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吠陀名词解释如下:

“吠陀”(Veda)原意是“知”,有“知识、学问和智慧”的意思,原指“古印度宗教知识总称”,后转化为“教义、经典”之意。

吠陀经 是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又译为“韦达”,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吠陀”,分别是:梨俱吠陀(赞颂明论, Ṛgveda)、娑摩吠陀(歌咏明论,Sāmaveda)、耶柔吠陀(祭祀明论,Yajurveda)、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Atharvaveda)

1、梨俱吠陀 ,汉译名称为《歌咏明论》,是四大吠陀经之第一部。《梨俱吠陀》是印度现存最古老的文献,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全名《梨俱吠陀本集》,编订年代可能是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

2、娑摩吠陀,汉译名称为赞颂明论,是四大吠陀经之第二部、共两卷。基本上是集第一卷梨俱吠陀的颂而成。

3、夜柔吠陀,汉译名称为祭祀明论,是四大吠陀经之第三部。内容着重于礼拜及牲礼等的宗教仪式。

4、阿闼婆吠陀,汉译名称为禳灾明论,是四大吠陀经的第四部,最晚编著成书。阿闼婆吠陀中的神曲,是由梨俱吠陀咒语的部分发展出来,多是神秘巫术,吉凶咒语,间有科学思想。古印度医学,即起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