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张氏及翰林院史料荟萃 前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平原张辛张氏是平原县一宗大家族,曾出现多位治国文臣武将,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这些史料,平原旧志、张氏族谱均有简要记载,也有诸多资料散见史书和民间,是我县劳动人民繁衍生息、文明进步结晶的一部分。张广峰、张谦谊二先生,为古为今用,传承人文历史,策划出版《平原张氏及翰林院史料荟萃》一书,笔者应邀辑录史料,在即将付梓之际,将该书内容概述于卷首。

        张氏祖世

        张氏祖籍济南王舍人庄,又称王十庄。“济南王十庄之张,素称大宗。几世而上,有为御史、为知县者,名字俱无考。再降,讳善,从平原人学,遂家平原”(见张氏二支七世张敬墓志铭)。“最著者讳谦祖也,鲁为直指使(朝廷特派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亦莫有能指之者。直指之后,有作县令者汜,国朝连坐之罪,惧而蹈河、并县治。讳某之名失传。至今,子孙奉祀者,但题其主曰:‘故祖张知县’云,实讳善之父也,父亡祭。永乐时,年十六,携母姜氏,间关归原,距县十五里宫庄居焉。以此观之,张氏失传,年代之久,约与卦运崛起相辽迍(zhn,注:困顿不得志)矣”(见张氏长支七世岱麓墓志铭)。永乐年间,张善自宫庄迁来张辛今地,当时此地只有孙姓、王姓几户人家,还没村名,张家人口兴旺,得名张家庄。后来,张姓部分人家析出,靠近原庄东首建筑宅房,逐渐形成新村,并得名张新村,原张家庄随之易名张家老庄。再后,演变为东、西张新庄,今合称张辛村。乾隆五十六年(1791)张牧村重刻《张氏族谱》,尊善为始迁祖,清平进士刘湄为序,留下“世系之外不旁及,始迁祖而上不远追”的祖制;又经道光二十三年,1843)续刻、光绪十八年(1892)三刻,形成一套六册珍贵的家族史料保存至今。广峰、谦谊二君历经十几年的努力,续修族谱、重印旧谱,以为永永无虞之计。

        张氏家族功名人物  

        《张氏族谱》记载:进士5人。一、张国柱,字维桢,号宁宇。张氏八世。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进士,官至陕西右布政使(从二品)。二、张完臣,字清岳,号良哉。国柱子。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进士。国子监助教。,候补主事。三、张自涵,张氏十世。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举人,六年已丑(1649)进士,迁安知县,历升刑部郎中,宁武兵备道、河南分守道,终贵州安平道副使(从四品),崇祀乡贤、河南名宦祠。四、张予介,字济和。张氏十二世。乾隆元年丙辰(1736)进士,任新阳知县;五、张曾羽,字叔举。张氏十三世。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进士,内补光禄寺少卿,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

        举人16名。其中文举13名:张尊周,张氏六世。明万历十三年乙酉经魁;张烶,字岱麓,张氏七世。武陟知县。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山东乡试第三名经魁,答卷四篇,载《明代史籍汇刊》。张敬,七世,隆庆元年丁卯经魁,官至刑部贵州司郎中(正五品);张铨,九世,康熙十一年壬子经魁,候选知县;张拭,十世,清康熙十四年乙卯举人,内阁中书舍人;张方晋(1672—1727),十一世,康熙三十二年癸酉举人,山西长子县知县。张楙枚,十一世,康熙五十三年丙午举人,广西贵县知县,升任西城兵马司指挥;张予治,十二世,乾隆二十四年己卯举人,陕西肤施县知县;张予定,十二世,乾隆三十六年辛卯解元(乡试第一名),河南温县知县;张寿昌,十四世,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举人,选单县训导;张灏,十五世,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经魁(乡试前五名),家贫以授徒终其身。张承寯,十四世,乾隆六年辛酉举人,拣选知县。民国《续修平原县志》增加一名举人张予宣(《张氏族谱》记作优贡)。清代《平原县志》记载:“四世甲科坊,为进士、布政使张国柱;子,进士、主事完臣;孙,举人,内阁中书,拭;曾孙,举人、知县方晋立”。

.        武举3名:张援,十世,康熙十七年戊午武举,候选卫千总;张楙棨,十一世,康熙十一年壬子武举;张露沾,十六世,道光二年壬午科武举,南昌卫领运千总守备衔,敕封武略骑尉(正六品)。

