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做的再多,家族也终将衰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5


做父母的,总想着为孩子多准备几套房、多存一些钱,为孩子扫清未来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只希望孩子幸福、少吃一些苦、人生道路上能顺利一些。我们做这些对孩子真的有帮助吗?这么做对孩子真的好吗?让我们看看 历史 上那些大人物,为子孙留下土地千顷、房屋万间、金银无数,后世子孙就真的幸福了吗?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幼年时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宵经史子集。

戚继光乃名门之后

戚继光的六世祖名叫戚祥,曾任朱元璋亲兵,跟随朱元璋多年。洪武十四年(1381年),从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时阵亡。他的牺牲为自己的家族换来了世袭武职--明威将军,改变了家族的命运,从此他的子孙代代习武。

戚继光的父亲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1473年—1544年),字世显,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武艺高强、治军严明。


戚继光世袭的四品明威将军是多大的官

明朝正四品文武官职: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统兵1,120人,分为十个百户所。卫所编制体系和军屯构成了卫所制的主要特色。一般以5600人为1卫,设指挥使等官;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以1120人为1个千户所,设千户等官;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以112人为1个百户所,设百户等官;每百户辖两总旗,各50人,总旗下辖10小旗,每小旗10人。

戚继光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是正四品,主要负责“登州卫”辅助指挥,分掌训练和军纪工作,一个卫兵力约5600人,大致相当于现在我军一个旅的兵力。指挥佥事相当于现在大校军衔的旅级参谋或者作训科主任。

戚继光和他的父亲基本上从事一个“卫所”的辅助指挥工作,因为不是一把手,吃空额是没他俩的份了,按理说收入应该还可以,无奈戚景通死的早,令本就不富裕的武将之家雪上加霜,父亲死后,戚继光十几岁世袭明威将军,明朝有规定,将军外出必须乘坐马车,不得步行,估计是怕丢了朝廷的脸面吧,戚继光家里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买马车,因此戚继光不能随便外出,私塾也念不成了。

戚继光的祖上曾是朱元璋的亲兵,朱元璋赐世袭将军,但繁衍5代至戚继光父亲一代早已远离了明朝权力核心,到了戚继光早年竟落得贫破的地步,幸而有一个世袭公务员的机会,拯救了几乎沦为流民的戚继光,给孩子留什么都不如孩子自己争气,什么事业都不如体制内的一份工作有保障。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得益于周星驰喜剧《唐伯虎点秋香》,唐寅之名妇孺皆知,唐寅不但有才,祖上也是豪门出身。

唐寅祖上曾是皇亲国戚、名门望族

据唐伯虎的族亲后代清人唐仲冕的《六如居士全集序》记载:唐氏是以国名为姓氏。其始祖唐辉为前凉陵江将军,迁居晋昌。唐辉之曾孙唐瑶、唐谘皆为晋昌太守。唐谘之子唐揣,唐瑶之子唐褒皆封为晋昌公。唐褒的之孙唐俭跟随唐太宗起兵晋阳,封为莒国公,排名凌烟阁功臣第二十二位。

唐俭的后代或居晋昌郡,或居晋阳郡。唐俭的后代唐介在宋皇佑为侍御史,因直谏被贬至淮南。唐介的后代唐泰在明代为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之难。唐泰的后代分居在白下、桥李间。唐伯虎家族属于白下桥李间近支。

唐寅父:唐广德,商人出身,家境小康。参祝允明的《唐子畏墓志铭》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唐伯虎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进入府学读书。弘治十一年,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入京参加会试。弘治十二年,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如果不是科考舞弊案,唐伯虎将成为明朝连中三元的第三人。从此,唐伯虎丧失科场进取心,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晚年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病逝,时年五十四岁。

科场舞弊案后,徐经立下家训,徐家后人永世不参与科举考试,徐霞客是徐经的四世孙,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受制于祖训,闲着没事干,游历三山五岳,写下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唐寅家族屹立隋唐宋三朝不倒,名门望族,世所少见,而至明成化年间,后人唐广德(唐寅父)已没落为小商人。

李景隆,字九江,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人。明朝初期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

袭爵曹国公,奉旨出京练军,授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建文帝时期,参与削藩行动。靖难之役时,拜大将军,征讨燕王朱棣,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兵败失利,导致攻守形势逆转,坐罪夺职。靖难之役后期,作为朱棣内应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致使南京失守。因内应有功,明成祖时期,授李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增加岁禄,列于群臣之首。

永乐二年(1404年),受到连番弹劾,削爵圈禁,黯然去世。

李文忠,明朝开国功臣,论战功,位在徐达、常遇春之后,作为名将之后的李景隆,先后数败于朱棣,在靖难之役的危难关头,竟外通叛贼,打开了南京城门,导致南京城破,建文帝朱允炆生死不明,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帝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令将尸体喂狗。

像李景隆这样的废物和败类,你就是留给他一座黄金做的喜马拉雅山,也救不活他一世。幸亏李文忠死的早,不知道儿子李景隆的拙劣、卑鄙行径,李文忠家族基本上算是二世而亡了。


从北洋军阀到相声演员

冯巩,可能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只是在春晚中,一句”我想死你们了“,红遍全国,但其实冯巩的曾祖父就是被誉为”北洋三杰“的冯国璋。冯巩现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即使子孙争气,时逢乱世,也完全靠子孙们的造化,留什么都是没有用的。现在的冯巩重新进入体制内,混得风生水起,冯巩的崛起得益于冯国璋遗留下来的财富吗?就是冯国璋有这个心,也到不了冯巩爹手里啊,十年时期,恐怕早就被抄家了;冯巩的崛起得益于冯国璋留下来的人脉吗?看看冯巩就知道了,冯巩能将家族重新带上体制高峰,基本靠自己的能力和付出。

