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家是什么说课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11-24
现在的孩子被爱保包围着,是浸泡在父母的宠爱、爷爷奶奶的溺爱中长大的。他们天经地义地享受着被爱的幸福,他们懂得去爱吗?他们能理解家是什么吗?他们能理解“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吗?这是我在教学《16、家是什么》前的担心。
  《家是什么》是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它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第一个故事叙述的是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富翁,他虽然有别墅,但没有家。第二个故事叙述的是卢旺达的热拉尔一家原有40人,战乱后他只找到5岁的女儿,但他觉得又有家了。文章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了家的内涵。
  为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为他们的情感体会做铺垫,教学时我就从课题《家是什么》入手,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家是什么,然后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揭示家的含义的句子,也就是文章最后一节内容,以此作为理解课文的抓手展开教学。在学生读通这段话后进行质疑,根据学生的疑惑展开教学。从理解“竹篱茅舍”、“高堂华屋”的意思,到抓住三个“有时在”,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男女生读、老师引读等反复朗读,从而知道家可以在高堂华屋,可以在竹篱茅舍,更可以在无家可归的人群里。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家是什么”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第一个故事中富翁把家说成是“我的房子”。 “有房不一定有家”,这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是不同的,是课文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填空:1)虽然富翁住的是别墅,但他没有(),更没有(),所以富翁有房无家。2)当富翁高兴时,没有家人和他();当他()时,没有家人(),所以富翁把家说成是“我的房子”。学生可以根据句子的难易选择一句进行想象,把富翁有房无家的原因进行补充,同时深化了对“有房不一定有家”的深奥道理的认识。
  “悲喜交集”一词的理解是课文第4节的难点,三年级的小朋友是较难体会的。在教学中我出示“当热拉尔冒着生命危险辗转数地,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时,不禁悲喜交集,悲的是(),喜的是(),他终于又有家了”,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悲喜交集”。最后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①初读(感知性读)②研读(理解性读)③品读(情感性读)中体会到“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通过逐层铺垫,学生理解了“家”是充满亲情的地方。此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父母对自己的爱,来说一说“家是什么”。学生因有了之前对“家”的理解内化,言语中都流露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