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赏苏州桥的阅读答案 【题目:阅读全文,说说苏州桥有何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11-20
《苏州园林》练习题
〔基础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轩榭( )重峦( ) 叠嶂( ) 丘壑( )嶙峋( )( )
池沼( )斟酌( )镂空( )蔷薇( )着眼( )称心( )
2、用•标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在下面的横线上。
玲珑 自出新裁 标本 鉴赏 珠光宝气 因地治宜
琢摩 重峦叠嶂 败笔 雷同 俯抑生姿 任其自然

3、选词填空:
(1)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玩赏 欣赏 鉴赏 观赏)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而不仅是( )。(技术 艺术)
(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 )画,不是( )画。(美术 图案)
(4)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依赖 依靠 依傍)
(5)游览者必然也不会( )另外一点(忽略 忽视),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 )美。(图画 图案)
(6)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 )的感觉。(闲适 舒适)
4、按照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假如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 。
(2)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阅历: 。
(3)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的照片。斟酌: 。
(4)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也别具匠心。 。
5、阅读下面的诗句,想想它写的是苏州园林的何种景致。
(一)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答:
(二)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答:
6、下面句子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B、舞蹈家杨丽萍精心打造的舞剧《云南印象》,融民族风情和舞蹈艺术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
C、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D、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7、下列一段话中画线的四句话,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主题班会一开始,(A)林非就首先第一个上台发言。他说:“(B)我语文不好的原因是课余时间没有阅读课外书的结果。我决心向张红学习,(C)每天课外阅读量至少在2000字以上,争取天天写读书体会……”(D)林非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8、依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赋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丁东,在他听来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和谐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最好的图画; , 。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看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语段阅读〕
(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茎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 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
2.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3.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 )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
答:
(二)
(1)一条高低曲折的长廊,中间用同样一条高低曲折的花墙隔起来,就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廊,这便是复廊。(2)沧浪亭整个园子,就环抱在这个长长的优美的复廊里。(3)复廊的外廊,紧贴园外的碧水河塘。你从外廊走,仿佛你并不在园里,而是在园外青葱翠色的田郊野外漫步。(4)但是,转过脸,你从花墙向里面看,却隐隐地看到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飘曳,另有一番风味。(5)如果从内廊走,你可以尽情欣赏园内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飞檐凌空的厅屋等建筑艺术。(6)但转过脸,从花墙透窗外,园外的风光却又飞快地进入你的眼帘。(7)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奇妙处。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3.用“//"划分层次:(1)(2)(3)(4)(5)(6)(7),并指出结构形式(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4.选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由概括到具体 B.由整体到部分 C.由原因到结果 D.由特点到用途
E.由远到近 F..由外到内
5,“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摇曳”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三)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
①石笋参差:
②石桥俨然:
(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 。
(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 。
(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 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 、 、 、 。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 、夏之 、秋之 、冬之 。(各填一字)
(6)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7)说明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本文多用 的语言来说明。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谈谈其语言运用的妙处。
〔表达交流〕
1、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2、收集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包括从建筑学、介绍园林历史、导游、游客等角度介绍的说明文以及写景、抒情的游记。组织一次以“苏州园林大家谈”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提示:可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上网搜寻。
〔语文百草园〕
苏州园林知识小卡片
1、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苏州古典园林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第1、2、3、4、5条,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中国四大名园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
3、现存苏州最大的私家园林是明代的拙政园,占地78亩。拙政园的命名,有什么寓意呢?明代御史王献臣因中年解官归里,仕途失意,所以借用西晋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文,取“拙政”两字命园,实寓自我解嘲,超然物外之意。
4、苏州园林中,往往在壁面上镶嵌大镜,它的妙用:游人在镜中可以清晰地观赏到对面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无形中扩大了视觉空间,使园景显得更加丰富深邃。这种利用明镜借景的方法,也是苏州园林中常用的艺术手段。
5、汉字中与“园”含义相近的六字:囿、圃、苑、院、庭、墅。
6、山、水、花木、建筑,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物质要素。
7、苏州园林中的家具陈设品种丰富,式样繁多,大致可分为六大类:桌案、凳椅、几架、床榻、橱柜、屏座。
8、苏州四大古典园林按时间顺序排列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略 2、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琢磨 俯仰生姿 3、鉴赏 艺术、技术 图案、美术 依傍 忽略 图画 闲适 4、(1)标本:样本,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的地位,价值。(2)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3)斟酌:考虑事情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4)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5、(一)假山,(二)“荷叶”或“鱼戏莲叶图”6、A 7、D 8、青山绿水 在他读来是大自然书写的美妙绝伦的山水诗
〔语段阅读〕
(一)、1.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 3.C 4.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二)、1.复廊 2.高低曲折,优美奇妙。3.(1)(2)//(3)(4)(5)(6)//(7) C 4.B、F 5.描写
(三)、(1)①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②形容齐整。(2)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3)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4)空间 步入 绕过 转过 步下 (5)趣 凉 爽 寒 (6)总——分 (7)生动 略

