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2-24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在曹丞相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后世有很多人为了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诈,心胸狭隘的小人,但我还是认为曹操是一位具有海一样宽阔胸怀的魅力大叔。口说无凭,下面列举一些曹丞相的光辉事迹。

重用主簿陈琳

官渡之战爆发之前,陈琳为袁绍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文中不但对曹操进行了深刻的人身攻击,而且也将曹操十八代祖宗问候了个遍。谁也没想到官渡之战曹操能大败袁绍,陈琳也落入了曹操之手。曹操质问陈琳,骂我也就算了,为什么连我的祖父和父亲也不放过?陈琳仅回答了一句话,我也是迫不得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换做其他主公,下一句一定是“推出去,斩了。”可曹操没有这样做。他爱惜陈琳的才华,不但没有杀陈琳,还封他为司空军师祭酒(这个官职原始曹操最信任的军师郭嘉担任)。从此曹操发动战争前的檄文都由陈琳来写了。

烧毁部下的投降信

官渡之战爆发之前直到战争结束,很多人都不认为曹操能够以少胜多,曹操的很多部下在战前和战斗期间偷偷给袁绍写投降信。谁知官渡之战曹操能大败袁绍,在收缴的战利品中,曹操发现了许多官员写给袁绍的投降信。很多官员开始瑟瑟发抖,害怕曹操治他们的罪。很多人认为曹操接下来应该怒发冲冠,要一份一份地对照信件来追究责任,哪知曹操摇摇头,大手一挥:“把信都烧了吧。”有的部下不理解,问曹操为什么不将叛徒治罪?曹操说,大敌当前,我自己性命都不保,又怎么能要求别人在我这棵树上吊死呢?从此以后,曹操集团凝聚力空前强大。

赦免毕谌

曹操担任兖州牧时,毕谌在曹操手下做事。张邈叛乱时,劫走了毕谌的母亲和妻儿,于是曹操让毕谌去投张邈,毕谌立刻向曹操磕头表示没有二心,可是毕谌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吕布兵败,毕谌被曹操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曹操说:“人如果能孝顺双亲,一定也能忠于君主,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人!”仍然重用毕谌。

由此可见,曹操处理事情一定是考虑大局,不会为个人喜好而蒙蔽双眼,目光的长远令人们惊叹,心胸之宽广也是常人所不能及。长远的目光和宽阔的胸怀使曹操手下谋士猛将云集,在东汉末年那样的乱世创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第2个回答  2013-12-20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治家、诗人,他在政治上是卓有成就的,他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结束长期战乱的动荡的社会局面,对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文学上,他堪称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慷慨沉雄,苍凉悲壮,气势非凡,并且在他及其两个儿子(曹丕、曹植)的领导下,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中很有名的一代诗风——“建安风骨”。

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不同了!《三国演义》不是人物传记,更不是历史教材,而且又因为作者罗贯中以拥刘反曹、宣扬正统的忠君思想在作指导,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大相径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为了突出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活泼的可读性是要进行艺术想象和加工的,当然也是允许虚构的,《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因此谈历史人物不能以这本书为依据的。

那么《三国演义》忠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是复杂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他在小说中刚一出场,就显示出他的聪明干练、机智勇敢,以及敢作敢为、的老练和成熟。第一回作者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紧接着,他通过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冲锋陷阵,建立了功勋,谋取了功名,并在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地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当董卓倒行逆施、鱼肉百姓时,他不像王允之流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流泪伤感,他设计毅然持刀刺杀董卓,此计不成,便回到故乡组织联络十八路诸侯军联合征讨董卓。一方面他知人善任,敢于启用虽然毫无知名度、也无职称、职位和文凭,但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关羽去温酒斩华雄。他看人不分门第,用人唯才是举,而且在用人上胸怀宽广、不计前嫌,如他敢于启用曾通敌有叛逆意向(官度之战后)的将领,敢于任用起草过檄文,措辞激烈大骂过他祖宗八辈的谋士陈琳。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一个方面,也是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光彩照人的一面,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曹操作为“治世之能臣”的具体表现。

但罗贯中还塑造了曹操的另一面,那就是多疑、阴险、毒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等,曹操的这一个方面,用罗贯中的话说就是“乱世之奸雄”。

他小时候就是一个很有心计的机灵鬼,请看这一段:“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一个小孩竟有这样的鬼点子,当令人刮目相看。

