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文人思想的影响
白居易受三教合一的影响最为深刻,他曾经亲自参加过三教论衡一事:《白居易集》卷六十八有《三教论衡》一文……,记叙了作者参与的一次这样活动的大略。其首云:
“大和元年(827年)十月,皇帝降诞日,奉敕召入麟德殿内道场,对御三教谈论。略录大端,不可具载。”
“第一座秘书监赐紫金鱼袋白居易。安国寺赐紫引驾沙门义林。太清宫赐紫道士杨弘元。”
白以进士明经,但其诗风向以通俗,且精通三教著称於史。早年谪贬江州,就写出了“本是无有乡,亦名不用处。行禅与忘机,同归无异路。”(《睡坐晏起》)并自注曰:“道书云‘无何有乡’,禅经云‘不用处’。二者殊名同归。”晚年写《三适》诗时,又有“禅那不动处,混沌未凿时”之句。辞官归乡后,在《遇物感兴因示子弟》诗的结尾中,又说“上尊周、孔训,旁鉴老、庄言。不唯鞭其后,亦要轭其先。”後两句是用《庄子·达生篇》之典,但是他仍然承认自己思想是以儒教为主导的。后世公认白氏深得三教圆融之旨,而且对宋明士大夫的思维及生活方式颇有影响。
儒道释的思想伴随苏轼的一生,但就其明显的人生哲学特点来说,苏轼早岁是儒家,中期儒道兼有,晚年却是儒道释相融。晚年用世似儒家,超脱似道家,虚空似释家。似儒家而非忧,似老庄而非玄,似佛祖而非空。
苏轼是传统文化发展到有宋一代,三教合流的明证、产物、代表。从某些程度,角度,方面来讲,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发展到宋代的圆融汇通,成熟辉煌以及中国士人人生哲学的成熟定型。至少在文化的意义上,宋代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时代之一;而苏轼,是士大大群像中最为人称道而又最可爱的一个。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走出宋代,还没有走出苏轼。
白居易和苏轼算是两个代表人物,中国文人中三教思想, 并存的恒河沙数,如李白、韦应物,柳宗元等等许许多多。
中国的艺术包括国画,壁画,书法,陶艺……也都无不受到三教归一思想的影响……。
后世影响
当今的世界是物质财富飞速发展的时代,也就是科学技术创造“物质文明”的“辉煌”阶段,在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人类的文明实际上是一种畸形的文明。这种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本能的属性得到放纵和膨胀,而使人类本性的属性受到潜隐和掩埋。人类社会的进步标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和充实。人类群体本能的净化和本性的开显,却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儒、释、道的文化正是这种净化本能和开显本性的精神财富。
自发地摄取物质与能量,来维持生命的运转和延续,这是物质世界周转循环规律赋予一切动物的本能,为我自私的物欲就是这种本能的体现。
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人类真正文明的体现。儒家文化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是人类异于动物的文明标志。幸运的一点是“工业文明”的西方,已经有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这种文明的弊端,蓦地回首,才意识到东方圣贤哲人的超前大智慧,纷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人类未来的出路,以及求索人类真正的文明何在。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界“硬件”的规律,它不符合人类高级“软件”完善有序的程序。连达尔文本人在晚年也认识到他的理论忽视了人类人文因素而感到非常遗憾!英国的科学哲学家罗素也呼吁人类:“记住你们的人性,而忘掉其余。”这个“其余”不正是人类本能的贪欲妄想和私心杂念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反对肆意妄为;注重道德人伦,反对技巧奸诈;提倡格私欲,存天理;倡良知,显自性。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做人治世的根本;把尊老爱幼、怜贫恤孤、济世利人、端方正直作为心灵净化的表现;把舍己利人、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作为人格完善的体现;把抑恶扬善、积德向善、谦恭礼让、正大光明、作为向往的美德;把仁爱善良、慈悲喜舍、大彻大悟、智慧圆满作为追求的目标。?
