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基础知识 | 有限效果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有限效果论也叫“最小效果定律”,是对早期“大众传媒威力论”(枪弹论)的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的和唯一的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格局影响下发生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也有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在此,我们主要讲解前两种研究。

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1962)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1960)。

A | 《人民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又称“伊里调查”。20世纪40年代初,“魔弹论”的观点还很盛行,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起初也曾试图通过这次调查为大众传播的影响提供有力的证据。但调查的结果却表明,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因素。这一结论,显然与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直观感觉大相径庭。为了弄清其原因,研究人员又对全部调查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通过这次分析,他们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等。这样,《人民的选择》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大胆推论,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启了有限效果论的研究。

B | 《个人影响》

《个人影响》是《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其目的是为了验证《人民的选择》提出的各种假说在政治选举以外的其他领域是否适用。美籍以色列传播学家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进行了多次调查后发现,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以及两级传播现象,在这些领域也是广泛存在的。1955年出版的《个人影响》一书,汇总了这些调查的结论。

《个人影响》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中介因素”的概念。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第一,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第二,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第三,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第四,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C | 《创新与普及》

1962年,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新农药、新良种等)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创新与普及》。这项研究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中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两级传播的概念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根据新事物普及过程调查的结果,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则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这样,罗杰斯就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

《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可以说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强调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揭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D | 《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

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第一,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

第三,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第四,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第五,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另外,克拉伯的有限效果论是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效果研究的系统总结,已经突破了搜集资料的初级阶段,打破了以往研究中对某一具体事件进行研究的个案模式,而着手在一般层面探讨传播效果的通则性问题,揭开了传播学效果研究的新视域。

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传播效果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纯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夫兰等人接受美国陆军部的委托,在军队里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这是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的实证研究。

与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一样,这次研究也证明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自此以后,霍夫兰等人转而考察说服效果的形成“条件”。这些研究揭示了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这些研究结论,同样是否定“魔弹论”效果观的有力证据。

霍夫兰等人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包括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等,在许多研究中,这些方法是综合并用的。此后,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与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认识、态度和行动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视了整个传播事业的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大众传播学通论》

【2】《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