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是旧情也动人——《玻璃之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旧情未了,单单这四字的出现就足以挑逗人们的好奇心。生活中,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代入受害者的角度,化身为正义的道德捍卫者;而欣赏电影时,全知视角与摄像机的巧妙操纵,却让人们不由自主地站在了主角的心路历程中,选择性地忽视道德评判。

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念旧的情节总能轻易拨动人们的心弦,《秒速五厘米》、《情书》等电影均是如此。主人公相识于微时,落英缤纷,极尽光影笔墨;奈何少年时的爱恋大多薄如蝉翼,就像一棵幼苗,突然的风雨就可使它夭折转向;当主人公再相见时,观众们期待着那中断的恋曲再次谱响,让那未了的旧情复燃。这种情节设置遵循着平衡-失衡-平衡的结构,好的爱情片设置能够像希区柯克的悬疑片一样,极度调动观众的心理,引发人们的感动、揪心、惦念和唏嘘。

同样表现“旧情”主题的电影有许多,封神者如《卡萨布兰卡》,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爱情电影之一,战争时期的特殊背景结合主角光辉的人性,让爱情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这种佳作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更多时候,爱情主角只是时代洪流下的平凡人,或多或少地经历现实和命运的不甘,稍有流俗,便会成为一个三流的狗血故事,如何将平凡人的“旧情”讲述好,对剧本、演员,导演,剪辑,音乐和灯光都有极高的要求。

《玻璃之城》算不上伟大的作品,但却是或多或少打动人的作品,它上映于1998年,出自张婉婷导演之手,其导演的爱情故事片《秋天的童话》,曾获得金马奖和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功力不凡;而《玻璃之城》本身也获得了金马奖和金像奖最佳电影提名,这是来自观众的肯定。

香港的历史特殊性让它成为了许多文艺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城市,比如《倾城之恋》——城市的倾覆换来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比如《甜蜜蜜》——黎小军和李翘来香港打工各自谋生计,相遇却又漂零的动情。《玻璃之城》的名称可见导演毫不避讳其爱情主题下更宏大的野心——借这段爱情故事折射整座城市,大多好物不牢靠,彩云易散琉璃脆,这座城市美丽却脆弱。

一、小儿女追溯下的父母爱情

《玻璃之城》的设置很巧妙,直接引入两位主角各自的儿女,用很多视点镜头代替David和Susie的眼睛,来展开叙述港生和韵文的主线故事,而这两位副主角本身的感情线也是主角那未完成的爱情的延续。故事以97年香港回归作为节点,韵文和港生是回归前一代普通港人的代表,他们敢拼敢闯,既经历过廉政运动、保钓运动,又历经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期,在黄金年代中通过自己的奋斗到了中产,这一代港人见证并参与了香港逐渐昌盛的过程;韵文的女儿Susie是典型的新一代土生港女,96年后香港的经济体量限制了其发展速度,由盛而缓,这一代新港人更加开放、独立自主、泼辣刁蛮,但奋斗和吃苦的动力也更小;David则是半港半西的代表,在香港出生后定居国外,对香港没有太多的归属感,文化上不仅与上一辈港人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与新一代港人的观念也极具撞击。

故事开头,韵文港生在英国出车祸去世,为了分割他们在香港的共有房产,David不得不与Susie相遇,不得不回到香港,仰拍飞得极低的飞机,出租车窗外高耸逼人的建筑物飞速闪过,带来巨大的压迫感,同时以David的视点长镜头和对切镜头的独白,来展现David这类新港人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厌恶,以及对Susie这样的土生港女的厌恶——金光闪闪,却毫无内涵。

David回到韵文与港生的房子中,带着观众细细查看着两人共同拥有的照片,唱片,鱼缸,捞起鱼缸里已经泛白的金鱼,一缸死水,泛起大小不一的泡泡,泡泡浮起,剪辑到了主线韵文和港生的故事里,回到了大一新生的抢铜锣活动中。在溅起的水花里,长镜头跟随着港生一路直冲楼上,抢到铜锣的港生欢呼大叫,突然看到了明媚大笑的韵文,于是表情凝固,定定望着;韵文迎上了港生的眼神,娇羞起来,假装望向别处,却心痒痒又瞧去港生那边,不到两分钟的升格镜头中,港生的冲动激情,韵文的美丽率真,两人的心动伴随着音乐、眼神、表情一气呵成。