还有,当县令陈宫抓住刺杀董卓未遂的曹操后,看到他有匡扶社稷的宏图大志,以为他是一位忠义之士,便弃官随他而去,后来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而且不知悔改,还说出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这使陈宫大为震惊,于是弃他而去。还有曹操的梦里杀人的拙劣伎俩,以及借押粮官人头来稳定军心等等,无不显示了他性格中的多疑、阴险、冷酷和狠毒。

但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使得读者觉得这一人物形象比较真实可信,丰满而有立体感,不像刘备使人觉得假仁假义,很虚伪,也不像诸葛亮,使人觉得太神圣、太夸饰,他的神机妙算被夸张到了极致,那已经不是人了,简直就像一个能呼风唤雨的妖怪了!
SOSO用户 回答采纳率:29.9% 2008-08-28 09:28 检举
曹操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时期,能在官渡之战里,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一统北方,难道不能说明他充实的才干与能力吗?他志存高远,雄心勃勃,恐怕“野心”二字用在曹操身上有些不恰当了吧。

曹操能谋善断,以统一大业为己任,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善于调兵谴将,在每一次战役里都精打细算,从而经常取胜。

曹操在治世方面,十分出色。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曹操不畏权贵豪强,对违反禁令的一律用五色棒打死,令京城震惊,豪强敛迹,没人敢再犯禁令。在担任济南相时,他罢免了八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级官吏,又下令撤毁祠堂,禁绝祭祀。一时使济南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少。

更可贵的是曹操重视经济。他鼓励农耕,大兴屯田,使流民生活稳定,从而收买了民心,让百姓们都尽心尽力的耕作,尽心尽力的为他服务。此外,他还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使黄河两岸长期无洪灾现象,这是他为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据史记记载,在曹操的统治下,北方出现了“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自古以来,成功的君王背后都有一位贤明的臣子。可重视人才的曹操哪只有一位?他的手下能臣可是多不胜数,英才辈出呢。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有“治国之道,用兵之术”,就可以做官。想想,有几个君王能做到这一点呢?想当年,刘备的结拜兄弟关云长被曹操抓获。曹操并没有将他杀害,而是以礼相待,想尽千方百计要留住这个人才。关云长虽被感动却不愿为他效劳,曹操就把他放了。赤壁之战中,关云长为了报答曹操不杀之恩,才把他放了吗?否则曹操早就见阎王爷了。

此外,曹操还很有文学才华。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他包容一切,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一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由此可见,曹操是很有文学天赋的。

在我眼中,曹操乃了不起之英雄也,何如?
第3个回答  2021-03-03

曹操的性格特点


f


  曹操是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他在东汉末年崭露头角,统一了北方地区,创建了曹魏,在历史上是一位枭雄。他的性格特点是大气洒脱、胆识过人、唯才是举,但生性多疑,也有狡诈狠毒的一面。

  曹操的人物形象在历史上颇受正义,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表现出多疑、戒备心强的特点,例如他在逃跑时借宿在朋友家中,听到朋友磨刀杀猪的声音而以为朋友要杀自己,于是先把朋友杀了,并且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极度自私的话。

  但是他也是一位大气洒脱的领导人,能够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写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诗句,也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他会因为佩服关羽的义气而放走他,也会因为怀疑刘备的野心而“煮酒论英雄”。

第4个回答  2020-04-20
三国演义中,大家都认为曹操是个阴狠狡诈的人,实际上,曹操是一个重情重义,遵守承诺的人,当年光恩与向曹操要求去见刘备时,曹操不仅同意了,也好吃好喝的,招待他到了,关于走了那一天,曹操也没有阻拦他,曹操只是疑心太重,野心太大,导致读者对曹操的误解,对曹操的误解原因,还有一条就是大家都认为能力强,实力弱的都属于正义,而灶君军事强大,都是被认为反派,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司马懿处处与诸葛亮作对,曹操大气洒脱,胆识过人,唯才是举,但生性鱼也有假狡诈狠毒的一面
第5个回答  2019-08-27
“一、 曹操生性多疑、狠毒残忍 曹操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性格。 曹操生性多疑这一性格特征,在忌杀杨修这一事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重视有才华的人,但是忌才。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后来杨修辅助曹植对抗曹丕,令曹操心生猜忌。曹操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