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禅茶 | 茶与知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南方小城,这个十一月,秋天都在,本以为天空落了雨,冬天就要来了,没等得冷风吹起,落叶又飞扬在了温暖的风里。这里的秋,仿佛就是诗里说的怀念,怀念那个夏日、过往。

秋天的日子适合喝茶,阳光、午后、小院、在落叶纷飞的小树下,一方茶桌,和一个眼神就可以交流的人,我们把茶喝到黄昏。喝茶的境界是人茶合一,人若懂茶性,每次举杯都是无言的拥抱,这份温暖,是茶遇知己的通透。

喝茶的人应该懂茶性,制茶之人也是如此,只有心对茶的顿悟,才有茶在人心里的涅槃。

茶人懂了茶性,凋稠、回水、摇青、杀青、烘焙就如一场关于茶的修行和对话。在制茶过程中,掌控时间于心,用身体感受气温、用鼻尖捕捉茶气,眼观茶色,每一次出手,都有力道和时长的不同。焙火更是见心性,既要除水去活,又要权衡香气的留存、培育滋味的生成,还要蒸发咖啡碱的苦度。火候过轻则味不醇,过重则茶又失去活力。每一次都是在茶性与人性间,用“得与失”,最大限度的塑造“香清甘活”。

一款茶人用“心”创作的茶,又必须在遇见一个懂“它”的茶客,用“心”将它还原。懂茶性的人总有和茶人的默契,轻闻干茶就知道茶人想表达的内涵,于是醒茶、投茶的举手投足中都有惺惺相惜的温存。冲泡时契合茶性,讲究水温、每次冲水力度和范围,坐杯时间长短更是各不相同。

茶遇到了知己,就开始了新的生命,人遇到了知己就仿佛遇到了下半生,一切都是无以言表的快乐。知己的快乐是内在的,在面不改色的从容里,心已经开始交流,心的快乐最真切。

交流倘若到了通透的境界,人与人、人与茶、茶与茶,一样都因为默契而成为知己。我一直认为,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灵魂境界,好的大红袍是不同茶因为茶性的默契,组合在了一个名字下,用顺畅的“香清甘活”的体验,来诠释茶与茶作为知己的定义。所以,茶的组合,是茶性层面的交流,不是简单的不同茶的组合,组合过于简单,总是有矛盾的。茶性不苟同,就有如人与人价值观念的冲突,那怕组合,也是因为利益的妥协,貌合神离。这样的茶,个中滋味总是贫乏的。人与人的快乐缘起心性,茶与茶的完美是缘起茶性。

有灵魂的大红袍,茶的组合是用对不同茶的“茶性理解”来互补缺失的平衡。这里有“色香味”的提升、“滋味”的培育。在组合过程中,还要考虑不同茶在品饮还原过程中,能否步调一致,于是又要有:拼配比例,品种拿捏,不同茶种过水冲泡释放时间先后的考量。这个拼配显然又是一次人与茶的对话,人对不同茶茶性的把握,让拼配拼出灵魂,这种灵魂赋予了茶,就让茶在一方天地有了生命。

岩茶版“湖畔鸣泉”是一泡大红袍,不同茶的拼配,就像心灵相通的知己相遇,自然而默契。新老茶组合,让茶滋味醇厚;不同品种让茶“色香味”俱足;用心的烘焙让茶在同个屋檐下和谐共存,“和谐”体现在冲泡还原上就是口感的顺滑,这种顺是自始至终的。

我拿了这茶和很多朋友分享,他们喝着这茶仿佛知己相伴,我们又因为这茶成为知己。相视不语,心绪的欢乐犹如这茶带来的舌底鸣泉。秋天,让我有了诗一般的怀念,那年西子湖畔的某次相遇,至今还有留存心底的满满富足。于是觉得,叫“湖畔鸣泉”再贴切不过了。

这茶的格局并不宏大,它没有费尽心思追求“香清甘活”的极致,和与之带来的强烈冲击。茶喝多了,有时候谋求的是一种回归,回归平稳和安定的口感。它的香是浅浅的“汤香合一”,它的清是不狰狞的“茶水合一”,它的甘是润物无声的“甘香合一”,它活在“人茶合一”的境界里。和人一样,人们终其一生奋斗追求那些所谓的“与众不同”,却发现真正的伟大莫过于“回归平凡”,安享内心的宁静。在这五彩斑斓的季节,我们喝着这茶,茶香随着清风飞舞,“心绪”安静的徜徉在了细水长流的诗意里。

2020年11月于龙岩听雨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