世人皆爱八卦,茶余饭后,风流韵事最易成为众人调节气氛的谈资,韵文与港生的故事也存在于不同旁观者的视角中,通过不同碎片,拼凑得愈发立体饱满。

比如好友狄克,讲到了港大的舍堂文化,讲到港生的锐气引起师兄的不满,讲到师姐欺负韵文,还托付了韵文和港生共同养的一只狗小毕,成为催化改善David和Susie关系的重要道具——在一起照顾小毕的过程中,这对小儿女才开始不再互相奚落,转而开始交流理解。

比如港大管理舍堂的老头,在他讲述下侧面烘托了韵文的美丽与受欢迎。

比如一直暗恋韵文的秉正,心酸地见证着韵文和港生的激情。

二、大时代下的小爱情

恋爱时韵文窃喜又害羞地与闺蜜说私房话,港生内心火热焦灼的表白,这些最常见又细微的细节,像极了经历青春恋爱的每一个普通人,相识于最好的年纪,尽管一无所有,却也无灾无虞,拥有火热的内心,青春的身体,和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

然而韵文与港生又经历着不寻常的年代,那是学生革命的年代。保钓运动中,港生的冲动和激情淋漓尽致,却也承担了进入监狱的后果,学生们的理想和激情,在暴力机器面前完全无力抵抗,一触即碎。

出狱后的港生对香港失去信心,决心独自去法国念书,临走前港生给韵文留下了按照自己手掌做成的模型,也说出了最为经典的一句表白——“我的生命线、事业线、爱情线,都是由你的名字组成的”,两人还约定以后一起学开飞机,开去英国看康桥。

港生独自在法国学习建筑,打工攒学费,风餐露宿,却是向来和韵文说“过得很好,有人煲汤给我喝”;韵文一心想攒齐钱去法国相聚,同时打5份工攒钱,但不得不照顾逐渐衰老体弱的父亲,从来不开口和父母提去法国的事。两人努力想要维持着等待相聚那一天,却在那时断时续的长途电话信号间,在天天辛苦疲惫的心情间,孤独寂寞,愈行愈远。好不容易攒齐钱打电话,却是信号不好,互相埋怨,韵文焦急地追问着“港生,你别不说话啊,不说话浪费钱啊”,也不是不爱了,只是背着太多枷锁,时间和距离让再浓烈的爱也淡如白开水,而身边陪伴的那位,也成了顺其自然的选择。

三、苦尽甘来的旧爱补偿

那是阶级跃迁的年代,拼搏多年两人最终都取得了现世标准的成功,西装革履,端庄优雅,回到香港,在高管们学习普通话的会议上相见。谈时代,聊同学,问好对方的另一半,终于最后问到了最关心的你,一曲try to remember,光影浮动,曾经的时光模糊又逐渐清晰。并非一开始就能毫无顾虑地延续旧情的,对另一半的愧疚拉扯着韵文,拨通电话,又匆匆挂掉。最终是港生提议一起去学开飞机,完成年少的梦想,而在大雨滂沱中,对彼此的渴望补偿让他们成为了偷情者。

想要把这些年的岁月补偿回来,于是港生和韵文精心布置着共同的房子,港生买回韵文寄信的邮筒,一封一封,把曾经寄出的信一一投递回去。

然而作为没有姓名的第三个人,韵文和港生的甜蜜也总是短暂的,秘密的,随时可能突然被打断,而孤独等待才是常态,每年的生日、情人节、圣诞节,两个人永远不能见面。两人约定拿到飞机驾照一起飞,那天也是韵文生日,而一如既往地,港生缺席着,于是韵文下定决心分手,独身去往康桥,看他们约定的康桥。

港生不管不顾地飞到英国来找韵文,疯狂地超车,在观光望远镜里不放过任何一个行人,终于没有错过。

这部电影偏怀旧的色调,配合着try to remember的主题音乐,显出一种沧桑的意味。许多台词都非常细腻动人,韵文提议分手时,港生赌气地回应着“希望你不会忘记,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那么开心,我都那么爱你”,而韵文的表白却是“希望你也记得,我们分开的日子,你不在我身边,我才是最爱你”,港生感受最多的是甜蜜相处的时光,韵文却烙印着辗转想念的日夜,简单的对比就可延伸两人背后的情绪形象,让人回味。

导演有意通过小儿女的言语反映着两代人的区别,韵文和港生的年代是闹革命的年代,为了一座遥远的小岛,手无寸铁的学生们可以游行示威,被打压判刑;而小儿女所处的年代,目之所及,全是售楼广告与学区房广告,像极了我们现在时代的样子。

好的作品,透过两个人可以看到时代下的无数人生,无奈的别离,奋进的拼搏,中年的失意,代代轮回,尽管是旧情也如此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