入,不过知识大同小异,是互通的,表述上有些许差异。这时候还没购买别的课本,记得第一次购买课本时,还买错了,后来在学姐帮助下,才购买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课本。与此同时,我在考研文库上面搜集了一些资料,里面包含一些真题,课本的资料等等。在重新看课本的过程中,发现考试大纲就是按照参考书章节知识点提要编写的,内容近似在9成左右。另外在购买的真题中,发现好多题目竟然是课本上的习题,更加明确了课本的神奇之处。

之后九月份一直以课本为主,本书的框架很清楚,我分为几个模块,区别模块可以以章节为区别标准,第一章大气概述,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四章大气的水分,第五章天气系统与天气过程,第六章气候的形成,第七章气候带与气候型;每一章节内容都标明其重点知识点和难点,分章节进行学习可以细致又具体地把握整本书的内容。里面有大量的细小知识以及重要理论和原理。比如某知识点是必须倒背如流的。学姐帮我我总结了近5年的真题考点,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和第四章大气的水分就是常考点,比如说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如何判别大气稳定度和气压随高度分布的定性解释;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场的基本形式;促使空气运动的力等都是常考知识点,因此需要具备总结归纳对比各个理论。在九月份期间,在复习课本的同时,边做笔记,节省了很多对比分析知识点的功夫,整整一个多月,我记得是国庆最后那天,完成了基础的笔记,全部都打在电脑上,划分为七节。

十月份和十一月份两个月每天早上和傍晚背诵一个多小时,把基础的知识点全部记住,重点理论对比分析的,每天晚上用一个小时左右重点学习,在这两个月期间,对专业课学习的体会越加深刻,我认为,课本知识点并不多,全部掌握之后就是如何在心中有一个大框架,因此在对基础笔记添加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手写了11章节的知识点框架和各个章节联系导图,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后,对整体框架又有进一步的认识,便开始训练一些综合性大题。这些题目能很好的强化对各个章节知识点的融汇贯通能力,比如说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麽?近带气候变化趋势如何?能响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题都是一些综合性的大题,考生需要在理解各章节知识点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综合题目的解答。

在十二月份,对真题梳理和知识点统计后,有重点性的复习对应内容,我记得有一年的真题就是一个总结性的题,另外一道大题也是平时的知识点总结。在考前半个月,做了5套研教新版的模拟卷,严格三个小时答题,使用标准答题卡。前几次模拟都写不完,主要是训练答题的顺序和书写的规范。这本习题感觉非常贴近出题人的思路。因为思维要跟出题人靠近一下,也换种方式思考和学习。以实际大气中,如果温压场不对称,对气旋形成有何作用?就是研教新版习题集收录在册的以前考过的一道,竟然又考了,非常意外。还是建议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不要忽视任何一道题,因为无论哪道都有可能会在考试中出现。

我们学校最近几年考试题型都有些许变动,比如说增加了一些内容,移除了什么题型,因此,我的建议是,把课本的知识点都掌握了,更多的是需要注意各个知识点的串联和现实的应用。专业课做题是一定以基础为主,知识点一定要记牢掌握好,即使考场上实在不会也不至于空着。提醒一点是即使算出答案不要就觉得算完了,最后一定要用文字描述一下题目所求和答案,细节决定成败)。

接下来说题型,关于简答题,我只提醒一点,简答题是简要回答问题,把重点表达出来就够了,不要写成论述,费时费力而且分数少。关于论述题,注意一定要先解释一下题目中提及的知识点,一方面向老师展示你的基础知识功底扎实,另一方面多写学术性文字可以使你的回答更丰满,看上去不全是你自己的自说自话。

三、复试秘诀

具体来说复试要准备两个方面: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就和初试时的专业课考试相类似,而面试则需要准备自我介绍、英语和专业方向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备考过程,杨森说,自我介绍可以自己对着镜子练习,也可以让同学帮助练习。专业方面问题则需要阅读专业文献,并做总结和归类。个人觉得面试的时候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给考官留下较好的印象,也能使自己在面试的时候机智应对。因此做好充足的准备、拥有强大的自信,复试就成功了一大半。 

四、良好的心态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考研的时候,学习几乎成了杨森生活的全部,连兴趣爱好也都暂时放弃了。为了能高效学习,他在考研期间养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7:30吃完早饭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学习上遇到了难题时,杨森一般都是用“软磨硬泡”的方法,每天花一点时间看一看,时间长了就会了,但不能钻牛角尖,实在不会就先行跳过,将难题集中在一起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