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谢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6

1. 文言文谢庄传翻译

谢庄字希逸,是陈郡阳夏人,是太常谢弘微的儿子。

谢庄七岁时,就能写文章,通晓《论语》。到长大以后,气质美好,容颜仪表也很美,太祖见到他感到他非同寻常,对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说:“蓝田能生出美玉,这哪里只是句空话啊!”谢庄最初做始兴王刘濬后军法曹行参军,又转随王刘诞任后军谘议,并兼任记室。

谢庄还分析左氏《经》《传》,根据国别分立篇章。又制作方丈木板,画出各地山川地貌,各有条理脉络,分离开来就是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州郡,并在一起就是全天下的地图。

元嘉二十七年,索虏侵犯彭城,派他们的尚书李孝伯做使臣,与镇军长史张畅对话,李孝伯就曾问起谢庄和王微的情况,他的名声竟这样流布远方。元嘉二十九年,谢庄被拜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南平王刘铄进献赤鹦鹉,皇上向全体朝臣下诏,要他们为鹦鹉作赋。

太子左卫率袁淑文采在当代首屈一指,他的赋写成后,送去给谢庄看,谢庄的赋也已经写成,袁淑读了谢庄的赋感叹地说:“江东没有我,你将是一枝独秀。如果没有你,我也是一代人杰。”

他于是把自己的赋收藏再也不拿出来了。 皇上刚刚登上帝位,想要弘扬风化,于是颁发诏书提倡节俭。

谢庄担心这一诏令不能实施,又进言说:“诏令说‘贵戚追逐财利,建立店肆贩卖货物的现象,都应当禁止’。这样做实在符合百姓的要求。

其中假如有违犯规定的,就应当按照法令予以制裁;假如不顾法令,施恩宽宥,那就使诏令有所改变。这种处置还希望皇上深思,不要因为英明的诏令已经颁布,而条文规定和执行的实际情况相背离。

我愚陋地认为,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其不应该和百姓争夺财利,不清楚在诏令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古代循吏要家人拔除园葵、停止织布的义举,实在应当大大发扬。” 大明五年,谢庄又任侍中,兼任前军将军。

那时候,有一次世祖出外巡行,夜晚回到京城,命令打开城门。谢庄留守京城,认为进出宫门的凭证或许是假的,坚持不遵从口头的命令,一定要有皇上的亲笔诏令才开城门。

皇上后来在酒宴上随口讲起这件事时说:“你想仿效后汉的郅君章吗?”谢庄回答说:“我听说蒐猎巡狩有节制,郊天祀神有时令,不能耽溺于田猎玩乐,在前代圣王的训诫中有明确的记载。陛下现在冒着风寒,清晨外出,夜晚方归,恐怕或许有不逞之徒,有意矫诏欺诈,我因此恭敬地等待皇上的手令,才敢打开城门。”

当时北中郎将新安王刘子鸾很受皇上宠爱,皇上想让他招徕有才德声望的士人,于是就让刘子鸾委任谢庄为长史,新安王不久进号为抚军,谢庄仍被授官做长史、临淮太守。未到任,又被任命为吴郡太守。

谢庄多病,不愿意离开京城,因此又被授任原来的官职。泰始二年,谢庄去世,死时四十六岁。

被追赠为右光禄大夫,常侍之职不变,赠谥号为宪子。谢庄所写的著述共四百余篇,在世间流传。

2. 古文翻译,宋书谢庄传求翻译

谢庄,字希逸,是陈郡阳夏人,是太常谢弘微的儿子。

七岁的时候能够撰写文章,通读《论语》。等到长大,长得聪明漂亮,宋太祖见到他感到很诧异,对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说:“名门出贤子,哪里是虚话!”开始的时候在王浚后军法曹当参军,之后转职为太子舍人,庐陵王文学,太子洗马,中舍人,庐陵王绍南中郎谘议参军,有转职跟随王诞后军谘询议论,并领记室。

分得《左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画出山川土地,条理分明,分开看则可以辨别州郡,合起来看则把天下合二为一。元嘉二十七年,南北朝的贼寇攻打彭城,派遣尚书李孝伯前来出使,和镇军长史张畅共同商讨,李孝伯访问谢庄到了王徽家里,他声名远扬到这般境地。