        贡生63名。其中:恩贡2名、拔贡5名、副贡1名、岁贡25名、优贡1名。张德贲,字文若,张敬孙,清顺治丙戌(1646)岁贡生。江南繁昌县知县,调江西进贤县知县。清初东门外有士味园,文若先生之别墅。张德谦,贡生,顺治十年任仁化知县,皇帝敕命“奉天诰命”保存至今。张方佳,雍正己酉(雍正七年,1729)拔贡,湖南城步县知县。祖荫仕宦5名:张敟,字建六(张牧村次孙)。贡生。云南楚雄府知府(正五品),署昭通府知府,广东肇罗道(正四品),赏戴花翎,钦加三品衔,诰授通议大夫;张璥,字衡甫,号问珊,一号牧孙。贡生。历任刑部陕西司员外郎,广东司行走,坐办福建司事,兼督捕司减等处、督催所司务厅赎锾处,总办秋审处;钦差仓场、户部监督,海运北新禄米本裕等仓监督;浙江温州府知府,赏戴花翎;署金华府知府,钦命甘肃平庆泾盐法驿传兵备道;钦派办理山东省西北一带团练事宜,盐运使司盐运使,钦加二品衔,诰授资政大夫,晋授荣禄大夫;张惠承,字子霖,号晦岩(敟子)。直隶候补知县,署新乐县知县,直隶州用,钦加运同衔,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张锡承,光绪年《张氏族谱》记作:元绶,字子若,号讷庵(璥子),贡生,太常寺典簿,光禄寺署正,钦加盐运使司盐运司衔,诰授中宪大夫。另有例贡1人,附贡3名,廪贡2名,增贡1名,贡生7名。又民国《续修平原县志·选举志》,增加拔贡张国珍1名,族谱缺;宣统年《例叙》贡生张翔、张维圻、张敷等14名,族谱缺。

        武职3名:张德垣,敬孙,字贞甫。崇祯末,以生员守城有功,授临清营参将(正三品)。张霈沾,字润皋。武生,抚标左营千总,历保守备(正五品)、都司衔,赏戴花翎。张公举,字钧一。武生,归标城守左营,举乡饮大宾。    

        总计,明清两代功名人物87名。七品以上官衔及军功46名。清代进士清平刘湄在乾隆《张氏族谱·序》中称:“平原张为吾东望族,庠序中几半,一邑举甲乙榜者,自前明至今亦累累不绝。”

        循良张翰林道光帝的启蒙老师

        张曾羽(1741—1825),号牧村。生于乾隆六年三月初三日。乾隆乙酉(乾隆三十年,1765)优贡。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甲辰(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44岁,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兼办院事,历任重要职司,人称张翰林。“乾隆五十三年(1788)、五十九年(1794)、六十年(1795),分别担任陕西、贵州乡试副主考、云南乡试正考官”(见《三台体四首,赠张春坊牧村》注)。嘉庆元年(1796),在尚书房行走,授课于上书房,当过道光帝童年的老师。容止庄严,进止威仪,“渐进愈高而不为无困,古来自有此等贤人为天子之师友;不宵禄位者陆玮者,具一言一动,进止威仪,皆足为天下万世法”(张完臣《周易滴露集》)。

         嘉庆二年九月,由翰林院检讨升左春坊左赞善(从六品),十二月,内升右春坊右中允。三年(1798)二月,内大考三等,降补检讨。四年(1799)正月,内派本衙门办事。五年(1800)二月,内充文渊阁校理;六月,发往河南,以道府用,补怀庆府知府,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阳市。嘉庆十七年(1812),补授河南粮储盐法道(正四品)。曾荣获嘉庆帝召见四次,道光元年(1821)十月,内补光禄寺卿(从三品),休致,年81岁。他在《奏为奉旨回任谢恩事》奏折一文中介绍了自己的从政简历。

                 武陟知县张烶耻于剥民拂袖归

        张氏七世张烶,字岱麓,博学工文。明嘉靖壬子(1552)山东乡试第三名,经魁。明代科举,分五经(《礼记》《春秋》《诗经》《书经》《易经》)取士,每经有选一人曰之经魁。嘉靖壬子山东乡试第一场“易经”目《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一题的考试中,烶的答卷有幸一经中魁。“动静”句摘自《易·艮》,意思是,该静止的时候,必须要静止;该行动的时候,必须要行动。不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掌握好时机,这样做事就会顺利。同时,在第一场“四书”《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第二场“论”《至诚赞天地之化育》;第三场“策”第一问《孔子万代仁义礼乐宗主》等三场考试中均取得好成绩,共四篇答卷选录《明代史籍汇刊》一书,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县最好的答卷。“子路”句意思是,子路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这段文字摘自《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为乡试第一场“四书”的试题。今天重读截取四书、五经警句名句为题的论文,对当今学者仍有新的启迪。

