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转变是无扩散的相变,即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那么怎么就会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板条和针状呢?

显微镜下看到白的和黑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呈现白色和黑色两种颜色呢?

第1个回答  2023-07-03
马氏体转变确实是一种无扩散的相变,但它的形成过程涉及到一定的局部扩散和组织重构过程,这就导致了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板条状和针状的形貌。【点击了解产品详情】
在马氏体转变的过程中,过饱和的固溶体中有些区域发生了局部扩散,使得周围的α-Fe因碳浓度过高而无法稳定存在,于是这些区域就形成了马氏体晶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马氏体晶核会逐渐生长,并沿着特定的晶向扩展,最终形成典型的板条状和针状马氏体组织。
由于这个过程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所以我们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已经形成的马氏体组织,而不是形成马氏体的中间过程。而马氏体组织的形貌,正是由于局部扩散和组织重构所导致的。
马氏体转变是在低温下进行的一种转变。对于钢来说,此时不仅铁原子已不能扩散,就是碳原子也难以扩散。故马氏体转变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加热转变以及珠光体转变的特征。
购买显微镜,推荐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凭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多年销售产品的宝贵经验建立起一个技术力量雄厚、涵盖产品广泛的销售网络。服务范围涵盖大学、科研院所、机械、冶金、电力、石化、地质等行业。为了更及时地提供优化服务,公司在东北、华东、西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建立事业部。官网立即咨询zhaof1126
2011-09-09·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zhaof1126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采纳数:4555获赞数:17303曾任机械出版社中专焊接教材主编
向TA提问私信TA马氏体形态的描述,如板条状、针状等,它是金相学的一种习惯称呼(或者说是命名),其实严格的说,既不像板,也不像针。但是有了这种称谓,一提到针状马氏体或板条状马氏体,大家都知道它的样子。
至于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形状,主要原因是:一是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小,我们看到的实际是枝晶形状;再者,它是平面显示,因此看不到规则的图像。
至于为什么是黑白显示,主要是金相腐蚀的原因,耐腐蚀界面发白,不耐腐蚀的地方发黑(氧化较严重),另外,和光的折射也有关系。追问

马氏体和奥氏体不是具有同样的化学成分吗,奥氏体均匀化后得到的马氏体里的化学成分不应该也是均匀化,一致的吗。那怎么会有的耐腐蚀,有的不耐腐蚀。
如果发黑的地方是氧化了,那么我们看到的他的组织形态(板条或针状)只是他的氧化情况,又怎么会是实际的枝晶形状呢?

追答

首先,应该清楚,金属(钢)是多晶体,它是由树枝状晶体交互生长而成的,金相试样是平面研磨而制得的,你可以想象一颗大树在树冠部分取个剖面,截面应该是很不规则的,这就相当于金相剖面的样子,不过这种剖面是由一个一个的晶体组成的。虽然马氏体可以近似的看成单一组织(实际还有残余奥氏体),由于晶体晶向和晶面方向不同,对光的折射也不同,加之腐蚀的作用,反应在光学显微镜下,就是颜色深浅不一了。

追问

那么颜色的深浅反映的是树枝晶粒咯,可是我们一般腐蚀的金相是看到组织形貌或相的分布,又怎么是看到晶粒(并不是腐蚀晶界啊)。即使腐蚀的晶界,那也是原奥氏体的晶界啊。
而且晶体晶向和晶面方向对显微下颜色深浅应该不是最主要的吧,腐蚀的作用才是深浅的主要体现,不然也不用去腐蚀了。
我想会不会就是马氏体外残余奥氏体体现的是白色的。

追答

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我们看到的金相图,主要和腐蚀剂有关,不同的腐蚀剂,显示的组织形态差异是很大的。比如,你看晶粒使用的腐蚀剂和看钢的组织的金相腐蚀剂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金相显微镜下有时只能看到组织而看不到晶界。
所以,看金相组织,要必须有一个金相图谱,它就像一个标准,我们以它为参照,来分析金属的组织。金相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些我也说不好,但我知道,看金相图需依据图谱解释。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26
都是碳化物和Fe,只是位相不同,黑的里面碳含量多点
第3个回答  2011-09-29
把今年礼貌军没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