元嘉二十九年,宋太祖废除太子改立庶子。恰逢南平王铄敬献赤鹦鹉,宋太祖广泛召集群臣作赋。

太子左卫率袁淑的学识在那时候十分有名,作完赋,拿着给谢庄展示;谢庄也作赋完毕,袁淑看了之后赞叹:“江东没有我,你应当独领 *** ,有我没有你,也是一时之杰啊。”然后就收起了他作的赋。

一句一句翻译太累了……吃饭去……顺便求提高悬赏……。

3. 《谢庄字希逸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文言文阅读(19分)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

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蓝田出玉,岂虚也哉!”初为始兴王浚后军法曹行参军,又转随王诞后军谘议,并领记室。

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

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寇彭城,虏遣尚书李孝伯来使,与镇军长史张畅共语,孝伯访问庄及王徽,其名声远布如此。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

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 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

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遂隐其赋。

上始践阼,欲宣弘风则,下节俭诏书。庄虑此制不行,又言曰:“诏云‘贵戚竞利,兴货廛肆者,悉皆禁制’。

此实允惬民听。其中若有犯违,则应依制裁纠;若废法申恩,便为令有所屈。

此处分伏愿深思,无缘明诏既下,而声实乖爽。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诏不?拔葵去织,实宜深弘。”

五年,又为侍中,领前军将军。于时世祖出行,夜还,敕开门。

庄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上后因酒宴从容曰:“卿欲效郅君章邪?”对曰:“臣闻蒐巡有度,郊祀有节,盘于游田,著之前诫。

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归,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臣是以伏须神笔,乃敢开门耳。”

时北中郎将新安王子鸾有盛宠,欲令招引才望,乃使子鸾板庄为长史,府寻进号抚军,仍除长史、临淮太守。 未拜,又除吴郡太守。

庄多疾,不乐去京师,复除前职。泰始二年,卒,时年四十六,追赠右光禄大夫,常侍如故,谥曰宪子。

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节选自《宋书·谢庄传》)【注】①廛肆:市上堆放货物的店铺。

②棨信:古代出入门禁、关口是所持的凭证。③板:板授,以板刻的形式委任下属官员。

4。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索虏寇彭城 寇:侵犯 B。 作赋毕,赍以示庄 赍:送给C。

卿欲效郅君章邪 效:模仿 D。 欲令招引才望 望:盼望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谢庄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A。 谢庄心灵手巧,曾制作一丈见方的木板,画出各地的山川风貌,各有条理脉络,将木板分离开来就是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州郡,并在一起就是全天下的地图。

B。 李孝伯做使臣时,曾向镇军长史张畅问起谢庄和王微的情况,说明谢庄在当时就已经声名远播。

C。 皇上即位之后颁布节俭诏书,谢庄深谋远虑,强调如果颁布诏书,就应严格执行,不能施恩宽宥。

D。 谢庄多病,不愿意前往京城就任,因此皇上又让他改任原来的官职,继续做吴郡太守。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诏不?(5分)译文:(2)庄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 (5分)译文:。

4. 谢庄的《月赋》全文

谢庄-月赋 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

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

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

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昧道懵学,孤奉明恩。 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

擅扶桑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 *** 。

朒朓警阙,朏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

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驰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羁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

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

情纡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歌曰: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又称歌曰: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陈王曰:"善。

"乃命执事,献寿羞璧。敬佩玉音,复之无怿. 南朝谢庄所作,与宋玉《风赋》、谢惠连《雪赋》并称。

5. 帮忙解释下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什么如题,要有例句

一、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①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陈涉者,阳城人也.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缘故,是因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②A者,B.○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③A,B也.○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④A,B.(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2.用“乃” “则”“即”“因”“皆”“悉”“”必(副词)/ “是”“此”(代词) /“为”/“非” (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梁父即楚将项燕.○此亡秦之续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后典籍皆为版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一)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用“被”表被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帝感其诚.○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三、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动词)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未己知)②古之人不余欺也.○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置于谓语前;例②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作动词的宾语、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介词的宾语“谁与”前置代词+介词+动词/介词的宾语①豫州今欲何/至? (动词的宾语)②项王曰:“沛公安在?” (动词的宾语)○例①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安在”是“在安”,就是“在哪里”.○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何以知之? 介词的宾语“何以”前置3.通过“之(是)”提宾.(“之”“是”)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孤臣唯命是听.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思;例②中的“唯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例①“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例②“一以当十”是“以一当十”的倒装.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四、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名词)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名词)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