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10-23
研究辛亥革命,我们就知道应该怎样提升人民的民族,民生,民权等等的大问题。
第2个回答  2011-10-24
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第3个回答  2012-04-30
希是稀少的意思,也是就说直到1914年,北京的民众都没有什么把辫子剪掉的,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意思深远,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第4个回答  2011-10-25
  百年辛亥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次日,革命党在武昌红楼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共和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清王朝统治开始土崩瓦解,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即告结束,民主共和的大门由此打开。
  如今,这次伟大的革命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年,无论学术界还是民间大众,都对这次革命赋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这次革命真的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吗?
  背景:
  政治:清花未凋敝
  1 清政府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尤其是清政府准备实行立宪时,革命党人就感到他们的机会渺茫了。客观的说,如果不是有日本这样一个“好邻居”总是借着帮助革命党人为借口给中国政府捣乱,中国的立宪道路是否可以进行下去,还是个未知之数?革命党人策动起义的本钱会更少,连宣传的影响力都会受到限制,可以形象的解释成“大树底下好乘凉”日本的绿荫着实给革命党人以一定的有力支持。
  2 清政府的新政体的改革,一系列救亡图求富的运动的确做的不错。对当时的中国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庚子之后的乱局,很快稳定下来,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外国投资增加,中国人自己办的工商业也呈现兴旺的景象。科举制的废除原本以为会遭到很大阻碍,但也平稳度过,新学堂遍地开花,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山西少数地方对新式教育不满,有过一些反抗但规模并不大,(所谓的反抗主要集中在土地丈量和人口清查方面)新式教育在中国安家落户。
  经济:虽然有庚子偿银赔款的巨大压力,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在大幅度增加,到辛亥年,朝廷的岁收入居然达到破纪录的两亿四千万有余,各地的财政也有大的结余。(可百姓却愈加贫穷)爆发武昌首义的的湖北,打开藩库的革命党人,他们发现拿下的这个政府居然有四千万左右的存银。哎!!!!经济决定上层建筑,这笔钱便维系了革命党人的命脉。
  就以往研究来说,凡是改朝换代必定政治紊乱,民不聊生,遍地烽火狼烟,但清末恰恰不是这样的。政治不算清明,但也比庚子之前好得多。
  晚清的致命错误:领头羊的失误,像是鼓动借助义和团盲目排外这种逆时代潮流的错误,不仅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国家,主权大幅沦丧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动荡和损失,数额达到四亿两的赔款,等于是在国家的经济血管上开了一个大口。这样的错误极大的降低了这个政权的合理性。这样便给了革命党人机会,继续排满宣传才有了市场,才是更多的汉人精英认识到这个朝廷是个异族政权,从而使大清王朝的合理性进一步降低。“非我族类
  在慈禧之后,少不更事的亲贵大臣,错估形势,居然想通过把权力懒得自己手中,巩固统治。殊不知,满人的政治能力退化已经有一百多年,而政治格局早已满轻汉重。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清贵大臣,既无从政经验有无办事能力,这样贸然收权,不坏是才怪!当武昌军兴时,便六神无主,马上实行立宪,废除皇族内阁,答应立宪党的要求,但为时以晚,人们不再给清政府机会了。
  从历史来看,这不仅是满族的悲剧,也是中国的悲剧!
  革命党人的准备:
  1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体兴中会,提出要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像美利坚各众国那样的共和国。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905年,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孙中山概括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组织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誓词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次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反满”口号所以具有广泛的动员意义,原因就在于此。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与这种“国体”的“变革”相适应,关于政体的擘划也构成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内容为“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在有关资本的课题上,孙中山确认“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须”。他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实业计划》一书就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宏伟蓝图。他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即将“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的“大实业”(如铁路、电气和水利等)“皆归国有”,因为这既可“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又得以“合全国之资力”。民生主义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它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
  2 同盟会成立后,即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革命党人在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发动的广州起义最为著名。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武昌地区革命形势高涨,起义一触即发。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预收新军全体归来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是外人不敢轻视。”)
  意义:辛亥革命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不是风俗的变化,也不是新事物出现的零星变化甚至也不是制度的革命。如果没有革命,清王朝能正常立宪的话,代议制早晚会来临,西方的法律、政治制度,在新政期间已经进来,而且总会生根,所差的只是技术上到底学到的问题,而没有不学的道理。比如法律制度,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问题。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制度困扰和变革的焦虑。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有像法棒一样,带给中国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没有走上富强,反而军阀混战,社会制度更易混乱。存在两千多年的帝制土崩瓦解,骤然实行共和制,这样生吞一个大粽子,未免有些消化不良。但人们不情愿看到刚刚确立的进化历史观在自己身上破产,不愿承认自己跟西方人不一样,没办法原封不动的移植一个“最好的制度”因为这样,似乎就是承认自己种族的劣质。于是只好把混乱归咎于革命不彻底,因此也只有在前进方向上更激进,革命、再革命,从制度变革走向文化和伦理革命,再则阶级革命,把中国翻过来,将传统的结构彻底打碎,建设一个谁也难弄懂明白的世界。
  即使不这样,在情势上中国人也退不回去,退不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制度状况中去,清王朝的复辟,只是遗老遗少的梦呓,一旦落到地上,连坚定的君主立宪主义者都会因之而崩溃。例如1917年的张勋复辟,不仅毁了康有为的清誉,也使得一直主张君主立宪的杨度心灰意冷,从此放弃的自己的主张。其他的人,没有实权的孔门后裔衍圣公做不了,有实权的袁世凯做不了中国的主。谁也做不了皇帝,道理很简单:中国已经共和了,人们只能在先进制度里往前走,除非找到更先进的制度(这也昭示了马列主义,无产阶级到来的必然性)国人很难在共和制度里创造一个新的秩序。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它既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辛亥革命未能实现革命目标,其间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总结,也为认识中国国情、坚定我们的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历史依据。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缺乏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失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是完成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出发点。辛亥革命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领导的革命运动。因为内外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即他们在历次重要政治关头表现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不能提出切实的反帝反封建主张,从而也不能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使革命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而只能是对列强妥协,对军阀实力派妥协,最终使革命果实落到了袁世凯这样的军阀武人手中。事实说明,民族资产阶级难以担当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历史性任务,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
  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也无论是历史性意义,还是缺陷和不足,都是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时应铭记在心的,都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百年历史证明: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由孙中山的朋友和合作者、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在其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完成的。
  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一百年,都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个艰难的过程。一百周年纪念,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但愿人们能够想起点什么,别白过了。
  槿君
  2011年10月23日星期日
  虽不完美仅表心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