芦花荡练习题

一、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填l字)。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 )了一( ),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 ( )( )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 ( )着船尾,跟着( )了几步,才又拼命往前( )了一把。

2.根据句子提供的语境,续写一句话。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____________________。她们长大成人了。

3.学习文中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肖像的写法,仿照例句用两三句话写一个人物的外貌。

例句: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二、课内精读

(一)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

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1.文段中最能反映老头子心理感受的短语是:__________。

2.老头子此时此刻是何种心情?

3.找出选文中的一处环境描写,并说说它所起的作用。

(二)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2.找出最令你激动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归纳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

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三、课外选读

团防队长点燃了枯芦苇。在大风中,枯芦苇立刻烧得噼哩啪啦响起来。

德珍嫂急得额上沁出几粒汗珠。

贺龙笑笑,看看德珍嫂着急的样子,说:“转舵,往湖心里划!”

德珍嫂担心地说:“湖心里浪更大!”

贺龙微笑着:“不要紧。①我就是爱风浪!不冒风险,哪能干革命!我还想把洪湖看个够哩!”

湖中间,浓雾漾潆,巨浪飞卷。德珍嫂看看那一排排恶浪,担心贺龙受吓,提心吊胆。她犹豫片刻,看见芦苇越烧越厉害,只得拨转船头,迎着狂风恶浪,直朝湖心划去。火舌舔着恶浪,在浪尖上扫来扫去。岸上的敌人对着小船砰砰地乱放枪。子弹落在小船后面的水里,只听见噗、噗、噗地响声。小船像一支利箭,立刻隐没在浓雾里,摆脱了敌人,直朝湖心划去。

小船在狂浪里颠簸,德珍嫂提心吊胆。贺龙激动地站起来,笑着说:“德珍嫂,我来

掌舵!”

德珍嫂没有想到这时贺龙要掌舵,猛地楞住,说:“这舵不好掌呵!”

“放心!”贺龙笑道,“②我来洪湖,就是要学会在风浪里掌舵的嘛!”

贺龙说着,钻出船舱,几步跨到德珍嫂身边,接过舵把。德珍嫂只得把舵把给他,自己划腰桨。小张也到船头去举起了长竹篙,遇到浅水处,帮助撑船。

小船稳稳当当地破浪前进。一排排狂浪迎着船头扑来,在船头飞卷起丈把高的浪花,发出哗啦哗啦的巨响。

(犁夫)

1.理解画横线两句话的含义。

2.文段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找出描写各自神态的词语。

3.根据文段内容,说说贺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思考探究

4.有人认为文章中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时大意,以致使大菱受伤,这样写不符合英雄的性格和行为,是文中的一处败笔,你认为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20
又高又大
第3个回答  2011-11-21
充满诗情画意,饱经风霜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