袁世凯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辛亥革命逼清帝溥仪退位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一生有九个妻妾,十多个儿子,子孙几十。在几十年的 历史 中,众多的后代流落漂泊,但也有几位成就了一番事业,而最出色的当属袁家骝,袁家骝是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毕业,美国国家科学实验室、普林斯顿大学,长期从事基础物理的研究,曾获美国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是一名杰出的大科学家。

袁世凯是当过皇帝的人,儿子多,但大多子孙泯然众人,也有杰出的,这种杰出和袁世凯关系不大。

最惨的可怕是刘备的后代子孙了,有意思的是刘备在 历史 也是织席贩履之辈,而他的第60代子孙刘畅竟然也是从事祖辈的工作,刘畅在成都开了家小公司,这小公司就是专门经营草鞋和凉席买卖的,兜兜转转刘备的子孙还是织席贩履之辈。

刘备给儿子刘禅留下了一片江山,我们看看刘禅之子的结局:

长子刘璿延熙元年被立为太子,蜀汉灭亡后在钟会叛乱中遇害。

次子刘瑶封安定王,死于永嘉之乱。

三子刘琮封西河王。蜀汉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四子刘瓒封新平王,死于永嘉之乱。

五子刘谌封北地王,蜀汉亡国当日自杀。

六子刘恂封新兴王,死于永嘉之乱。

七子刘虔封上党王,死于永嘉之乱。

刘备家族因为刘备创立的蜀汉政权惨遭灭顶之灾,永嘉之乱后,皇帝后裔的名头给刘备的子孙带来的必然不是福气,谁当政不是得而诛之,以免后患?刘备子孙不得不隐姓埋名,泯然众人。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 历史 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

目前李鸿章在世的后人大多漂泊定居于海外,比较有名的有四个人,其中李道增是李鸿章弟弟李鹤章的第五代孙,他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首任院长,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除了李道增是搞学术的,其他后人基本上都是经商的。最有实力的当属李昭庆(李鸿章最小的弟弟)的第四代孙: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

这三人都是亿万富翁,长期居住在海外,为人十分低调,号称李鸿章家族的三艘“航空母舰”。

但是这三人不是靠李鸿章起来的,毕竟年代久远,李鸿章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就算有家产转运海外,恐怕也早已败光了。李家昶和李家景当年带着200元来到香港,白手起家,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几十年的打拼,终于成为了香港有名的企业家。

李家曙跟那两位兄弟也差不多,创业初期埋头苦干,还在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开过铁矿,靠自己的努力,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

李氏家族自改宗以来绵延数百年,繁衍十几代,现在的李氏后裔遍布海内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望族。

老爹把项目交给儿子,搞得一团糟

我干活儿的工地,开发商老板是一个富二代,32岁。他父亲白手起家、身价过亿,手里有好几个房地产项目,为了扶植自己的儿子,他把这个项目交给富二代儿子管理,富二代接手三年以来,可以说乱的不能再乱,项目上的工程基本被富二代媳妇的娘家人包揽,公司里裙带关系错综复杂,投鼠忌器无法正常管理,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形势不错,项目竟然没有赚钱,而且富二代对公司财务、运营情况不知所措,项目基本陷入瘫痪。

这个富二代性格跟我有点像,才具一般优柔寡断、内向寡言贪恋美色,真的不适合在商界发展,这位公子混混 娱乐 圈、电竞圈、艺术圈我认为倒非常合适。就是不知道他爹给他留下的财富够他挥霍多久。

历史 就是一部延续数千年的家族兴衰史,上面的例子合在一起也不过沧海一粟,从 历史 的经验看,给后代留下财富,往往富不过三代,这应了老话;安排后代当官,不管是参加科考还是捐官买官,家族可保持六代以上的兴旺,这里说的家族兴旺不是说祖上曾有人做过首辅则世代入阁拜相,凡世代走上仕途的,相比农、工、商而言,基本处于 社会 的上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如果想让家族世代繁盛,延续个二三百年甚至两三个朝代,那就要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家族文化了。

至于如何建立长盛不衰的家族文化,作为一个濒临失业的人,我无心思考,但我知道一点,必须要多生孩子,孩子中有的平庸、有的纨绔,有的则胸怀大志、勤勉上进,后者正可接管家业,兴旺家族。

我们普通老百姓,自己节衣缩食,总想把自己的一切都留给孩子,房子买好、车子备好、媳妇娶好、工作找好,甚至孩子婚后的生活费都置办好了,看了上面的例子,这样做真的好吗?财富真的能给孩子保驾护航吗?现在基本都是一个孩子,孩子争气自然如虎添翼,孩子若注定平庸甚至是个败家子儿,就可能有害无益了。

但没有办法,时代所限,每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我们真的为孩子着想、为家族着想,就不应该将太多的财富直接留给孩子,而应该将孩子弄进体制内,混个一官半职,世世代代混体制,这是 历史 验证的为孩子好、兴盛家族的不二法门,这招尤其适合后辈平凡的情况,如果你的孩子很优秀,从商未尝不可,后代里面大凡有机会就弄进体制里面,政商相宜,万年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