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转)为什么看了很多书,还是表达能力极差,应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看书多不一定能写好,写得好的人往往做到了这几点。

上学时,写作文时老师也许常说一个词眼高手低,说的就是见识广了,眼光高了,但动手能力差,没有把写作的思维和方法真正内化成自己的。

你必须练笔!反复练笔!用不同方式练笔!

想要写的好,你必须立刻去尝试写,时刻想着怎么能有更好的表达方法。

除了持续写,还要思考如何提升写作水平。

村上春树每天雷打不动写完十页纸,倪匡一天能写一万字,唐家三少日更8000字,十年不变……在量变达标之前不足以提质变。

对于新手,我不会用行内人的标准要求你每天必须要写够多少字,如果你喜欢写作,可以参考下面几点建议进行日常练笔。

第一,练习写书评。

我们读了那么多书,懂得欣赏和分辨好作品,跟别人介绍一本书时,却只会说「超级棒」,「很厉害」,「绝了,一定要看」。从这一点来说,你可以试试写书评,这是让读书的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好方法。从几十字的一句话简短书评到几百字总结一个观点、上千字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与作者的思想对话,写书评能逼迫你系统的消化一本书的核心内容,锻炼总结概括、提炼精华的能力,提高思辨力。

第二,以优秀作品为蓝本,模块化地进行仿写、改写练习。

比如前些天突然流行的疫情文学,你能从中找到无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模仿作品,一眼就能看出他们致敬的是鲁迅王小波还是萨特。有的人追完热播剧《人世间》以后热衷于分析剧中的人物,那就不妨可以读一下梁晓声的原著,模仿他怎么写周秉昆、郑娟等等这些鲜活的人物。

第三,记录你熟悉的、感兴趣的一切。

很多人上学的时候都在老师要求下写过日记,只不过需要上交的日记多少有些表演成分在,而今天为了成为作家而写日记,你可以从记录灵感、积攒素材、日常练习的角度,用好记录的功能,及时抓住脑子里闪过的画面,让它们变成文字,积少成多,就能变成未来作品的素材库。你可以写人,写动物,描写一段心情和感受,叙述一件事,尽可能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简洁、清晰、准确地写出来。

第四,练习创作完整的作品。

可以从一千字左右的小故事、小散文开始,开头结尾高潮都给安排上,训练自己的全局思维,练习自己对文章架构的掌控力和对各个部分均衡协调的能力。

刚开始尝试写作,最常见的问题是,不敢下笔、不知道从哪开始、写了开头以后编不下去没办法结尾,或者有了画面和情节、场景,但跟人物之间是两张皮,搭不上。每个问题都会成为阻碍一个人成为作家的拦路虎,但只要硬着头皮迎难而上解决了阻止你下笔的那个障碍,就会觉得茅塞顿开,看到一道光。

如果你觉得独自摸索太辛苦,可以找一门写作课,有专业的老师带着,能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进步会更快。

说到这里,我想到担任过知乎故事大赛评委的李亨老师总结过一套写故事的八步法,也就是结合人物、事件、主题这三个故事要素,围绕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构建出完整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找一下知乎官方出品的写作课看看具体是怎么说的,就相当于是给出一个写作导航地图,走个全流程,就能清晰了解和感受一个好故事、好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说回到你的困惑,我们日常用的最多的汉字也就3000多个,但在作家笔下,它们就能排列组合成绝妙的故事、动人的书信、震撼的呐喊。而我们这些社畜,认识的是一样的字,写出来却总觉得不够好,不够美,不够生动,甚至不通顺。这种困惑不只是你有,很多刚开始写作的人都有。

人们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关键在于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和观点。

人们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就对读书上升到更高的要求了,至少要达到超越许多人的应试解题能力的及格线。然后,只有把书里的知识记住了,用起来了,变成自己的积累,能用来帮别人解决问题,才能变成钱。

总之呢,写作不是一件闭门造车就能做好的事。作家海明威说过:“不要让自己犯下塑造完美人物的差错……让他们像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不要让他们沦为符号。”所以好的作品,一定要有真实感。搞创作的过程中,你有很多方法可以寻找素材。你可以借助阅读,从书里寻找灵感,也许某一段话,某一个场景,就能启发你唤起记忆和想象中的故事雏形。你可以搜集某个领域的数据、案例,适度参考,丰富你作品的真实感。你可以去采访有故事的人,去问你对某些职业、某种经历的细节,用他人的经验填充你作品中人物的血肉。

从读书到写作,其实有一条自然转换的路,你可以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大量练习,从眼高手低,变成优秀的作者,或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