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阳光课堂六年级上册第72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12-27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向被人们视为人类古老文明的两极境界。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形成一种偏见,认为科技与文艺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很少有人从二者的联系上进行考察。实际上,文 理双方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古时候,由于生产落后,古人还不具备对事物进行详 细分解研究的条件,只能在肉眼观察的范围内, 将事物作为整体进行考察研究。“无论在古代东方哲人那里,还是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都是如此。正如毕达哥拉斯派以‘数’为万物的本原,中国道家从‘一’的抽象出发,也概括了一切万 有。”从此看,人类最初的科学文化是一个统一体,在漫长的年代里,科学与文学也是一个整体。 随着实践的深化,这种直观的整体综合研究,就被分析方法所代替了。从14-17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到现在已经四百年了。这期间,一 代代的开创性科学家如哥白尼、开普勒、伽俐 田备、牛顿等,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把自然界分锯成各个部分,又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分成各种门 类,在分解过程中逐个加以探索。时至今日,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已达到空前的高度、深度和精 度,这比起古代科学的整体研究,是个大的进 步。但是,物极必反。由于“科学不断地分化, 使人们越来越失去了对全局的了解,各学科从不 同的领域分别地、割裂地进行探索,并不能达到 整体地、全面地、综合地认识世界的目的。”从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一些发达国家科学又从 分化开始走向综合。人们称这种发展为“整化一 分化一再整化”三部曲,是知识发展的必然逻辑。是立足于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是真正的整化。
面对这种趋势,我们应该进行新的思考,以迎接新的挑战。
一、知识走向综合的趋势。 不论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成果,可 以相互利用,不断地从对方取得动力,从而相互联系起来。同时也出现 了许多跨学科的边缘学科,都是文理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融的 。在这种综合研究的过程中,尤其引入瞩目的是电子计算机和数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大大提高了研 究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使得社会科学逐步变成象 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现在已有人用这种手段去研究文学作品的风格流派。如 “英国数学家西尔维斯特是这方面的先驱者,他曾写了一篇论文<诗的规律>,想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国外用数学方 法研究文学艺术已经成为很时兴的现象,有些人 运用电子计算机来辨析作品的风格,鉴别作品的版本,取得初步成果。” 国内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文学作品也不 乏其例。“武汉大学已将<骆驼祥子>全部存入 电子计算机,统计出老舍这部作品用了2413个 不同单字,总字数107,360(不含标点),并对单字出现次数,编排了<频度表>等,依此可以知道这位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使 用字、词、词组和语法结构的范例。除此之外, 他们还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叶 圣陶、夏衍、赵树理八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相同 的处理,输入计算机达155万字。”⑥复旦大学数 学系教授李景平,在八十年代初就用电子计算机 研究(红楼梦>,把过去一些难以统计的数字, 极准确地统计出来了,对某些词语在书中出现的 频率、语言风格等,也都有新的见解。被誉为“数学诗人”的华罗庚教授,曾写过一首散文诗:“科学与艺术,本是他与她,……相辅相成,两户成一家。”华老知道科学与艺术虽思维方式不同,但他(她)们却 有同一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他(她)们必 须结合,才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成果。新的技术革命,已强烈地浸透到文学艺术。如机器人作曲做诗,用电子计算机书写汉字,等等。马克思指出:“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 括自然科学一样,自然科学往后也将包括人的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
二、科技界应注重文理相通的。近百年来,“重理轻文”的思想,致使一些 青年知识偏废,智力残缺。为了追求升学率,考入大学的理工科学生,语文程度低下,语言表达不清,错别字连篇,连最普通的字也要写错。毕业设计语言混乱,表达不清。如果一个人对文科和 社会科学所知太少,他那个理学了也发挥不 了多大作用。
三、著名科学家都是集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于一身。鲁迅很早就告诫 过青年:“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歌德如果没有 天文、地理、地质、植物、光学等广博知识,也不会成为一代诗哲;契诃夫如果缺乏医学常识就 写不出《第六号病房》。桥梁专家茅以异,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 史方面也造诣极深。他写的<桥名谈往>、<二十 四桥》,谈古说今,资料丰富而极具感染力;有些篇章寄寓着人生哲理,是难得的文学佳作。气象学家竺可桢,在气象研究中,引用古诗作证明,做到文 理互补,很引人注目。自然科学工作者如果具有广泛的文史 知识,不但可以推动本身的科学研究,还能反过 来影响文史研究。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 用一句很形象的话作比:“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 割的,就象一枚硬币的两面。”原因就是它们有 着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有着共同的追 求目标--真理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