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的干流情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中最小的一条,河长不及湘江长度的一半,流域面积仅及湘江的1/5,但由于中上游与长江三峡属同一暴雨区,降水量特多。 径流模数居全省之冠,并以洪水涨落迅速而闻名。
干流共纳入5千米以上河流326条,流域面积18496平方千米,石门三江口站年平均流量475平方米/秒,河道平均坡降0.788‰,属山溪性河流。 澧水上源有三,即北、中、南三源。北源一支出桑植县五道水镇杉木界,一支出桑植县西北八大公山天堂窝,二者在五道水会合,通常认为是为主源 。中源又名绿水河,源出桑植县八大公山东麓,源头在龙山县大安乡翻身村,2013年左右被认为是澧水的主源 ;南源又名上洞河,源出永顺县龙家寨东北。南中两源先在两河口相会,后又与北源在桑植县打谷泉与桥子湾的小茅岩汇合后东流。 三源会后,往东南经桑植、永顺,再从永顺与大庸边境转向东北,经大庸、慈利、石门、临澧、澧县、津市等县市,由小渡口注入西洞庭上之七里湖。
传统以北源为干流起始点,自北源桑植杉木界至常德津市小渡口入洞庭湖,全长388公里 ;2013年左右,以中源桑植杉木界为干流起始点,至常德津市小渡口入洞庭湖,全长407公里。
上游
澧水干流自北河源至桑植城为上游,河长96千米,两岸多崇山峻岭,山峰在1000~2000米之 间,山深林密,雨量充沛,年雨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流域坡度大,河道平均坡降达2.67‰ ;河谷深切,险滩毗连,水流湍急,一般只能通航2吨的小船。
中游
澧水从桑植至石门为中游段,河道长226千米,平均坡降为0.754‰。河道先由桑植城作南 南东方向穿岭谷而下,至永顺东侧及大庸所,受阻于武陵山地,于是作九十度大转弯,沿保 靖--慈利大断裂带,顺武陵山主脉西北麓作北东--北东东流向。两岸多陡岭高丘,峡谷 与盆地相间,其中如上岩河、中岩河、下岩河,就属幽深峡谷段,而大庸、溪口、慈利、石 门等城镇皆分别处于沿河串珠状的盆地中。
从桑植到大庸,澧水大部分流经灰岩峡谷,水流湍急。大庸市以上,澧水先后接后墙河、大溶溪、茅溪(又名甘溪)等支流。大庸以下至慈利,澧水河于溪口南接九斗溪后,形成溪 口--甘堰山间盆地。甘堰东北至岩泊渡之间,时有束狭河段,沙刀湾一带水深流急。岩泊 渡以下,两岸地形逐渐由窄变宽,进入慈利山间盆地,沿河展现比较宽坦的冲积平原。干流在慈利县城从左岸接纳第一大支流--娄水 。
慈利县城以下,两岸崖峰夹峙,多峡谷急滩,至石门三江口从左岸接纳第二大支流--渫 水。
下游
从石门至津市66千米,为澧水下游。沿岸山势逐渐低缓,除局部地段,一般海拔高度在35 ~80米之间,河道平均坡降为0.204‰,逐渐展现开阔的平原地貌。在临澧西侧拦截澧水干流,兴建了青山水轮泵站,可发电,并灌溉田地。自张公庙以下,澧水干流泻入澧阳平原。
尾闾
津市小渡口以下称澧水尾闾,与松滋河、虎渡河相通。小渡口至七里湖河道,在濠口有松滋河西支汇入,并有五里河与松滋河中支沟通,七里湖出石龟山,经蒿子港,在芦林铺与松滋、虎渡水相会,流入西洞庭湖。澧水一部分在窑湾注入目平湖,主流经、至南嘴分别从赤磊洪道及黄土包河注入东、南洞庭 。从小渡口至南嘴全长91.4公里,河面宽1200——5000米。