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

初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
我是学生,只是想复习而已.......

第1个回答  2011-12-29
给你这个吧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3分)
(开头写天气闷热,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________ ";第一步成功,"_______ ";第二步成功," _________ "。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似乎能办得到;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3.明知孩子有摔下来的危险,然而父亲却不去救他,你如何理解父亲的做法?(4分)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4.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为什么呢?文章多处有伏笔,请举出来。
(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
5.从课文内容看,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告诫人们要一步一步战胜困难,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畏惧困难。)
6.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为什么?
(如果想着距离有多远,就会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的信心,这是父亲在教我如何战胜困难。)
7.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8.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这是脱险后的自慰,对父爱的体验和感激,战胜困难的自豪等的泪水。)
二《紫藤萝瀑布》阅读题:
1.解词。①伫立: ②伶仃: 2.把第一段中缺少的词补充完整。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为什么要用许多笔墨来写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 4.揣摩“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一句写景的妙处。
5.“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两句话包含什么哲理?
6.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①长时间的站着。②孤独;没有依靠。
2.焦虑 悲痛 宁静喜悦
3.和现在茂盛的紫藤萝花作对比,从而突出花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中心。
4.这里把花香喻为浅紫色的,使无形的香味化成有形的颜色,具体地表现花香带给作者的那种飘渺轻柔的感觉。
5.这两句话表达这样一个哲理,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6.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阔步向前,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三《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酝酿____ 薄烟____ 黄晕____
2、 将下面的句子概括为一个词。
(1)精神振作。 ( )
(2)声音相呼应。 ( )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选段中“虚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主要写春花,为什么还要写蜜蜂、蝴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加点的词用得准确形象,说说所描绘的景象。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yùn niànɡ bó yùn
2、抖擞 应和
3、比喻、排比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颜色多、艳丽。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侧面衬托花的香甜。
6、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蜜蜂多,沸腾热闹的景象。
四《济南的冬天》阅读题
1第1段是由哪三个对比组成的?简单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 先是以北平的冬天跟济南的冬天相对比。北平老是刮风,而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第二组,是以伦敦的多雾跟济南的响晴作对比,句式跟第一组对比相仿,强调这是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晴作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
2第2段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个“理想的境界”?(用原文回答)
答: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3第2段“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时面上含笑的”,为什么?
答:冬天济南气候温暖,很像春天就要来临。
4第3段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中的“顶”好在哪?
答:准确表现了“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并暗指这是“小雪”。
5第3段“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羞”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害了羞”三字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夕阳斜照薄雪娇美的情态,还是扣住了“小雪”与“奇妙”来写。进一步点出了“妙”字。
6第5段概括济南的冬天水的特点是什么?水绿、清澈
7第5段“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什么?
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全力奉献的精神
8“水也不忍得冻上”一句中,“不忍得”三个字好在哪里?
答:拟人的写法,这里的水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手法巧妙地写出天气暖和,这里的水是可爱的。
五《风筝》阅读题
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悲哀
2.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我”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认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3、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此段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4.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惊异”什么?“悲哀”什么?为什么说“就在这空中荡漾了”?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7.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六《羚羊木雕》阅读题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5分)
犄()角怦()藏()刀
脸颊()攥()着
2、下列括号中的句子是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为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B、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老太婆的嘴。)
C、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讲义气。)
D、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完全不放在心上。)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3分)
⑴爸爸的声音一直很()(A、沉静B、平静C、安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A、违反B、抵抗C、抗拒)的力量。
⑵我是世界上最()(A、伤心B、悲伤C、伤感)的人!