         张烶任河南武陟知县,遇灾荒年,税赋难收,盖念救荒,先薄征,“居官历俸年半余,止领俸银四十两……后余俱未领,未究,拂袖空归(摘自《张岱麓墓志铭》)。在封建社会,政治腐败、贪官污吏频出,导致了“当官发财”思想的产生、流传和积淀。但张烶为官一年半余,为政清廉,重民情,耻剥民,未领半年多的俸禄,拂袖而归,这是极为少见的。归里后,著书,讲易,以明道为己任,学者称他为“东麓先生”。

                       温县知县张予定罢官归里

           张予定(1743—1817),字汝安,号云樵,平原张氏十二世。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拔贡,三十六年辛卯(1771)山东乡试第一名(解元),官河南温县知县。因承缉窃贼拒捕案件,四参限满,赃贼无获,部议降一级调用,尚未赴部候补,致仕归里,时年55岁。张予定的叔伯外孙女秋岩(齐河县人,名郝答)《贺外叔祖张汝安先生致仕归里》诗曰:“不为虚名羁却身,忙从宦海觅归津。清风一枕南窗卧,的是羲皇以上人。”

        邱县刘大观,乾隆四十二年拔贡,官至山西河东兵备道、署山西布政使。嘉庆十五年春,以劾奏前山西巡抚初彭龄而革职,翌年退居河南怀庆府城,后以内兄张牧村荐,掌覃怀书院将二十一载。刘大观继配张予定女,喜结良缘;刘大观与张牧村的关系,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刘大观著有《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文集》四卷,其中诸多诗文涉及平原张氏,对于刘大观研究,而且对于平原张氏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今河北邱县文联邵福亮主席搜集诸多与平原张氏有关的资料,辑成平原张氏文稿,发来平原。细读王苏《张牧村检讨六十双寿序》、王偁《平原吊张观察牧村》两篇古文,可知张牧村的生卒时间;王祖昌《热肠得民易冷面事人难——刘大观与平原张氏述略》一文,详细介绍了刘大观与平原张氏历久弥新的关系;多篇鲜见史料,有待深入研究。邱县来文极具史料价值,为本书增色不少。

                   张氏家族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两代有20多名学者,出书25部30余卷。张完臣著《周易滴露集》一书、四卷,《四库书目提要》记述:“是书皆训释文句,不及象数。大旨取朱子《本义》为主,而附益以诸家之说,于吴琏《订疑》、蔡清《蒙引》、姚舜牧《疑问》所引尤多,间亦附以己意。所注仅上、下两《经》,而无《系辞》,以下盖用程子本也”。是研究易学的重要史料。张完臣传世墨宝《岁暮感怀》扇面,2011年,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出8万多元高价,今不知何人收藏。

        张氏家族多诗人。明朝刑部郎中张敬平原八景诗(八首),《云凝古渡》诗曰:“列帝争传巡幸过,八龙飞驾五云多。当时玉跸三停驻,紫气犹能结绿莎”(明朝《平原县志·诗文》)。康熙甲子(1684)冬十月六日,恭遇圣驾东巡经过平原,幸东关生员杜永祥宅,进膳毕。永祥率四子,俱诸生 ,叩奏履历。上奖曰:‘福寿双全’后,永祥寿九十有四。 赐炙肉、酥饼各四盘。更问:‘有生员否?’遂传廪生张琦至,命讲《中庸·予怀明德》一节,毕,天颜甚悦,奖谕再三。琦共纪四章以志《不朽》诗曰:“六龙东幸上元年,驻跸鄃城十月天。供顿无烦闾左力,行厨尽用大官钱。欢迎鹤发遮驰道,遥见霓旌绕瑞烟。自分腐儒甘牖下,谁知得近至尊前。”              

        张氏家族的文化遗产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情资料和人文信息。这部书的出版,挖掘历史资料,弘扬中华文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积极意义。本书正编有人物篇、翰林院、文学一、文学二、文物杂志等五部分。其中笔者辑录历史资料之大部,12.2万字;文学二,为河北邱县文联邵主席来文,6.2万字。附录现代人文25篇。全书21.1万字。

        张谦谊通审文稿,对张氏功名人物与族谱校对无误。山东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山东福洋生物制造工程研究院院长张雷达解囊资助,顺利出版。由于水平有限,疏漏谬误,在所难免,望读者予以指正。  

           (原载:2020年7月 张谦谊主编《平原张氏及翰林院史料荟萃》;特邀编辑王玉杰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