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资本论的八大疑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资本论》全称: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本书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资本论》明确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运用科学抽象法进行研究,从而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但本书毕竟是200年前的经济理论著作,马克思本人也不是对经济活动了解不是那么透彻。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其经济理论似乎也有某些不健全的瑕疵漏洞。为发展和继承马克思唯物主义经济思想,统一思想认识,有必要将资本论中有些纰漏的概念或思想做一评述。其与资本论矛盾之处愿与道友商榷。

一只有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吗?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劳动,即改造自然物质的属性和状态,生产出各种使用价值,满足生活和生产中的人类需求。

而抽象劳动,马克思说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概念让我觉得这本身就太抽象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他还说,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或是这种形成价值的过程就是抽象劳动了。这种对于抽象劳动概念的解释在我看来是不严谨的,抽象式的概括。

说到抽象,我查了一下其概念。它是指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具体地说,抽象就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那么所谓的抽象劳动就我认为就是通过劳动对象的的目的,本质,属性来分析劳动,规划劳动实现结果的思维方法的行为方式。他本质上一种思维行为活动,运用到经济上满足消费需求也就是创造价值。

如企业家和作家的凝神思考过程。我们认为他们能够创造价值,就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思维行为创造了生产,销售的方法和思路,使得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他们的劳动使得工人所耗费的劳动能量和他们自己的行为损耗都能通过消费者购买或交换中得到补偿。那么,这个劳动行为过程在经济学中就认为是有价值的。即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那么具体劳动呢?我们看工人创造了使用价值,也凝结了劳动能量。没有劳动工人劳动量付出,使用价值无法依附于商品上,自然也无法满足需求,无法实现劳动交换过程。那实现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行为自然也创造了劳动交换的使用价值基础,也耗费了工人的工人劳动量。我认为他们的具体劳动也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价值,资本家也不会发工资啊!

简单说,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论点太绝对了。实际上只要是劳动,都可以创造价值。也都在创造使用价值。但需求是主观的,生产也存在盲目性的。当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使用价值 过程,也就无法实现价值补偿。这就是社会中存在的商品滞销和公司倒闭的现象。

我们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或两次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只不过劳动者的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也需要通过交换或销售来补偿劳动量损失和满足自身需求。这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

二劳动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吗?

【资本论》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分析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这是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将价值(形式)从众多发展概念中工作提取出来,作为抽象劳动社会内容的表达,作为一个规定总体,是为了重点显示范畴生产的整体性特征。

但将劳动的属性归纳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我觉得还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知道,马克思曾将劳动行为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是按照人类劳动的使用身体重点部位而划分的。也有按劳动学习程度性质而划分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按照劳动创造产品的方法而划分的。

马克思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劳动行为的分类中提取出来,认为这就是劳动行为的二个属性。这是不准确的。

如前一问题,我认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一样的劳动两个分类,他们都能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那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劳动行为的共同属性。

劳动的共同属性应该是劳动能量和劳动技术。没有这两个劳动的属性,劳动行为就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实现劳动价值交换。同样,没有劳动能量的劳动行为简直就是无力谈起。

人们改造客观自然界的活动,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需要。劳动技术和劳动能量自然也是劳动行为无法隐瞒的显著特征。而不是什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他们只是劳动范畴的分类。

而正确理解劳动技术的差异性,才会产生不同产品的劳动效率和劳动产量。而不同的劳动量下的劳动产品交换就可能产生贫富差距和剥削率。这就解释了资本论所说的按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商品的价值原理。这才是公平的劳动价值交换。

在社会劳动中,一个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越多,完成的工作量越多,或者用更少的时间创造同等的使用价值和完成同等的工作量,都表明其劳动效率高,节约了劳动价值。反之,劳动效率越低。这种产出的成果,也可以换算为价值形态则越大。如效率越多,生产越多,市场总价值便越多,相应的单位产品价值越便宜,消费者更容易购买。

最后总结,劳动的方式,具体劳动或体力劳动决定了商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劳动的属性,劳动技术和劳动能量才决定商品价值的量化和权重。

三  用使用价值这一名词来解释商品属性是否正确?使用价值是否是商品价值的一种属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商品的属性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其中对于使用价值的解释是物的可使用性,可满足人类社会性需求。但对于其概念名称我深觉不妥。使用价值这个名称自出道以来很多人与价值相混淆。有说商品价值即使用价值,有说商品使用价值即效用的。曲解混淆马克思理论,不能使马克思理论通俗易懂,名词概念是一问题。

资本论是秉持马克思客观辩证的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来阐述商品的本质和特性。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可使用性是指商品在流通交换领域中具有可满足人类需求的社会评价。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功能范围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内在属性。这个概念内容我认为符合马克思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这使我想起了中国中药中的功效理论。众所周知,中药的功效是指中药自身所具有的属性功能范围和施治人体所产生的治疗效果。这是客观公认的。同理,人类劳动的大多商品也具有功效的属性。即商品自身属性功能能够满足人类需求质量,并对使用效果产生满足序数的评估。。

商品的功能首先来自世界万物资源的属性。其特有的属性不以人类好恶而改变,人类只能不断发现其功能,性质和使用范围。人类可以用物理化学方法等方法改变物品内质,改变物资属性。从而使物资通过劳动创造成满足人类需求的社会商品。但如果人类劳动不改变内质,功效是不会改变的。这充分说明了商品的功效是客观的内在的物质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称谓功效,以便与价值分开理解,不易混淆。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功效,不同的功效是由物品本身具有的自然特性状态和使用人不同需求而产生效果的。药品如此,商品亦是如此发展而来的。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特性和状态,经人类意识发现和劳动创造,可满足多种需求和目的。因而商品便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如根据水的功能和状态,我们可以用它浇花,洗澡,解渴,也可以降温和保鲜;同样是牛,我们根据牛的力气和可驯服性,我们让他耕田、拉车;根据牛的肉质产生了牛的可食用途……

一般说来,人类是根据商品的某种性质和状态能够满足某种需求来赋予商品某种使用功效的,也可以根据人类需求来寻找和发展商品新的用途和方法。如我们需要像鸟一样飞的高速物质带着我们远航,于是我们根据物质性质创造了飞机。这说明功效可根据意识发现商品特性而产生新的功效的,他们有相附相存的关系。如临床发现,阿司匹林不仅可以消炎解热,还可以外用皮肤病,冠心病等。这说明,商品的功效是因商品具有客观属性和状态而客观存在,并因需求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功能和方法。需求消失,商品功能和用途依然客观存在,他不会消失,只是需求消失变化了。比如毒药我们不常用它,需求消失,但不代表毒药没有功效。

使用价值是商品中的一个属性,但不是商品价值的属性。如果我们用功效来解释使用价值,那么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所有商品的有用性都可用功效来表达,但商品的使用价值却不能表达所有商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自有其二重性。他们应该是劳动价值和市场价值。本质上说,就是劳动创造了劳动价值,交换产生了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本应该等于劳动价值。但由于信息技术等不平等的差异,自然产生了剩余价值。但这些价值和使用价值并无关系。使用价值的概念名词用功效代替更为清晰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