⑶"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A、坚强B、果断C、坚定)地说。
4、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这样说是因为()(3分)
A、奶奶的话是批评儿子和儿媳重财轻义的行为。
B、表现奶奶忍无可忍。
C、表现奶奶对孙女的疼爱。
5、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4分)
⑴《羚羊木雕》一文的中心是作者赞美少年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为人父母者应该理解少年的心理,尊重他们的友情。()
⑵"我"不能要回木雕是因为万芳曾经帮助过我,跟我换过裤子,要回木雕太失礼了。()
⑶木雕是很贵重的,不应该随便送人,所以,"我"父母的做法没有错。()
⑷父母只想到木雕的贵重,但忽略了少年之间友情的贵重,所以他们的做法不妥。()
6、"这能全怪我吗?"从句式上看这一句是句,它表达的意思是。(2分)
7、区别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4分)
撒()俩()藏()颤()
8、本文描写了一场家庭冲突。(4分)
A、冲突的原因是:
B、冲突的双方是:
C、冲突的焦点是:
D、冲突的结果是:
9、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做题:(3分)
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吧,咱俩还是好朋友……"
如果是你,你此时想些什么呢?请描绘你的心理活动。(不超30字)
第二部分:
(一)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理由了。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我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0.第一段中,哪些词应该读成重音,在原文下面加上圆点。(3分)
11.本文开头(即第一段)故意给读者设置了一个误区以吸引入,这个误区是什么?(3分)
12.本文的结构,有两套方案:一是先写木雕的来历,再写送人,后写索回;一是课文现在的方案,比较两套方案,进行判断。(4分)
A、原方案比课文方案更合乎事理。()
B.课文方案比原方案,开头更吸引人,矛盾更集中。()
C、原方案着眼点在事理,课文方案着眼点在文章。()
D.叙事文章中"事"比"文"(让读者欣赏)更重要。()
13.爸爸说,羚羊木雕很贵重,是相对什么而言的?他忽略了的、更贵重的参照物是什么?(3分)
14.选文最后一段写到下雨,前面却一点暗示都没有,请你在本文开头加一段话,既对下面有所暗示(设下伏笔)又与妈妈突然问"我"有相通之处。(3分)
15.指下列加点词语包含的内容。(2分)
①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②奶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答案
1、略2、B3、BC;A;C4、A5、⑴√⑵×⑶×⑷√6、反问,这不能全怪我。爸爸粗暴的行为也伤害了孩子们的感情。7、略8、A、"我"把一只羚羊木雕送给了朋友。B、妈妈、爸爸、我和奶奶。C、要不要索回羚羊木雕。D、"我"屈从了妈妈、爸爸。9、略10、哪儿去啦、突然11、把羚羊木雕说成羚羊。12、依次是:√√√×13、贵重,是相对一块点心一盒糖而言;更贵重的,应是孩子的自尊和友谊。14、"轰--隆隆",窗外一阵雷声传来。等等15、⑴爸爸送给我的东西,支配的权力在我。⑵已经送人的东西又去索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30
初07级语文期末复习题三
班级 姓名 学号
(A卷100分,B卷50分,共计150分;时间:1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1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啜(chuò)泣 诅(zǔ)咒 喑(yīn)哑 挛(luán)生
B、小憩(qì) 雏(chú)形 清洌(liè) 篡(chuàn)夺
C、玷(diàn)污 蹂躏(lìn) 抖擞(sǒu) 瑟(sè)缩
D、洗濯(zhuó) 贪婪(nán) 湛(zàn)蓝 滑稽(j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擎天撼地 小心翼翼 肃然起敬 随声附和
B、庞然大物 明察秋豪 怡然自得 海枯石烂
C、更甚一筹 任重道远 不可磨灭 举世无双
D、突如其来 津津乐道 骸人听闻 惊慌失措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03年举世瞩目的大事,更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不朽盛事。
B.舞蹈家杨丽萍精心打造的舞剧<云南印象>,融民族风情和舞蹈艺术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
C.随着21世纪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医学界对艾滋病患者将再也不会像刚发现时那样爱莫能助了。
D、张体格强壮,打起球来又十分卖力。这次篮球比赛中,小张身体力行地投进了好几个球。
4、下列各句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 的灵魂。
②老大臣______地所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
③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 _______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④最后,她想出一个 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A、坚韧 注意 傲然 绝妙 B、坚强 注意 骄傲 绝妙
C、坚韧 认真 骄傲 奇妙 D、坚强 认真 傲然 奇妙
5、下列语句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B.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纷纷白雪何所似?”
C.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6、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校门对面又开了一家卖饮料和汽水的小店。
B、新建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C、我们一些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
D、小张明天要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知识竞赛。
7、 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 。
A.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
B.把洁白的雪花吹进人家的屋子里,吹进人们温暖的怀抱里
C.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撒向广阔的大地
D.把瑞雪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傲然挺立的白杨上呼啸而过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小。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顾惊疑 (顾:看) B、始悟为山市 (悟:明白)
C、遂不可见 (遂:最终) D、或凭或立 (或:或许)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惟危楼一座 危楼高百尺
B、不可计其层次 楼渐低,可见其顶
C、然数年恒不一见 则黯然缥缈
D、居然城郭矣 青山郭外斜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切乌有 B、裁如星点
C、诲女知之乎 D、楼愈高,则明愈小
1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奂山的山市,是邑县八景之一。)
B、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有个叫孙禹年的公子,和同行的人在楼上喝酒。)
C、念近中无此禅院(说起附近没有这样的寺院。)
D、楼五架,窗扉皆洞开(楼一共有五座,窗户都像打开的洞一样。)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山市》一文是蒲松龄描写自己亲眼看到的“山市”蜃楼景象。
B、作者在描写山市蜃景时主要采用时间顺序,其标志是文运用了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来交待蜃景从初生到消失的经过。
C、“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写的是山市初生阶段的壮观景象。
D、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第3个回答  2011-12-29
这个.....
还没有考
第4个回答  2011-12-29
我们也没考……不过,你这样是不对滴!!~
第5个回答  2011-12-29
去百度文库里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