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韩愈怎么写??

徐超韩语怎么写????

第1个回答  2007-07-24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
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
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
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
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
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
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耕耘三摩帝 树蕙复滋兰

2006-12-17 21:03:48

大中小

观徐超先生的书法作品,于款处常落有“三摩帝书屋”数语。或问:“斋号三摩帝,何意也?”先生往往笑而不答。再问,便笑道:“文字、训诂、书法文化是我的三亩地,教学、科研、写字也是三亩地,读书、著文、写字也是三亩地,总之就是三亩地罢了,贫下中农啊,自给自足啊,农家乐啊。”这自然是先生自谦而给出的一种幽默通俗的解释。佛家《楞严经》有云:“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帝)。”则“三摩帝”实乃梵语音译,亦作“三摩提”、“三昧”,意为“定”、“正定”,即胸无杂念、心神平静之意。徐超先生以“三摩帝”为斋号,意旨鲜明、幽默风趣而寓意深刻。徐超先生从事书法创作和教育三十余年来,书艺精进,桃李满园。至今日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奖项“兰亭奖”评选落幕,先生荣膺该奖教育奖二等奖,可谓名至实归。询及先生获奖感受,先生却处之淡然,“算是对我们山大几代学人所开创、传承的书学传统和学科建设的肯定吧。”淡淡一句话,显示出学者书家的谦守风范。

徐超先生字逾之,1945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196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除了在文字训诂学方面受到陆宗达先生等体现的章、黄学术影响外,还非常幸运地受到启功先生学术和书法的很大影响;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师从殷孟伦、殷焕先教授攻读汉语史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并于书法方面得蒋维崧先生指教。1981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其间曾一度兼任中文系副主任之职,后辞去行政工作,专攻学术科研。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字训诂与书法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学术委员、山东省书协第五届顾问。

1993年,徐超教授获准招收训诂学硕士研究生。1996年,转至文字学(含书法学)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准在此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同他所敬仰的启功、蒋维崧两位老师一样,学者和书家的双重身份在其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沟通和融合:先以传统博大的语言文字之学切入门径,打通学术与艺术的关口,再以审美灵动的书法作品来展现文人书法的无穷意蕴,启、蒋二先生所开创的“以学驭书”的书学思想在徐超教授那里得以彰显和传承。因为具有深厚的古文字学修养,他对古文字的笔势、笔顺、笔意等都有精确的理解。加上对笔墨精深的理解力和把握力,不但使古籀重辉,而且付与后代书法的艺术因子,使之更富时代气息。他精研汉字的演变历史,对字体、书体的把握能超越古人的理解和时贤所论,故往往能与新发掘的书法史迹冥合。近十余年来,他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书法,为书法创作提供借鉴,开创了古文字书法学的新领域;同时,又从书法的角度研究文字,在文字学研究领域探索书法文字学的途路。他在两个新园地上的开辟和耕耘,给中国文字学和书法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3年,徐超教授应邀出席“启功先生书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他具体阐述了他对书法学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思考意见,得到了启功先生等与会专家的赞同。徐超教授指出,如果没有健全的书法学学科和学术体系,研究者又缺乏较为广博而精深的多学科学识修养,显然难以介入书法学研究;如果仅仅有上述学识修养却没有认识和表现书法的基本修养——如书体书风知识、技法理论及其实践等等,也往往难以胜任书法学研究。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文字学、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古典文学等相关传统文化为根基,来展开对书法艺术、书法文化进行研究这样的新型书法学学科体系,以培养造就一批既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具备扎实的艺术素养的高层次书法人才队伍。应该说,徐超教授的这些学科建设理念,不仅适应了当今“书法热”和书法学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客观需要,也符合了当前学科交融状态下“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的发展实际,对当今的书法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指导意义。

山东大学有着悠久的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历史积淀。早在上个世纪,蒋维崧等许多著名学者就以书法篆刻艺术蜚声海内。在他们的影响下,山东大学形成了以文史研究为基础的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浓厚风气。198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增设了“文字学(含书法)”研究方向,蒋维崧教授是首任导师。在这个方向招收硕士生,是山东大学的首创,在当时绝无仅有。从1996年起,徐超教授由训诂学方向转至此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生,并于2001年获准在此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生。2002年,蒋维崧教授又以特聘教授的身份在此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生,更为此方向树立了一面旗帜。2003年,学校经过研究,决定成立“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由徐超教授任中心主任,并于翌年将硕博招生的研究方向改称为“文字训诂与书法文化”。对此,徐超教授曾经这样解释:“文字训诂学与书法学本来就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历代书法和书法学文本都是用汉语汉字写成的,要研究古代文字、碑帖、书史、书论资料等,自然离不开文字训诂学。此外,从历史和现状看,深厚的文字训诂学等国学修养对书家、书法、书界和书法学科而言,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历来的文字学研究,一般都不重视书写和书法的因素;而书法家队伍中又很少有人关注和重视文字学的研究。在强调学科渗透、学科交融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有责任承担起建立这个边缘学科的任务。”

在提出书法学应该与文字训诂学等“纯学术”结合的口号之后,徐超教授并没有将书法的教育对象仅仅定位在知识精英阶层,而是开创了高层次与低层次书法教育、专业与业余书法教育相结合的新思路。他首先为在校的硕博研究生开设了文字学专题研究、历代书论导读、书法文化学、书法技法研究等十余门课程,辅导学生们进行高层次的正规书法专业学习和研究,现已毕业硕士20人、博士3人,另有3名硕士生、8名博士生和1名博士后在读。还分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山东省书协培训中心、山东省老年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单位的本专科生、留学生和进修生多次讲授书法技法、书法与传统文化、文字学等课程。2004年,徐超教授与北师大秦永龙教授合著的《书法全国通用书画等级考核教程》又先后经中国文联和文化部相关权威部门审定通过出版,成为全国书画等级考试的通用教材。同年10月,由山东大学和山东省书协合作举办的“文字训诂与书法文化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开课,开始对省内书法界的业务骨干为期两年的书法学相关课程的培训,徐超教授担任教授专家组的主要负责人,为提升山东书法界同仁的文化品位付出了心血。2005年,他和郑训佐教授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书法》和《篆刻》分册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出版发行。或许在这讲求虚名实利的社会里,徐超教授会舍得时间给普通的书法爱好者、甚至中学生编写一本书法教材,会让一些人不能理解。然而,“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大学者编小教材,其实正是徐超先生以学养师德来滋养辉映书法艺术的典型例证。徐超教授的学术团队正是以其“人格、学识和理论滋养书品”的书法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在全国高等书法教育界独树一帜。

韩愈有云:“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有深厚扎实的语言文字学基础为根基,徐超教授在文字书法学科研和教学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承担完成了《山东出土青铜器铭文书法研究》、《山东书法文献研究》、《历代书法论著汇释》等多个省级科研项目,有十余项科研成果受到奖励表彰。2001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并先后受邀赴日本、韩国进行书法交流。他倾十年之力所著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一书,由国学大师徐复先生作序,与陆侃如、冯沅君、王仲荦等著名学者的著作一起列入山东大学最高学术著作系列——“山东大学文史书系”首辑出版。不久,该书繁体字版版权又被台湾五南图书有限公司购买出版,在世界华人地区发行。此书出版十年以来,所获各类学术成果奖励多达八项,加印也有八次之多,受到学界好评。

有君子之德,是以有君子之学,是以有君子之艺。这正是启功、蒋维崧等老一辈学者书家走过的道路。徐超先生正沿着这条路坚实地走下去。
第2个回答  2007-07-25
哈哈,你和我朋友同名,我打不出韩语,给发音吧。sao cu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