二十一世纪是东西方文化融合融化的世纪,在中国完成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化合一之后,华夏大地又迎来东西方文化融化合一的时代,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人类新的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酒与三教文化
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有史可考的夏、商、周直到今天,酒始终与国务活动紧密相连。今天标志不同级别的有“国宴”、“便宴”、“鸡尾酒会”等,而古代同样有各种规格的宴饮,并且是礼法和国体尊严的体现。儒家对次极为重视,认为是教育人民、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是“王道”的重要内容。
佛教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都一律禁止饮用。对于酒的定义和分类,经、论、戒典多有详说。据《俱舍论》卷十四载,酒有三种:由米麦等谷类酿成的;以果实或植物的根、茎酿成的;而在上述二者都没有完全发酵时,可令人生醉的。此外,又有谷酒、果酒、药草酒等三类酒。又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以各种米麦酿制之酒又称大酒;以植物的皮、果、花等浆汁酿成者称为杂酒。严格地说,但凡有酒色,酒香、酒味、或仅具其一而能醉人的,不论为谷酒、果(木)酒、药酒、甜酒(蜜、糖、葡萄等酿制)、清酒,乃至酒酢、酒糟,皆在禁戒之列。
不过,佛教徒亦非绝对地不可饮酒。依律制,倘患病必须以酒为药,或饮,或含口中,或以酒涂疮,都不为犯戒。对原本嗜酒,出家后因戒酒而病痿不调的僧人,也并非不可通融,而是为其略开方便之门。尽管具体问题可具体分析,但是“不饮酒”作为行为指导规范的戒律本身却从未动摇,反对饮酒、禁止信徒饮酒的主旨始终一以贯之。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道教的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独具有风骨。
早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国远古酒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以致有商纣王耽于酒色而丧国之说。中国远古神祀宗教深深浸染了浓厚的酒文化特征,不但不禁酒,而且把酒作为祭神的重要供品,甚至还设有专门掌管宗教活动中敬酒事项的官员,称为“酒人”。因此,直到现在全真道中仍有“道不禁酒”的说法;有的受过“大戒”的道士也只是吃“小荤”——吃酒、葱、姜、蒜、蛋、奶等,而且酒是可以作供品的。
早期的道教戒律并无不饮酒的条规。金代全真道兴,丘处机始创传戒制度,入道者必须受戒才能成为道士;明末清初王常月创全真丛林,全真道龙门派声势大振,该教的《初真戒律》、《中极戒》、《天仙大成》等合称“三堂大戒”,多达数百条,其中大量吸收了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和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对生活各方面均作出规定。这些教规中有明确的不许饮酒的戒律。教内文献,还明确了违犯这些教规的惩罚办法,
其实,道教历代仙真中也多有与酒有不解之缘者,像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八仙故事等。金代王重阳是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他于金天眷初(1138年)曾应试武举,考中甲科,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然长期任征酒小吏,卒未能得志。金正隆四年(1159年)四十八岁时,自称于甘河镇酒肆中遇异人,饮以神水,授以真诀,自此假装疯颠,自号“王害风”,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穴居修炼,开始了他立宗创教的历史。清代光绪年间著名道士李涵虚是丹道西派创始人。他自小颖悟,年青时善琴、嗜酒,陶醉于诗词文赋之中,堪称诗酒中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道教对普通教徒虽然并不严格戒酒,但是坚决反对酗酒。道教重要经典《太平轻·丁部》对酒的害处有专门论述。
近代影响
“雷锋精神”克隆
我们的“不可一世”并“跨了世纪”的所谓雷锋精神,其实并非原创;而是实实在在的“跨世纪的克隆”(当然,说是“山寨版”就有些过了)!
咱们的墨子两千年前在其《兼爱》中再明确不过地表示:“兼相爱,交相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谓将现今的所谓雷锋精神阐释到家了!不似孔二仁爱的“亲亲”——只亲近自己亲族的人!墨子更身体力行,在当时诸侯争霸的动乱的战国,可谓当仁不让地做了无数好事!如其不惜星夜长途奔波几千里,一手阻止了楚国对宋国的战争;使无数百姓免于生灵涂炭!而在此次论战中,他击败的是“光拉车(发明)不问路”的所谓木匠之祖的鲁班(公输班)!故墨家在当时便以侠义为宗、为旨;可谓人间地狱之春秋战国的一道人文主义的曙光!而墨家在当时所为,又是今日所谓雷锋等搀搀大娘、扶扶大嫂所望尘莫能及的!
反观我们现在,虽口上说的是“兼相爱,交相利”的雷锋精神,而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实行的却是孔二的“亲近自己亲族的人”的仁!这在我们“市、县”等各级地方政府的用人及各种高薪肥缺的招工方面表现得再明确无误、再充分不过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雷锋“三月来四月走”……
我们提倡的是“兼相爱,交相利”的雷锋精神,而实际做的却是孔二的“亲亲”;这也就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沿袭千年来一贯的“萧规曹随”而国父孔二!而两千年前便挑起反孔大旗的墨子,他的“飞鸣镝”的射向孔二的《非儒》、《非命》、《非乐》,也最终弄了个“白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